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AI技术最新资讯  > 正文

马上消金马小 i 发力:智能伴校招到职场,破局双向焦虑

2025-10-11 17:17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应届生 “投简历石沉大海” 的迷茫,企业 “筛简历难寻适配人才” 的焦虑,长期以来困扰着校招两端。如今,这一双向困境正被 AI 技术悄然打破。202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稳定岗位等七大维度推出政策组合拳,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落实稳就业责任。在此背景下,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马上消费”)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启动2026届管培生校园招聘,并将自身沉淀多年的 AI 能力深度融入校招流程与新员工培养体系,以数字员工 “马小 i” 为核心,打造了覆盖 “校招 - 入职 - 职场” 的全链路智能服务体系。

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领先企业,马上消费不仅在内部流程优化中广泛应用马小 i 提质增效,更将其服务触角延伸至校招一线,构建起内外协同的智能助手生态,为应届生提供从求职到职场成长的全周期支持。那么,马小 i 究竟如何打通校招到职场的 “最后一公里”?

全周期陪伴:马小 i 贯通新人成长全链路

在马上消费2026届管培生校招中,AI 数字员工马小 i 以 “智能伙伴” 的身份,全程参与应届生的求职旅程。从智能邀约、精准职位推荐、7*24小时智能问答,到在线测评与面试环节,AI 技术深度渗透招聘全流程,显著提升了招聘效率与候选人体验。仅在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两场校招活动中,通过马小 i 的 AI 智能邀约,便成功吸引超400人参与,场次满座率高达135%,充分展现了其精准触达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马小 i 的角色远超传统招聘工具,它在应届生成长不同阶段承担着三重关键角色:在校招阶段是 “校园大使”,为学生提供求职指导;入职阶段转型为 “入职导师”,助力新人快速适应;转正后则成为 “员工助理”,持续赋能职场工作。这种全周期陪伴模式,有效缓解了应届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焦虑。

对学生而言,马小 i 的使用门槛极低:在微信端搜索 “马小 I Talent” 小程序,上传简历或描述自身专业情况后,马小 i 会通过结构化 AI 解析,将学生信息与岗位画像精准匹配,生成最适合的职位清单,学生可一键完成投递。投递后,还能实时向马小 i 查询求职进度,无需反复等待或咨询人工。同时,针对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求职常见问题,马小 i 也能随时答疑,帮助学生减少盲投,缩短信息准备时间,提升求职命中率与面试通过率。

当应届生成功拿到 Offer,马小 i 的身份随即升级为 “入职导师”。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宣讲会与分散的入职文档,马小 i 能帮助新人更快融入企业节奏:它会提供转正任务的全程指导与提醒,还能通过数字人双向对话形式,智能分析新人需求并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切实解决新员工入职初期常见的迷茫与无助。而当新人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后,马小 i 继续以 “员工助理” 的身份服务,将企业内部信息查询、专业问题解答、业务办理、故障排除四类高频场景整合到单一入口,把员工从 “找系统入口、填复杂表单、查办理进度” 的繁琐流程中解放出来,让精力聚焦于核心业务。

突破行业痛点:马小 i 实现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跨越

近年来,企业级智能助手正从 “试验产品” 逐步成为 “标配工具”,但行业普遍面临一个关键瓶颈:多数产品仅停留在 “会聊天” 的基础阶段,难以在受控环境中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即未实现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突破。

IDC2025年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超50% 的企业应用已嵌入 AI 助理或 AI 顾问能力,约20% 的企业还在为应用补充完整的 AI 智能体(AI Agent)功能。从市场规模看,2025年全球 AI 解决方案支出约达3070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翻倍至6320亿美元,这为企业将智能助手从 “点状试点” 推向 “组织级应用” 提供了预算与技术支撑。在应用形态上,Gartner 预测,“嵌入式 AI” 将成为主流模式,到2026年,80% 的独立软件厂商会将 AI 直接嵌入现有应用,企业无需搭建新平台,即可在原有工作流中 “就地获取” AI 能力。

当前,国内外科技大厂均在布局智能办公助手领域,但路径与侧重点各有不同:微软以 Microsoft365Copilot 为统一入口,整合文档、表格、日程等功能形成协同闭环,将大语言模型(LLM)与企业数据融入操作界面,核心策略是 “就地赋能”;国内方面,钉钉开放 “AI 助理” 平台,支持企业通过官方、三方或自定义能力实现流程审批、工单处理等功能,主打 “低门槛自建”;飞书则强化开放平台与知识库的智能化,围绕会议、日历、知识搭建一体化场景,以工具联动提升协同效率。

然而,行业落地普遍存在短板:不少 AI 招聘或 AI 助理工具功能碎片化,在知识时效性、端到端办理能力、统一入口整合、评价闭环搭建上存在断层,导致 “试点易、规模化难”。正如马上消费在内部复盘时指出的,当前企业智能助手常见问题包括:产品知识问答范围狭窄、业务办理链路存在断点、入口分散难以统一、需求响应滞后,这些正是导致行业陷入 “3天 POC 测试、3年持续优化” 困境的核心原因。

