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预制菜最新资讯  > 正文

每年超30起融资,被消费者“排挤”的预制菜,谁在买单?

2025-09-20 09:40 · 稿源: 电商在线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电商在线,作者:唐果,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预制菜的“黑红”体质,在一场争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9月10日,博主罗永浩在个人社交账号吐槽连锁餐厅西贝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点燃了与西北创始人贾国龙的一场隔空“对战”。尽管9月15日中午,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但消费者对于西贝和预制菜的谈论仍在持续发酵中。

一条小小的个人吐槽之所以能发酵到全网讨论的热度,不仅仅意味着大众对于预制菜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疑惑,也暴露出预制菜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遗留了不少亟待解决的信任危机

曾经,预制菜也顶着“解放双手”、“厨房革命”的光环,成为资本市场和C端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甚至在春节年夜饭的餐桌上大放异彩。然而,随着诸如“劣质槽头肉成为预制菜核心原料”等负面信息频发,“科技与狠活”的标签被牢牢贴到了预制菜身上,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顾虑也越来越多。

预制菜上市公司们的日子,也变得难过了起来。

根据Wind数据,2024年,A股市场31家预制菜概念股中,25家营业收入下降,占比80.65%,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有22家预制菜概念股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其中,18家公司降幅超过10%。

不过,即使是在公众情绪持续发酵、消费者对预制菜抵触情绪强烈的今天,这个行业也并没有踩下刹车。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另一方面,预制菜行业标准正在逐步走向清晰。2024年3月,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2025年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不过,预制菜企业们想要再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除了做好基础的食品安全保证,似乎更需要在产品信息“透明化”上付出更多努力。

时代浪潮下的预制菜

预制菜,也曾有过春天。

早在20世纪初期,国际上就出现一批如牛肉罐头、番茄罐头等工业化罐头食品,最初主要用于军队补给和应急保障。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预制食品行业迎来爆发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餐”(TV dinner)的出现,被普遍视为现代意义上预制菜诞生的标志。

聚焦在中国市场,预制菜的萌芽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品牌进入,冷冻食品逐渐兴起,速冻水饺、半成品蔬菜及净菜加工配送工厂开始出现。

进入21世纪,“中央厨房”模式推动连锁餐饮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期。通过集中生产加工成品与半成品,再统一配送至终端门店,餐饮企业实现了标准化操作与成本优化。这一阶段的预制菜以净菜和半成品为主,虽加工技术相对简单,却已展现出提升运营效率、稳定出品品质的显著优势。随后爆发的外卖行业,进一步助推了预制菜料理包的普及,商家不仅靠其节省了人工成本、后厨面积,还大大提高了出餐效率。

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崛起,为To C端预制菜市场按下了“加速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预制菜赛道出现了一阵融资高峰期,且以面向C端的预制菜品牌为主,如珍味小梅园在2020年—2021年期间,两年拿下了4轮融资。

风口之下,2021年4月27日,味知香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预制菜第一股”,上市首日股价涨幅约44%,随后更连续斩获12个涨停板。当年4月28日至5月18日,味知香股价累计涨幅213.92%,在资本市场留下一段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据统计,2021年和2022年,预制菜行业每年均有超30起投融资事件涌入,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就连“速冻一哥”安井食品都在那几年大力发展预制菜业务板块,到了2023年,安井食品的预制菜业务板块营收占比达到了28%,超越面米制品成为第二增长引擎。

然而,行业高歌猛进之际,争议也悄然而来。2023年9月,“预制菜进校园”引发争议,C端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态度出现两极化争论。2024年315披露的“糟头肉成为预制菜核心原料”事件,更是进一步消耗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信任。

预制菜行业的“造富神话”戛然而止,集体进入“渡劫”模式。

艰难爬坡

当预制菜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为了安抚焦虑的消费者,不少餐饮企业都喊出了“拒绝预制”的口号。

