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国产RISC-V最新资讯  > 正文

RISC-V驱动中国芯:睿思芯科如何打破高性能处理器的“不可能三角”?

2025-04-10 14:59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刚刚过去的三月底,国产RISC-V迎来破局时刻:知名芯片设计企业睿思芯科在深圳正式发布中国新款全自研高性能RISC-V服务器处理器——灵羽处理器

【 3 月 31 日,睿思芯科在灵羽处理器发布会现场举办用户启航仪式】

服务器处理器的性能门槛很高,既在于算力、功耗、接口等维度的较好的需求,还在于生态兼容性、稳定性、安全性的严苛要求,一向被视为国产处理器研发领域难以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作为挑战X86、ARM的第三大指令集架构,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导设计的RISC-V以开源、模块化、可定制为核心特性,摆脱了传统架构的授权束缚和地缘风险。从最初的AIoT、MCU等轻量级场景到如今的服务器处理器等高性能应用,RISC-V正成为全球计算架构变革中的关键变量,而睿思芯科则代表着难以忽视的中国力量。

睿思芯科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谭章熹博士是RISC-V发现人David Patterson教授的关门弟子、也是仅有的中国大陆博士生。基于伯克利的先进方法,结合对RISC-V十数年的深入钻研与实践,谭章熹博士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快速迭代微架构、软硬件一体设计工艺协同优化的完整技术体系。

凭借此次发布的“灵羽”处理器,睿思芯科真正在国产服务器处理器领域打破了高性能、CPU核心研发、SoC芯片研发三者难以兼得的“不可能三角”,初次将一款具备实用能力的高性能、高独立性国产服务器处理器推向市场。

从伯克利实验室到深圳,精简指令集四十年传承

精简指令集(RISC)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旨在以更简洁有效的指令架构,提升芯片在面积、功耗受限场景下的执行效率。从MIPS、SPARC、PowerPC到ARM,RISC架构推动了计算从工作站、PC走向移动计算与智能终端,成为全球芯片架构演进的重要引擎。

睿思芯科董事会副主席容志诚博士是这一浪潮的亲历者。他在纽约成长,24 岁获得首项芯片设计专利,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学位,师从“现代计算机架构之父”、2017 年图灵奖得主 David Patterson 教授,深度参与了RISC-I与RISC-II两代架构的演进。

容志诚加入 Sun Microsystems后,创立头个 64 位 UltraSPARC 精简指令集处理器团队并担任首席架构师,并成为 SPARCv9 64 位指令集架构国际标准的起草者之一。他于 1995 年获得的关键芯片专利,是该领域全球首创,显著提升了处理器高速缓冲存储器的效率,被广泛应用于之后多个处理器体系,成为微架构设计中的标志性突破。而后,他出任Sun Microsystems亚洲首席技术官。

【容志诚博士,华胥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睿思芯科董事会副主席】

彼时的 Sun 正值高峰:1982 年成立、1986 年即上市,1993 年进入《财富》500 强,2001 年市值一度超过 2000 亿美元,跻身全球优质科技公司之列。作为最早将 RISC 商业化的公司,Sun 凭借 SPARC 架构成功占据高性能工作站与服务器市场,其技术路线成为后续精简指令集架构的重要参考。

此后,容志诚博士加入英特尔(Intel),担任英特尔中国首席技术官,并于 1998 年创立了英特尔中国研发中心。其后,他先后担任英特尔企业处理事业部首席技术官、英特尔通信产品事业部首席技术官。

在中美两地,容志诚博士持续推动软硬件系统创新,见证了三代 RISC 架构的产业更迭,始终站在全球计算产业前沿,有超过 60 项专利应用于最前沿的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制造技术中。

与此同时,在他曾求学与工作的伯克利校园,另一位年轻人也走上了精简指令集技术之路。

2005 年,谭章熹博士自清华大学毕业后赴伯克利深造,加入由 Patterson 教授主导的 RISC-V 项目组,成为其关门弟子、也是其仅有研究计算机指令架构的中国大陆博士生。他从项目早期便参与 RISC-V 指令集的设计、标准制定与验证推广,是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最早一批技术奠基者。

【谭章熹博士,睿思芯科创始人、董事会主席、CEO】

从伯克利毕业后,谭博士曾加入Pure Storage公司,是其首位芯片设计工程和关键产品FlashBlade的最早主要设计工程师; 2017 年,他在硅谷创立了自动驾驶芯片公司OURS Technology,并在短时间内成功将公司出售给美国自动驾驶独角兽Aurora,完成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落地的闭环。

2018 年,他选择回国创业,在深圳创办睿思芯科,专注于RISC-V 芯片产品,并立下目标:“希望每一行处理器代码都由中国人写出来。”在他看来,芯片属于工程科学,必须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工程迭代与长期突破。

