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供应链最新消息称,苹果携手电子纸龙头元太,将在iPhone背面搭载两块以电子纸打造的次屏幕,搭配原本的正面主屏幕,成为多屏幕iPhone。
借由电子纸护眼、低耗电优势,增添iPhone购买理由。目前相关iPhone雏形照已在网络曝光流传,业界研判离上市之路不远,最快明、后年面世。
从爆料来看,这种「多屏 iPhone」其中一个副屏主要用来显示电量、网络状态、音量、蓝牙连接状态等信息,另一个则用来显示文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大幅减少主屏耗电、蓝光伤眼等问题。
(举报)
快科技4月28日消息,苹果今年上半年推出iPhone 16e,这是iPhone 16系列最便宜版本,主打性价比。爆料人Mark Gurman透露,苹果尚未决定是否量产下一代iPhone 17e。iPhone 16e实质是iPhone SE3的升级款,但为营销效果归入16系列。若继续更新e系列,iPhone 17e预计明年春季发布,可能搭载A19芯片、8GB内存,支持AI功能并引入17系列的部分小功能。Gurman认为,为普及AI和抢占低价市场,苹果有必要定期更新e系列机型。
据爆料显示,苹果计划在2026年推出iPhone 18 Air作为常规升级的超薄机型。而更大屏幕的iPhone 19 Air预计2027年下半年发布,将成为苹果史上最大尺寸的Air手机。此前苹果曾设计6.9英寸的iPhone 17 Air原型机,但因机身强度不足可能弯曲而暂停开发。最新消息表明,更大尺寸Air机型已重新提上日程,有望在2027年面世。这一系列新品动态引发果粉和科技爱好者的期待。
快科技5月2日消息,今天苹果发布了财报,第二财季总净营收为953.5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07.53亿美元相比增长5%;净利润为247.8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36.36亿美元相比增长5%。苹果第二财季大中华区营收为160.0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63.72亿美元相比下降2%。苹果第二财季来自于iPhone的营收为468.4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459.63亿美元相比有所增长,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不过在关税压制下,苹果也公开表示接下来会有一些战略上的调整。按照库克的说法:无法估算关税对第二季度(6月所在季度)的影响,但截止三月底的季度受到关税影响较小?
预计 iPhone 17 Pro Max 厚度达 8.7 毫米,为 14 年来最厚的 iPhone。同时,还有历代最薄的 iPhone 17 Air……各机型特性鲜明。
苹果正在开发的可折叠 iPhone 的显示屏规格信息已经公开。
据爆料,苹果折叠屏iPhone预计2026年发布,将具备两大优势:一是展开时折痕几乎不可见,采用7.8-8英寸无缝内屏设计;二是配备更高质量的钛合金铰链。配置方面,内屏7.8英寸+外屏5.5英寸,后置双摄+前置单摄,采用Touch ID而非Face ID,内置高密度电池。分析师预计该机展开厚度4.5毫米,折叠状态在9-9.5毫米之间。苹果希望通过减少折痕在折叠屏手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快科技5月2日消息,尽管iPhone 16e取得了成功,但iPhone 17e的前景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根据最新消息,苹果目前尚未最终决定是否发布这款新机型,仍在对其市场潜力进行评估。iPhone 16e凭借其599美元的起售价以及相比前代iPhone SE 3在设计和功能上的显著升级,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这一系列改进使得iPhone 16e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销量,帮助苹果在2025年第一季度夺得了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冠军。尽管iPhone 16e的成功似乎为iPhone 17e的推出铺平了道路,但有传闻称iPhone 17e已经进入试产阶段,但苹果对未来产品的规划依然保守且犹豫不决
据《金融时报》称,苹果计划在印度生产所有供应美国的 iPhone 手机……
本文讨论的是2025年大促活动的调整,电商平台和商家需要关注价格调整与促销活动。文章指出,从5月1日至5月5日,每天的价格调整幅度为10%(工作日),4月27日(周一)的价格调整幅度最大,达到15%。其中,电子产品价格在5月1日0时至5月5日24时下降了15%(周末),其他类别价格波动相对较小。此价格调整策略主要适用于区域内的消费者,针对电子产品进行价格监测和调整。此外,文章还提到,通过iOS系统无法实时查看价格变化,但iPhone用户可以在5月1日和5月1日前的特定时间段内观察到价格变化。文章最后建议,消费者在大促期间应密切关注促销活动,提前制定购买计划。此外,文章指出,通过直接参与自我调整的活动,可以更好地进行价格比较和决策。
据报道,有消息人士称苹果包机从印度向美国运送600吨iPhone,或多达150万部。3月27日至29日期间,6架满载iPhone的货机从印度直飞美国,这一非常规物流操作可能在规避4月5日生效的10%进口关税。特别是OLED屏幕、摄像头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若转由美国本土生产,成本将增加40%-200%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