这也是在与罗永浩的争论中,贾国龙多次强调“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的原因。

而B端的餐饮企业,正是为预制菜行业贡献收入的大头,“C端赚流量,B端扛营收”一直是行业的共识。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消费市场B端占比高达85%,主要买家是连锁餐厅、酒店等企业。

B端餐饮企业想要“划清界限”,对于预制菜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事实上,B端预制菜本就是一门微利生意。上市公司龙大美食高管曾在投资者会议上表示,B端预制菜比C端内卷更严重,该公司的净利润率只保持在4%—5%左右。

也正是因为B端的微利,才让预制菜企业们在前几年卯足了劲想要在C端消费者侧,赢得新的增长曲线。可惜的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崩塌,不仅没有让C端接过增长的接力棒,反而影响了B端餐饮客户的消费决策。

2024年7月,伴随餐饮业价格战加剧及“现炒”风潮兴起,国内15家餐厅联合发起“反预制菜联盟”,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偏见。

被称为是“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首当其冲,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今年上半年,味知香净利下滑24.4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3万元,同比下降103.7%。毛利润方面,2025年上半年,味知香毛利率为20.83%,同比下降4.02%,其中第二季度的毛利率进一步下降至18.77%,同比下降5.93%,环比下降4.09%,是近五年内最低

不过,参考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预制菜产业进一步渗透到细分化的大众市场似乎仍有机会。

兴业证券的研报显示,2021年日本家庭饮食中预制菜的使用比例超过50%,达到52.3%,而国内C端消费者预制菜渗透率还不足20%。考虑到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还有国人对“锅气”的执着,国内预制菜渗透率或许很难达到与日本看齐的水平,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基数依然提供了可观的发展空间。

“整个预制菜行业目前是政策端在推动,资本端在赋能,产业端在加码,但消费端不认账。”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公开指出,在行业出现许多乱象过后,消费者对预制菜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充分的认可。

如何摆脱“黑红”争议?

“我不介意预制菜,介意的是价格不匹配。”

在网友们的吐槽中,也不难看出,不少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而是反感失去了知情权。从电商平台搜索预制菜出现的界面来看,多数预制菜处于十几元至几十元之间,品类也十分丰富,从酸菜鱼、盆菜到小酥肉、烤鱼,几乎覆盖了各类热门菜系。

图片

事实上,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懒人经济”的兴起,消费者对于“省时省事”餐食的需求一直存在,即便争议不断,预制菜品也是不少消费者追求快速便捷的选择。

另一方面,罗永浩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饮商家明示是否使用预制菜,同样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支持。正因如此,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这场争论,被不少行业人士视为长期来看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

据《第一财经》报道,2025年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迎来统一界定,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如何使用,也将首次被纳入信息披露范围。有专家进一步建议,这类信息应强制公开。

这或许也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对此,资本市场反应积极——9月15日,A股预制菜概念板块表现活跃,多只个股股价上涨。

图片

正如味知香董事长夏靖此前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言,预制菜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标准缺失、食品安全隐患和监管待完善等挑战。随着行业标准陆续确立,具备强大品牌力和优质产品的企业,将更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对消费者来说,预制菜并非原罪,“偷工减料、工业味重、信息不透明”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洪水猛兽”。在这场关乎信任与选择的“行业突围战”中,预制菜企业们必须在安全、健康、智能、透明等维度不断努力,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毕竟,在舌尖上的“锅气”与食品工业化之间,消费者所需要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面,而是一个诚实、透明的市场,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健康、安心的选择。

举报

  • 相关推荐
  • 西贝将起诉罗永浩:此前被吐槽全是预制菜

    昨天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下飞机后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引发热议,西贝客服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今天下午,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一问�

  • 罗永浩深夜发声:要和团队把大部分预制菜测试一遍

    罗永浩在微博发问:为何电商平台上的预制菜大多非知名食品品牌生产?他指出,预制菜市场增长迅猛,但食品巨头普遍不涉足。罗永浩计划团队将测试市面预制菜,筛选安全可靠的产品。他强调不反对预制菜,但主张餐饮企业使用需告知消费者,不能冒充现做菜品。若餐厅不标注而偷偷使用,会在成本效率上获得不正当优势,迫使诚实餐厅跟进,最终劣币驱逐良币,破坏行业生态。