一个是精简指令集首先代架构的产业开拓者,一个是第五代 RISC-V 的原生设计者,两位跨越年代的“Patterson 弟子”汇聚一堂,试图为中国芯片产业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架构原生、软硬协同、自主可控”的计算核心。

这正是睿思芯科与灵羽处理器背后的起点——从伯克利实验室到深圳高性能服务器,从 SPARC 到 RISC-V,从一个人的技术延续到一代人的工程体系,精简指令集的故事,在中国迎来新的转折点。

打破“不可能三角”,全自研服务器处理器推开自主可控之门

2025 年 3 月底,睿思芯科发布了中国新款全自研高性能RISC-V服务器处理器——灵羽。两位师出同门、跨越代际的架构工程师,以RISC为线索,将精简指令集四十年技术演化贯通,在中国构建起以RISC-V为核心的新一代高性能计算平台。

据悉,灵羽处理器专为大语言模型等高密度推理场景设计,性能指标已比肩Intel与AMD等主流服务器处理器。

性能及能效比方面,该芯片基于公司自研的CPU IP与NoC(片上网络)IP,采用 32 核高性能通用CPU +8 核智算LPU的“一芯双核”架构,实现了先进乱序执行、高速数据通路与Mesh互联结构;同时通过软硬件结合的设计-工艺协同优化,在产品工程、EDA工具链、物理设计与晶圆制造流程中实现创新,显著提升运算中的能效比以及优化总体拥有成本(TCO)。

为适配计算密集型场景,灵羽在内存与I/O架构上也做出全面升级:支持DDR5 高速内存、PCIe 5. 0 标准与CXL 2. 0 协议,提供高达 8 路互联能力。这使其能够满足大模型时代多种新型计算需求,包括 20 盘以上NVMe全闪存储服务器、 8 卡GPU直连、比较高 320 核高密度算力、以及多达 6 张400Gbps高性能网卡等复杂部署环境。此外,灵羽还具备企业级RAS特性,满足RISC-V服务器标准,内置专用管理核心并支持动态调节,保障高负载运行的稳定性,满足企业级数据中心需求。

这意味着,从架构能力到软硬协同,从性能指标到产业适配,睿思芯科初次实质性打破了国产服务器CPU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可能三角”:高性能、CPU核心研发、SoC芯片研发难以三者兼得的结构性难题。

此前,中国市场在中低端处理器领域已具备一定的CPU核心及SoC芯片研发能力,高性能处理器领域也有CPU核心IP成果,但在结合CPU核心及SoC芯片的系统级产品方面仍属空白。

相比基于外购 IP 拼接构建系统的方式,完整 SoC芯片研发能实现计算核心、片上互联、内存子系统到外设接口的全链路深度协同设计,实现各模块间的理想适配,更好地释放多核架构潜力,有效提升处理器在智算中心等复杂负载下展现出更优的系统性能与稳定性。这也是实现真正高性能、可持续迭代能力的必经之路。

这一重要产品,展现了睿思芯科的核心优势:基于CPU核心与NoC 结构的全面自研能力,通过软硬件一体化设计的协同优化体系,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高自主、高完整度。

事实上,灵羽并非睿思芯科初次在高性能RISC-V处理器领域实现技术领先。在发布灵羽之前,睿思芯科已通过多个差异化CPU核心IP产品持续积累核心优势,为高性能架构技术基础。

2022 年中发布的V7 DSP,是全球头个将向量核引入专业音频 DSP 领域的产品,已在国际头部客户中集成量产;2022 年底发布的P600,则是业内首批商用支持 RVV 1.0 向量扩展的高性能处理器 IP,采用乱序多发射架构,支持 DDR5、PCIe Gen5 等高带宽接口,已被用于多个数据中心场景。P600 架构中所采用的乱序执行、Mesh NoC、以及 SoC 级的性能调优机制,也正是灵羽处理器的重要技术基石。

【灵羽处理器】

以这些自研 IP 为基础,睿思芯科在灵羽处理器的研发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多核高并发架构、系统级优化的突破,在高并发、多任务等关键指标上完成产业级验证,为全面自研、高能效的高性能服务器处理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睿思芯科的产品路径中不难看出,在RISC-V的开放体系下,企业可以真正参与架构演化,更能基于自主技术快速响应新需求,而非像X86 或ARM体系那样只能“买IP、等更新”。这种开放性,为中国芯片产业打开了一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控”之门。

RISC-V驱动,第三代中国芯的破局时刻

睿思芯科能实现这一突破,根源在于伯克利方法论的落地实践。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围绕处理器的中国芯大致经历了三代探索。首先代中国芯以“跟跑”为主,以手工设计为主,在缺乏EDA工具的年代完成了早期 32 位处理器的工程实现,更多是科研型突破;第二代尝试“局部并跑”,在 2000 年后逐步引入自动化工具,尝试构建自有指令集或基于 ARM 等架构开展开发,但由于软硬件分离,生态始终无法真正打通,自主性受到制约。

