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在采访小米CEO雷军时询问雷军对自己的IP形象定位。雷军表示,他不希望自己的形象被定义为“营销之神”。
雷军认为,“营销之神”这一称呼低估了小米在研发和产品上的投入。他坦言,小米一直在向理想和华为学习营销策略,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做得比小米好。
关于“雷军爽文论”,雷军表示同学群转发这些爽文让他感到不适,仿佛自己总是在吹嘘。尽管他辟谣解释,但公众更喜欢看这些内容。
雷军否认了此前流传的传闻,如“人生低谷时卡里只有40亿”。他也澄清自己并非高考状元,没有考过700分。
(举报)
据公开资料,小米SU7Ultra量产版延续了原型车的动力系统,搭载小米自研的超级电机V8s,最高转速达27200rpm,整车综合最大马力1548匹,0-100km/h加速时间仅需1.98秒(不含起步响应时间),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这一性能参数在同级别四门量产车中处于全球领先地
今日,小米创办人雷军在社交平台恢复了健身打卡,这是他在2025年的第42次打卡,而上一次打卡还停留在3月30日。此次打卡不仅展现了他回归正常生活节奏的迹象,更引发了外界对其过去一段时间状态的关注。
全球首部AI长片《海上女王郑一嫂》在新加坡上映,标志着AI影视制作进入新阶段。该片由FizzDragon团队耗时两年完成,通过AI技术生成70分钟完整剧情和流畅画面,突破了AI内容时长限制。制作过程中面临剧本复杂度、人物一致性、镜头调度等挑战,团队采用分镜训练AI、后期人工修正等方式解决技术瓶颈。影片原型为传奇女海盗郑一嫂,展现了女性在男性主导领域的奋斗历程。 文章指出AI影视制作已从短片扩展到长片领域,但技术仍存在局限:长镜头和复杂对白处理困难,人物形象难以保持完全一致。Netflix、芒果TV等平台已尝试AI动画和综艺制作,而《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等商业大片也运用AI技术提升特效效率。 业内态度从抵触转向接纳,AI可降低60%重复性工作成本,成为创作效率的"双轮驱动"。快手、字节等互联网大厂加速开发AI工具,推动影视工业基建完善。专家认为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创作,而是成为提升质量与效率的新工具,为行业带来新的解题思路。
站长之家(ChinaZ.com)4月15日 消息:今日公布的供应链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3月(第10至13周)中国手机市场激活量排名中,小米手机以324.37万台激活量位居榜首,市场份额达17.98%,同比增长16.99%。华为、vivo、OPPO、苹果分列第二至第五名。小米新机激活量增长显著,其中小米15系列贡献突出。该系列自去年10月发布以来,累计激活销量已达335万部,成为推动小米市场份额提升�
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小米创始人雷军虽未亲临现场,但通过微博互动引发热议。他发布限量派送棒球帽活动,吸引网友晒图参与,评论区迅速被"打卡照"刷屏。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解释雷军缺席是因行程冲突,并透露新车YU7预计6-7月上市。雷军式营销互动成为车展期间独特社交传播现象,既维持了品牌热度,又为新品发布预热。(140字)
一切为了「多终端一致体验」和「用户数据闭环」。过去三年,大模型带来了对话式 AI 的全新体验,也带来了一股 Web 产品的复古潮,就连诞生于移动 APP 时代的字节跳动,都给「豆包」开发了网页版。事实上,目前几乎所有主流大模型,都开发了自己的网页版来提供大模型的对话服务。但手机厂商甚至汽车厂商,为什么也要「不务正业」开发 AI 助手的网页版?这几天,有网友�
近日,广西南宁一名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其在某网红米粉店排队用餐时,遭遇刘畊宏团队疑似“强制清场”行为,引发网络热议。
小米2025年Q1手机出货量达1330万部,同比增长40%,时隔十年重夺中国市场第一,份额达19%。CEO雷军表示这得益于"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协同效应。数据显示,小米全球月活用户超6.86亿,澎湃OS日均互联超4000万次,IoT设备连接数达8.6亿台。在充电生态建设方面,小米澎湃秒充已向30余家车企授权800多万个快充模块,覆盖160余款车型,并将免费开放协议给全行业。小米坚持开放共建理念,持续推进"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布局。
上海车展期间,小米展台虽未见创始人雷军到场,但其营销热度不减。雷军通过微博感谢访客,并透露现场每天赠送5000顶棒球帽,引发网友热议。针对缺席质疑,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解释称雷军因时间冲突未能出席,但强调其仍关注车展。此外,王化确认小米SU7上市时间仍按雷军此前预告的6-7月进行。车展现场小米通过赠品活动成功吸引大量关注。
快科技4月28日消息,根据Canalys的最新数据,小米手机2025年第一季度成功超越华为,时隔十年重返中国市场出货量第一。雷军发文表示:十年后,小米手机重回中国市场第一。看到这份报告,无比感慨!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对小米的期待。”据悉,小米上一次全球第一还要追溯到2015年前后,有网友还晒出了当年的发布会截图。之后中国市场第一也经历过多番轮换,包括华为、苹果、vivo、荣耀等,其中vivo在2024年曾实现过断层式领先其他所有厂商。Canalys首席分析师朱嘉弢(Toby Zhu)指出:小米的重要增长动能来自于产品和渠道的协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