  • 罗永浩宣布西贝事件告一段落:期待预制菜相关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13日深夜,罗永浩微博发文表示: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一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双方不断发声,风波持续升级。

  • 罗永浩悬赏10万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 还送iPhone17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一事持续发酵,迅速登上热搜并引发广泛热议。 9月11日,西贝餐饮创始人、CEO贾国龙针对此事作出回应,明确表示目前西贝门店的所有菜品均非预制菜,并宣布自9月12日起,西贝全国所有门店后厨将对外开放,以证清白。然而,贾国龙同时指出,罗永浩的言论对西贝商誉造成了重大影响,西贝方面将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但他本人不会直接回�

  • 欢迎来尝是否是预制菜!西贝宣布全国上线罗永浩套餐:13道菜663元 不好吃不要钱

    就在刚刚,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已上线罗永浩套餐”。 9月12日,罗永浩用餐的西贝北京中粮祥云小镇餐厅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店里已上线罗永浩套餐”。 店员称,罗永浩套餐”一共13道菜(663元),食客点餐时可以与店员沟通,可以直接点套餐,也可以根据套餐增加或删减菜品。 按照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的说法,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套餐,而是罗永浩点过的菜品列表,消费

  • 罗永浩回应预制菜国标草案已过审:“太好了” 再次重申我的两大立场

    今日下午,第一财经发布重磅消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顺利通过审查,接下来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各方意见。 待该标准正式出台,预制菜将拥有统一且明确的身份”界定。 长期以来,预制菜概念模糊、定义不清晰,导致市场乱象丛生,消费者也难以分辨。 此次国标的出台,将为预制菜划定清晰的边界,让消费者能够�

  • 预制是趋势,「贵不贵」才是西贝要回答好的真问题

    罗永浩掀起的西贝预制菜风波,发展至今主要表现为两个核心问题: 一,预制菜的透明化问题。罗永浩一条微博就可以引起如此巨大影响,直接原因是不少消费者对于预制菜、预制工艺等概念存在认知偏差。 在国内,部分预制菜品牌借助电商红利和居家需求实现爆发,但因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把整个行业迅速带入污名化的状态。但实际上,真正的预制菜是餐饮行业发展到一定

  • 罗永浩退场,西贝能和食客和解吗?

    9月15日,西贝集团发出全网期待已久的道歉信后,罗永浩还不断发文表示“这件事还没过去”。但到了晚间,罗永浩却突然发声,宣布放弃追究西贝,这一戏剧性转折为持续数日的舆论战按下了暂停键。 几天前,罗永浩一句关于西贝预制菜的吐槽,如同一颗石子投进舆论池,溅起满屏讨论:有人站他“较真消费者权益”,有人替西贝“辩解行业常态”。但事到如今,整件事的�

  • 罗永浩下周将加播两场数字人直播 网友调侃:预制直播

    罗永浩数字人将于下周加播两场直播,这是其预制菜风波后首次工作消息。其数字人技术由百度自研,首秀观看量达1300万,GMV突破5500万元。有网友质疑数字人直播为"预录直播",并发现其微博IP地址从上海变为香港,引发猜测。罗永浩回应称去香港是出差。

  • 外卖常见的小碗蒸蛋也可能是预制 专家呼吁公开制作方式

    近日,外卖平台常见的小碗蒸蛋被曝可能源自预制菜,引发广泛关注。专家指出,这种看似简单的菜品实际可能使用保质期长达一年的预浓缩鸡蛋液制作,400克即可蒸出8碗,效率极高。预制菜在外卖行业使用已非秘密,炒饭、炒鸡蛋等常见菜品也可能采用类似方式。消费者担忧其营养口感及食品安全隐患,专家呼吁餐厅应透明告知食材来源和制作方式,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此事再次敲响外卖行业食品安全警钟。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