正因此,第三代中国芯的核心挑战,是如何真正做到“从架构出发”的原生能力构建。而谭章熹博士在睿思芯科实践的,是发源于伯克利的一整套软硬件协同演化的方法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研范式。

举例而言,传统ARM架构授权体系下,企业虽然可以买到IP,但微架构的方向完全由ARM公司垄断。即使付出巨大研发投入,一旦ARM在新版本上更改规则,生态就可能断裂,过去的努力也可能被清零。

而在RISC-V体系下,这样的局限被彻底打破。中国企业可以在指令集架构基础上,自主决定微架构演化方向,同时构建自有软件栈,掌握真正的设计主权。

这才是所谓“自主可控”的核心——不仅是“是否用了国产IP”,而是“是否掌握了架构演进的主动权”。

具体到研发效率上,睿思芯科已将微架构迭代、工艺制程的研发周期相结合,每年推出一款旗舰芯片。在实际项目中,针对不同场景需求,从指令级设计到芯片流片,团队都能实现快速响应。

这也意味着,睿思芯科不仅能在本次的服务器芯片上实现突破,也有能力在未来其他需求中快速开发合适的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看,第三代中国芯的破局时刻,不在于一次产品发布,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快速演化、构建生态、跨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RISC-V不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路径选择。从欧洲、俄罗斯到印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RISC-V视为实现技术独立的基础设施。2021 年,中国初次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开源”明确写入发展战略,为 RISC-V 在本土的生态建设、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撑。中国若能在这轮架构更替中占据先发优势,将有可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全球影响力。

RISC-V生态启航,推动芯片产业长线发展

推动芯片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路线和单点突破,更需要系统性的生态构建,而睿思芯科已经在高性能领域完成广泛生态布局。

生态建设方面,随着灵羽处理器的正式落地,睿思芯科也集结了包括联想、长城、三诺等在内的众多头部OEM与解决方案企业,共同推动基于RISC-V架构的高性能服务器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灵羽处理器已适配包括 openKylin、Fedora、Deepin 等国产与国际操作系统,全面支持主流数据库、机器学习框架、虚拟化平台和容器化环境,具备大规模产业应用能力。

在关键器件方面,睿思芯科与江波龙共同研发基于灵羽的智能全闪存储系统,并与星辰天合合作,构建了覆盖云边协同、数据存储与管理等多层级的系统生态。至今,灵羽处理器生态体系已汇聚超 50 家合作伙伴,涵盖整机OEM、系统软件、行业解决方案、EDA工具链等多个核心环节。

在这场以RISC-V为代表的全球架构迁移中,睿思芯科不仅是一家技术公司,具备打造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能力,也正在成为连接方法论和生态体系的关键纽带,通过与产业合作伙伴协同推进,为中国在 RISC-V 赛道构建起更扎实、具持续性的技术与生态基础。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ChatExcel重磅发布:基于AMD锐龙AI MAX+ 395处理器的数据分析Mini AI 工作站

    ChatExcel发布搭载AMD锐龙AI MAX+395处理器的Mini AI工作站,重构数据全链路,打造“找数-做数-分析数-看数-用数”的商业闭环平台。依托处理器96GB超大显存和统一内存架构,实现本地流畅运行GPT-oss-120B等大型模型,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显著提升分析效率。该方案以财务场景为例,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将原本需1天完成的月度报表压缩至2小时,解决“数据不外发”与“高效处理”的核心矛盾。

  • 想释放多网卡带宽?银河麒麟V11的MPTCP方案来了

    本文介绍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1的MPTCP解决方案,通过多路径TCP协议聚合多网卡带宽,实现数据传输速度倍增和链路故障无缝切换。方案提供内核级原生支持,部署简单,兼容主流应用,显著提升网络性能与可靠性,有效解决单网卡带宽瓶颈和多网卡资源闲置问题,为高吞吐业务场景打造高效网络传输新引擎。

  • 华为FreeClip 2耳夹耳机发布:搭载自研NPU AI处理器 1299元

    华为于9月24日正式发布全新FreeClip 2耳夹式耳机,售价1299元,10月14日开启预售,10月20日正式上市。耳机主打独特设计、卓越性能与丰富功能,提供丹宁蓝、摩登黑、羽纱白三色可选。充电盒采用玲珑方盒设计,体积缩小17%,耳机本体重量减轻9%至5.1克,佩戴更轻盈舒适。搭载华为自研第三代音频芯片,首款集成NPU+AI处理器,算力提升10倍,支持超澎湃双擎单元,音质与低频动力均提升100%。具备IP57级防尘抗水抗汗能力,支持左右耳自适应技术,无需区分左右耳即可佩戴。AI功能方面,支持鸿蒙AI耳边助手,可实现随唤随应、连续对话等便捷操作,并具备实时听译功能,支持中文与20种语言互译。续航方面,单耳续航达9小时,整机续航长达38小时,满足长时间使用需求。此外,耳机还支持离线查找与楼层定位功能,充电盒新增近距离星闪精准查找,50米内轻松找回耳机。

