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应用前景分析**
- 预计 2030 年左右固态电池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 比亚迪计划 2027 年左右启动批量的示范装车应用,大规模应用可能在 2030 年之后。
- 固液电池规模化后有望达到与液态电池相当的成本。
- 提高活性物质占比、降低电解质用量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 稳定制程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保障。
- 宝马认为固态电池普及至少还需要 10 年时间。
(举报)
2025年8月27日,真我realme与冠宇联合宣布成功研发15000mAh超大容量电池,应用于全新概念机型。该电池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包括100%硅碳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及大尺寸叠片工艺,实现超高能量密度与轻薄设计,并通过多重防护确保安全。此次合作标志着高容量电池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突破,为移动设备续航体验带来新可能,双方将持续探索高性能电池技术创新。
立秋后多地高温风险持续,专家提醒运输车辆需注意用电安全,特别是驻车空调长时间使用时需保障电源稳定。驻车电池选择直接影响系统运行,容量不足或兼容性差易导致故障甚至过热风险。骆驼集团升级驻车空调专用电池,采用铅硅合金配方提升循环寿命50%,加厚板栅工艺增强耐热性,配合超导电解液技术提升充电效率20%,满足高温下多设备持续用电需求。该系列适配主流商用车,依托全国联保网点提供高效售后支持,确保用户“用得起、修得快、跑得稳”。
随着汽车电气化程度提升,高端豪华车型对车载电源系统要求日益严苛。骆驼5S系列AGM蓄电池凭借卓越性能与稳定表现,已成为奔驰、宝马、奥迪、林肯等豪华旗舰车型的核心电力解决方案。其具备超强冷启动性、高循环寿命及90%以上回收率等优势,完美适配高端车型频繁启停、高能耗电器运行等严苛使用场景,在中国市场占据领先份额。骆驼将持续优化启停电池技术,为汽车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能源解决方案。
今日,小米服务公布9月服务周8折换电池机型,活动时间从即日开始至9月7日24:00结束。 据了解,9月折扣换电池服务支持32款手机,价格79.2元起,具体支持机型如下: REDMI手机 REDMI Note 11 4G、REDMI Note 11 Pro、REDMI Note 11 Pro 、REDMI Note 11E、REDMI Note 11T Pro、REDMI Note 11T Pro 、REDMI Note 11 SE、REDMI K40、REDMI K40 Pro、REDMIK40 Pro 、REDMIK40游戏增强版、REDMI K40S、REDMI K50、REDMI K50 Pro、REDMI K50电竞�
雅迪华宇电池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开展“驭极·征途”高温夏测,挑战地表70℃极限环境。测试涵盖电池耐高温、高温续航及爬坡性能,旨在重新定义极端高温下的电池性能标杆,推动行业高温标准升级。吐鲁番作为“中国热极”,是国内外公认的高温测试“终极考场”。
目前澎湃OS 3已经抢先发布,距离首发正式版机型小米16系列的亮相也不远了。 这次依然是两款机型率先登场,分别是小米16、小米16 Pro。 据爆料,小米16这次将彻底解决续航焦虑问题,将配备7000mAh级电池,是最大电池的小直屏旗舰,支持100W快充。 外观方面也有新变化,左上角矩形模组R角更圆润,Deco延伸做斜坡切割,视觉过渡减凸。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达42.7%,在电动化革命中,智能驾驶技术重塑出行生态。骆驼iEV低压辅助电池作为智能系统的“电力基石”,具备寿命长、稳定性高、充电快三大优势,支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毫秒级响应,确保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安全功能可靠运行。该产品采用五大创新技术,解决新能源车暗电流大、电池亏电等问题,重新定义低压电源系统性能标准,为智能电动汽车可靠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在今日举办的真我粉丝节上,realme正式推出全球首款搭载15000mAh全硅负极电池的概念手机,携手珠海冠宇实现电池技术重大突破。 这款手机以1200Wh/L的能量密度刷新行业纪录,较传统硅碳负极电池提升超30%,其高容量正极材料与固体电解质组合,可保障充足储能与离子高效传输,官方宣称满电状态下续航可达5天。
真我宣布将于8月27日展示一款超大电量新机,电池容量高达15000mAh,甚至超过部分充电宝。不过机身厚度明显大于普通手机。据爆料,该机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短期内不会上市销售。真我曾展示过10000mAh概念手机,型号为真我GT+10000mAh,厚度仅8.5mm,重量215g。国产手机电池容量正快速提升。
自2023年《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国家超算互联网建设提速提质,在用户数、应用数、任务数及算力调度规模上屡创新高。当前正值全国数字基础设施布局进入“建用并重、以用促建”新阶段,超算互联网积极探索技术布局与生态发展战略新方向。近日在北京举办的战略研讨会围绕下一代计算制高点抢占策略、算力服务价值链打造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多位专家强调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明确国家层面一体化架构,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