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中国高端制造最新资讯  > 正文

一座工厂的背后:KÉSZ集团如何为中国企业提供欧洲建厂一体化服务?

2025-08-04 11:44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近年来,中国高端制造业正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先锋,加速全球化布局欧洲市场凭借其对绿色出行的积极倡导和巨大潜力,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战略的焦点之一。

然而,在欧洲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厂,远不止“拿地盖楼”那么简单。从选址、设计、建筑许可,到绿色能源、ESG标准执行,再到施工与运维,每一个环节都对本地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一家中国企业在匈牙利塞格德建设其欧洲首个新能源乘用车工厂,正是这股“出海”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此举不仅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更深化了中欧之间的产业协作。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本地伙伴,才能为如此体量的中国企业提供系统化、一体化的落地协同服务?

KÉSZ集团是匈牙利最大的综合性建筑与工业服务企业之一,成立于1982年,总部位于布达佩斯,业务范围涵盖建筑、综合设计、地产、能源、工业技术、绿色建造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我们将以这个匈牙利南部最大的汽车投资项目为例,探讨KÉSZ集团旗下多个专业团队是如何在跨国项目中深度参与,协助一家中国公司将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本地化设计与高效协同

该项目的本地化设计与许可对接工作,由KÉSZ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 bim.GROUP 有限公司(一家综合设计与工程公司)主导。这个项目被bim.GROUP视为其成立以来最具挑战性的国际合作之一,bim.GROUP不仅负责将中国工程师的图纸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欧洲及匈牙利当地的建筑规范,还协助推进项目各阶段的审批流程,包括涉及历史遗迹保护的特殊许可。

为最大化效率,中方设计团队长期驻扎在 bim.GROUP 位于布达佩斯的办公室,与当地工程师并肩协作。这种中欧混编、高频沟通的模式,不仅加快了协同速度,也成为KÉSZ服务国际客户的一大特色。

钢结构制造与快速施工一体化交付

在施工执行层面,KÉSZ旗下的Metaltech Ltd.公司作为该项目的直接供应商,在短短9至11周内为中方承包商分批交付了关键基础组件,满足了严格的质量和工期要求。

相关钢结构由集团内部钢厂负责生产,该工厂拥有2.5万平方米的AI辅助制造中心,具备年产2万吨钢结构的能力,支持从钢材切割、焊接、涂装到定制组装的全过程交付。

地产、能源、运营配套,全链整合

该中国项目在塞格德的办公室,设于KÉSZ Properties Ltd开发并运营的INDUSTRIK办公楼,紧邻新工厂项目地,便于团队落地与现场管理。同时,KÉSZ旗下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专业团队GNX Engineering Ltd.为该办公区部署了太阳能发电厂与电动汽车充电桩,助力企业打造绿色办公场景。目前,GNX已在北京设有办公室,以便更好服务中国合作方。

KÉSZ集团提供的支持范围,已超越了核心的工程建设本身,进一步延伸至更全面的配套服务,这些服务共同确保了项目从最初的设计阶段直至最终成功投产运营。集团在该中国企业项目中的角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施工单位,也不仅是项目管理方。它更像是一个将设计咨询、精密制造、施工交付、能源基础设施与地产运营,整合为一体的“系统方案解决者”。

这种一体化能力并非偶然,KÉSZ集团也长期参与乐高工厂扩建、奔驰汽车工厂厂全阶段开发、大型公共设施如Hungexpo会展中心改造、布达佩斯机场建设等多个国际项目,持续磨练其跨国项目落地能力。

对希望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类似KÉSZ集团这样提供一套完整的本地化解决方案的协作伙伴,正在成为企业全球化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名创优品MINISO叶国富:坚持自有IP与全球化布局,构建新消费市场

    名创优品2025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业绩全面增长。总营收达49.7亿元,同比增长23.1%;毛利率提升至44.3%。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为6.9亿元,增长10.6%。通过IP生态建设、渠道升级与全球化战略,中国及海外市场同店销售稳步增长,海外营收增幅达28.6%。门店扩张持续推进,全球零售网络新增124家。“开好店、开大店”策略成效显著,MINISO LAND等新业态单店效益突出。同时,公司宣布派发中期股息,并加大股份回购,强化股东回报。未来将持续深化全球布局,推动高质量增长。