  • 至像Z35国产芯系列新品打印机安全高效又智能,三重突破解政企打印痛点

    打印机作为政企办公核心设备,已从基础打印升级为信息流转关键节点,但面临泄密风险、效率低下等问题。至像Z35国产芯片打印机通过全链路自主可控技术实现突破:搭载国产双芯,杜绝安全隐忧;深度适配国产系统,即插即用;AI语音控制实现"说话即打印",每分钟35页高速输出配合超大容量耗材,有效提升办公安全性与效率。该设备已解决政企打印痛点,成为自主可控的可靠选择。

  • 云天励飞“算力积木”联手OISA,突破万亿级MoE大模型推理集群的Scale up瓶颈

    云天励飞近日加入OISA生态,携手产业伙伴共建国产AI芯片互联体系,为中国算力生态注入新动力。OISA是中国移动提出的开放互联标准体系,旨在打造全向、对等、智能的互联新范式,解决智算集群内存互访难题,为大规模并行计算提供技术基石。云天励飞凭借在AI芯片与算力架构的长期积累,将依托“算力积木”架构的模块化优势,在大规模推理集群中实现高效互联,助力突破万级MoE大模型推理瓶颈,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发展。

  • AI日报:蚂蚁开源高性能思考模型Ring-flash-2.0;通义7款模型屠榜Hugging Face;Veo3视觉能力升级

    蚂蚁百灵团队开源高性能思考模型Ring-flash-2.0,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阿里通义7款模型登顶Hugging Face榜单,Qwen3-Omni凭借多模态能力全球第一。谷歌Veo3突破视频生成局限,可自动完成视觉任务;特斯拉推进人形机器人量产,马斯克称其为最重要产品。马斯克第六次起诉OpenAI窃取商业机密,苹果内部测试聊天机器人Veritas优化Siri,YouTube推出AI音乐主播增强互动,LiquidAI发布轻量级模型Liquid Nanos优化边缘计算。

  • 小米17 Ultra四摄规格出炉:主摄告别索尼 用上国产一英寸传感器

    小米17系列已提前上市,国庆销量破百万。爆料显示,小米17 Ultra将元旦前发布,首次采用国产豪威科技1英寸主摄OV50X,配备四摄方案:5000万像素主摄、超广角、长焦及2亿像素潜望长焦。该主摄支持单次曝光HDR、四合一大像素及高帧率视频,可实现电影级拍摄。此外配备6.85英寸2K LTPO OLED窄边屏、骁龙8 Elite Gen5平台,支持无线快充与大容量电池。

  • DeepSeek-V3.2-Exp正式发布

    DeepSeek于9月30日正式发布实验性模型DeepSeek-V3.2-Exp,该模型基于V3.1-Terminus升级,引入创新的稀疏注意力机制DSA,首次实现细粒度稀疏注意力,在保持模型输出效果的同时显著提升长文本训练和推理效率。测试显示其表现与V3.1-Terminus基本持平。应用层面,官方App、网页端及小程序均已同步更新。同时宣布API价格大幅调整:输入缓存0.2元、输入未缓存2元、输出3元,开发者调用成本降低50%以上。模型已在HuggingFace和魔搭开源平台上线。

  • 热水器有了“假日功能”?海尔首创超长断电防护安心度假

    十一黄金周期间,海尔推出无镁棒净肤洗热水器,搭载行业首创AI净护系统,解决传统热水器断电后内胆腐蚀问题。该系统通过动态调压实现精准防腐,内置电池可提供长达1.5-2个月断电保护,确保长期离家时水质安全。同时采用电子防腐技术替代传统镁棒,从源头杜绝水垢杂质,实现除杂、阻垢、除氯、抗菌四重净化,提供养肤级沐浴体验。假日功能创新满足用户出行需求,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 创新驱动 芯耀未来——CPCA Show Plus 2025助力产业共享AI时代发展机遇

    2025年电子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国际电子电路(大湾区)展览会(CPCA Show Plus)将于10月28-30日在深圳举办。展会以“创新驱动,芯耀未来”为主题,汇聚超300家展商,覆盖PCB制造全产业链,聚焦AI时代产业升级。活动将展示智能制造、绿色环保方案,举办多场技术论坛,推动产业链高效对接与协同发展,助力行业把握智能化、低碳化新机遇。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