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云上盛惠!海量产品 · 轻松上云!云服务器首年1.8折起,买1年送3个月!超值优惠,性能稳定,让您的云端之旅更加畅享。快来腾讯云选购吧!
腾讯云
12-20
苹果将调整iPhone发布策略,从今年起实施一年两次的新机发布计划,以填补上半年空档期,应对中国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具体规划包括:2025年下半年推四款iPhone17系列;2026年9月发布iPhone18 Pro系列及首款折叠屏手机;2027年上半年推出iPhone18标准版。其中iPhone18 Pro系列将升级可变光圈和4800万潜望长焦镜头,强化高端市场竞争力。这一调整旨在通过增加发布频率保持市场关注度。
华为nova Flip S折叠屏手机10月24日开售,官方指导价3488元起,叠加首发优惠后实际到手价3388元,成为华为目前最便宜的折叠屏手机。该机延续nova Flip外观设计,新增天青蓝、羽砂黑两款配色,预装鸿蒙OS5.1系统。外屏采用2.14英寸1:1方形设计,支持多种趣味功能;内屏为6.94英寸OLED屏,支持1-120Hz LTPO自适应刷新率。采用玄武水滴铰链系统,获SGS 120万次折叠认证。内置4400mAh电池,支持66W快充,后置5000万+800万像素双摄组合。
华为10月17日发布新款小折叠手机nova Flip S,起售价3488元,成为品牌最便宜小折叠机型。配备2.14英寸方形外屏,支持丰富主题及高频应用快捷操作;内屏为6.9英寸大屏,支持1-120Hz LTPO自适应刷新率。采用玄水滴铰链系统,获瑞士SGS 20万次折叠认证。内置4400mAh电池,支持66W快充。后置双摄包括5000万像素主摄和800万超广角,前置3200万像素。搭载HarmonyOS 5.1系统,厚6.88mm、重195g,提供六种配色。256GB版3488元,512GB版3788元,以高性价比切入小折叠市场。
10月11日,三星发布折叠旗舰心系天下W26。该机采用升级装甲铝边框与超薄精工装甲铰链,机身更坚固,展开厚度仅4.2mm,重215g。配备第二代动态AMOLED屏,外屏6.5英寸、内屏8英寸,支持120Hz刷新率。搭载骁龙8至尊版平台,后置2亿像素三摄系统,内置4400mAh电池,支持Galaxy AI功能。提供丹曦红、玄曜黑两种配色,16GB+512GB版售价16999元,16GB+1TB版18999元。
苹果终于传来重磅消息——其首款可折叠手机iPhone 18 Fold有望在结构与材质上实现重大突破,以全球首创的铝钛混合机身设计,重新定义折叠屏手机的轻薄与耐用标准。 据多方报告显示,iPhone 18 Fold将首次采用铝与钛的混合金属机身,这一创新设计旨在重量、机身耐用度与散热效能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三星将于10月11日发布W26折叠屏手机,主打万元旗舰定位。新机延续Z Fold7设计,采用黑金配色与金属雕花边框,配备“心系天下”专属徽标。展开厚度仅3.9mm,搭载8.2英寸无开孔内屏与6.5英寸外屏,支持屏下摄像头。核心采用4.47GHz高频版骁龙8芯片,已通过国内3C认证,支持25W充电与卫星通信功能。
快科技10月3日消息,苹果iPhone 17标准版将升级不加价,叠加补贴或提振销量,给安卓厂商带来压力。明年iPhone 18阵容更强大,包括常规版和首款折叠屏iPhone Fold,起售价1999美元,可能更高。苹果将推出完整AI功能,预计10亿iPhone用户需升级以体验,推动2027财年出货量增至2.53亿部,超此前预期。
三星预计将在即将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上展示其首款三折叠智能手机。 该峰会定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三星预计将在峰会场馆的展览空间展示这款新机,并且预计会在11月正式发布。 自从华为去年推出Mate XT后,至今市面上还没有任何可量产的竞品,这次三星将成为其唯一的对手。 根据此前爆料的消息,三星首款三折叠屏可能会命名为Galaxy G Fold,采用
近日,知名苹果爆料人Mark Gurman再度放出猛料,揭示了苹果折叠屏iPhone的诸多细节。据其透露,这款备受瞩目的新设备在外观设计上独树一帜,宛如两台iPhone Air并排拼接,如此创新设计在技术层面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与壮举。不仅如此,折叠屏iPhone还将采用钛金属中框,机身设计将极其纤薄,彰显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卓越追求。 Mark Gurman的这一爆料,与外界此前对苹果折叠
知名爆料人Mark Gurman透露,苹果折叠屏iPhone外观类似两台iPhone Air并排拼接,采用钛金属中框且极其纤薄。该设备起售价至少2000美元,将成为史上最贵iPhone,预计2026年9月与iPhone 18系列一同推出,但上市时间可能推迟至10月或11月。尽管近期有报道称苹果已在印度生产折叠iPhone,但Gurman表示实际生产仍将在中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