  • 美锦能源的未来发展路径:战略全球化、技术智能化、模式生态化的三重跃迁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融合背景下,美锦能源通过战略全球化、技术智能化、模式生态化三大路径加速转型。其以“技术-资本-市场”三位一体布局海外,氢能重卡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结合AI技术优化全产业链效率,构建“车-站-氢”闭环体系;通过H股上市与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公司正从设备供应商转向整体解决方案输出者,为中国能源技术出海提供可复制的范本。

  • 海乐行联会视角下中欧建交50年后的经济合作新阶段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刻。回顾半个世纪的合作历程,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欧逐步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4年双边货物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互为重要贸易伙伴。随着全球格局变化,中欧关系面临新挑战与机遇,呈现“竞争性合作”态势。海乐行联合会认为,未来中欧经济将走向“管理性竞争和选择性合作共存�

  • 东风汽车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 加速智能化和国际化落地

    9月28日,东风汽车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共同打造高质量智能驾驶数据闭环平台,加速东风汽车智能化进程。合作聚焦AI大模型应用、智能座舱创新及全球化战略,旨在提升研发效率与用户体验,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此前双方已在数字化营销等领域取得进展,此次合作标志着行业开放协作的新标杆。

  • 全球TV出货量中国品牌首超韩系,海信U8成高端布局急先锋

    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市场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品牌以31.3%出货量首次超越韩系品牌的28.4%。海信U8Q等高端产品通过画质芯片、显示技术、交互体验等全方位创新,实现从核心芯片到屏幕面板的全链路突破。中国品牌正从成本优势向技术驱动转型,重新定义行业技术标准和用户体验,重塑全球电视产业竞争格局。

  • 新能源车突然没电 司机硬推2公里:寻找充电桩

    近日,一辆新能源车在G60杭金衢高速金华方向萧山服务区入口附近突然没电,司机硬推车辆前行近2公里,引发关注。事发深夜,视线受阻,危险行为增加事故风险。高速交警及时到场协助寻找充电桩。专家提醒,新能源车出行前务必检查电量、规划充电路线,遇突发状况应开启双闪、移至安全地带并设置警示标志,确保安全。此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提醒车主在享受便捷环保的同时,时刻关注车辆电量,做好应急准备。

  • 30+主流媒体团调研雅迪 为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征程提供“样本观察”

    2024年江苏外贸进出口额达5.6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连续22年居全国第二。9月1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在无锡启动,68家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组成采访团,围绕“稳外资、稳外贸,高水平对外开放”主题,调研走访无锡、常州等地产业园区与外资外贸企业。媒体团实地考察雅迪科技集团,了解企业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见证中国电动车产业蓬勃发展。雅迪2025年上半年销售电动两轮车879.35万台,销售额191.86亿元,同比增长33.1%,海外门店超4万家。此次活动展现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实力与自信。

  • 五年高端路,小米化茧成蝶

    今年上市的iPhone17,正遭遇口碑和销量两极分化。一边是用户对于创新停滞和材质妥协的吐槽;另一边是一机难求的火爆发售场景,iPhone17系列首周销量显著高于前几代。 原因在于苹果也开始玩起了“增配降价”,一改以往“挤牙膏”式的配置提升,同时进行了起售价下调、提升存储、影像升级等改变。这背后,是苹果面对国内厂商冲击时的焦虑加深——除了性能和配置被全面�

  • 《中加智能模块化建筑与新能源与储能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成功签署

    2025年9月2日,加拿大清洁能源与储能协会与全球院士智库在多伦多交易会签署《中加智能模块化建筑与新能源储能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太阳能智能模块化建筑、新能源及储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中加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及产业落地。签约仪式获加中政商界代表见证,标志着两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务实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 “纲举目张” --- 新国标带来更安全的新能源汽车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国标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标准。新国标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要求电池包在热失控后至少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远超国际多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安全等测试,针对实际使用中最常见的安全风险。新标准将推动产业升级,树立全球安全新标杆,但可能增加电池系统成本15%-20%,中小企业面临压力。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