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JEET最新资讯  > 正文

国产蓝牙耳机真的不如BOSE、BEATS、森海塞尔、B&O等吗?

2018-10-29 16:44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聊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耳机发烧圈里种种不成文的鄙视链,比如“用国际大牌耳机产品的看不起用国产耳机产品的用户”、“北欧的耳机产品肯定要比日本的耳机产品好”等等诸如此类的论调可谓不胜枚举。那么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是,很多对于耳机产品投入很多资金,习惯购入国际大牌产品的发烧友习惯于站在高出俯视使用平价或者低端产品的一般消费者,他们会自动划出鄙视链,夸大高价位带来好享受而无视平价产品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自己的高逼格。而很多实用国产平价产品的消费者对于耳机市场常常知之甚少,听风就是雨,听得多了,难免以讹传讹,直接导致了这种无聊的鄙视链划分大行其道,误导了很多不了解耳机产品的消费者一掷千金购入更贵但不是更好的产品。

的的确确,国外大厂大品牌的产品品质往往过硬,但是另一个层面讲品质是否真的匹配得上它们太过高昂的售价,我个人认为这才是真正值得商榷的问题。

第一品牌越大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就往往越大,而这些巨额的资金投入厂商绝对不会自己买单,最终都会追加在产品的售卖价格上;

第二相信对于耳机厂商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明白所谓的“边际递减效应”,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具体到耳机产品而言就是想要达到一定量的稳步提升,越往后越是需要更大量的资金投入与研发成本,而这种成本的增加往后几乎是呈几何倍率的增加。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越是购入国外大厂的商品,国外大厂投入广告与产品研发这些与产品本身品质不怎么有关资本就越多,软属性就越强,我们越相信大品牌背书的产品就越购买,然后越购买产品的价格就越高。

值得欣慰的是这两年国产耳机品牌的崛起有效的打破了“国产不如国外大牌”的千年僵局,比如JEET、FIIL、1MORE等品牌都是近两年在耳机市场凭借过硬的实力与较低的售价打响了名号。

那么国产蓝牙耳机产品到底能不能与BOSE、BEATS、森海塞尔、B&O等国外巨头的产品媲美呢?

不妨以JEET为例,这个品牌是敢于公开与国外众大牌分庭抗礼的,就连产品官网上也打出了“更实用·不装X·非时尚”的标语,似乎在耳机产品界影射着什么。

我前一段时间确实抱着满满的好奇心对JEET旗下的JEET W1进行了试用,结果确实出乎意料,跟据官方给出的数据该产品与顶级大牌产品的音质差仅仅存在5%到7%之间,我也觉得这个数据大致上相差应该说不大(国际大牌的各品类产品我之前也试用了不少)。

W1的高频、人声、低频方面的表现都可以直接对标各大厂商的千元级别产品,其中低频方面尤其出色,特别适合莎拉·布莱曼这种空灵的女声。如果各位不信的话可以自己搜一下更多关于JEET品牌与其他品牌的横评,网上有很多。毕竟一个二三百元的产品敢于叫板国际大牌,像我一样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数。

最后希望更多的国产厂商通过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进一步对标国际大牌,把更多的让利与优质的音乐体验带给消费者。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