“从‘能用’到‘用一点’,再到‘好用一些’,我们花了一年半时间,踩过很多坑,也沉淀了实战经验。” 马小 i 产品团队负责人表示。基于行业痛点,马上消费为马小 i 设计了差异化技术路线,核心在于独特的技术架构:除基于检索增强生成(RAG)实现精准调控外,还采用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A2A(Agent2Agent,智能体间通信)协议,构建标准化、可控的 “专业助手 + 工具系统” 体系。简单任务由马小 i 直接快速回答,复杂任务调用工具处理,专业任务则分配给专属 Agent 完成,有效突破了大语言模型在知识时效与上下文记忆上的局限。

通过 MCP 协议,马小 i 可动态访问、调用外部工具、数据源与计算资源,大幅拓展能力边界;借助 A2A 协议,它能按需调用企业生态中的其他 Agent,实现一站式业务办理。这种架构让马小 i 整合了智能问答、流程办理、知识管理三大核心功能,真正成为 AI 驱动的 “数字员工”。自2024年1月上线以来,马小 i 日均处理问答超1万次,初期聚焦内部流程优化;2025年2月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后,它升级为具备深度分析能力的智能中枢,服务场景拓展至 IT 支持、行政答疑、知识检索等50余个自助办理场景,且实现24小时全天候在线。数据显示,马小 i 每年可为马上消费释放超5万个工时,相当于将25名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投入更高价值的工作。

技术攻坚:三大难题突破让 “好用” 落地

马小 i “好用” 的体验背后,是技术团队针对三大核心难题的攻坚突破。

难题一:构建知识常新的入库机制

企业制度与 FAQ(常见问题)更新频繁,多模态知识(如视频、音频)难以有效利用,不同信源间的冲突也会导致决策偏差。若知识无法按业务需求及时同步,智能助手就会出现回答口径错误或提供旧信息的问题。

对此,马小 i 团队将 “入库机制” 作为知识库设计的核心:依托全知引擎深度融合 HR、财务等六大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图谱,叠加10万 + 通用知识矩阵,确保知识覆盖全面且专业;针对视频类多模态知识,通过 AI 将原始内容转化为结构化议程后入库;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知识库始终 “鲜活”,为用户提供准确答案。

难题二:实现低成本的查办一体

传统数字员工往往止步于 “告知办理路径”,而真正的效率提升在于 “直接帮办”。马小 i 团队提出 “Assistant-Agent 模式”:马小 i 作为用户唯一的 “总助手”,可根据需求雇佣不同业务类型的专业 Agent 协同完成任务,实现 “一助多能”。

例如,用户只需对马小 i 说 “需要报销”,它就能关联财务系统 Agent,自动发起报销流程,无需用户手动登录多个系统。这种模式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业务事务,整合到马小 i 单一入口,真正实现 “查询 - 办理” 一体化。

难题三:用运营数据驱动持续成长

为让马小 i 不断迭代优化,团队打造了 “质检 AI 系统”:对每次问答进行实时监控,自动识别用户不满意的回答并分类标记,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通过人机多次对齐,目前马小 i 的回答与人类判断的一致性已达86%。同时,团队通过分析大量用户提问数据,完善知识库内容、开发新功能,并沉淀用户潜在意图形成 “意图空间”,在用户提问的前、中、后阶段注入关联意图,显著提升问题一次解决率。

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停留在方案层面,而是深度落地到具体场景:

精准查询场景:员工查询个人年假、必修课进度、生涯积分、组织负责人、核心业务数据等信息,无需登录多系统,实现 “即问即取”;

专业解答场景:HR、财务、法务、IT 等职能领域的知识被沉淀为 “最终答案”,技术侧还支持术语解释、代码解读与多语言转换;

快速办事场景:请假、补卡、权限申请、用印等流程,均能通过马小 i 对接业务 Agent 完成,形成统一办理中心;

便捷排障场景:密码重置、网络故障等简单问题,直接提供操作步骤;复杂问题先进行工单预处理,收集必要信息后精准分流;深度技术问题则读取错误日志,给出排查路径与解决链接。

AI 数字员工开启组织赋能新范式

从校招中的 “幕后搭档” 到企业运营中的 “数字员工”,马上消费马小 i 的实践,不仅破解了校招双向焦虑,更展现了 AI 办公助手的巨大潜力。它打通了校招到职场的全链路,为企业人才吸引与培养提供了新范式;同时以智能中枢身份嵌入业务流程,推动组织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国家稳就业政策与数字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马小 i 的探索具有行业标杆意义:它证明 AI 不再是 PPT 上的概念,而是能切实解决企业痛点、提质增效的 “实干利器”。可以预见,未来这类数字员工将从 “辅助工具” 成长为企业数字化运作的核心入口与纽带,在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实现组织效率提升与员工个人成长的双赢。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