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关键词   >  大姨吗最新资讯  > 正文

男青年柴可和他的“大姨吗”

2013-12-31 10:27 · 稿源: TechWeb

互动社区将用户变成粉丝

2012年1月,包括经期记录与预测、月经自测与建议、易孕期安全期预测、日常美容保健贴士功能的大姨吗正式上线。而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仅仅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推广与传播成为了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柴可在推广产品的初期,觉得首先要改变的是人们的思维问题,要把女性经期这个概念平常化、普通化。“其实当时我非常担心女孩对月经这个事不会拿出来说,可能安装了这个应用还要放在手机最后一屏。于是我门就起了一个咋呼的名字,就叫大姨吗。”

“我们用户从0到1000万,每个成本不到一毛钱,非常低。因为我们坚持了正确的运营策略和好产品口碑传播的思路。在推广上,我们努力去把大姨妈这个概念扩大化,娱乐化。比如微博推广,我们会画那种无节操的漫画,比如对比蛋疼和月经哪个更疼。在我们微博当时只有5000粉丝的情况下,这个漫画被转发12万次。这个不好意思的话题被我们堂而皇之来说,很好玩。我们在微博推广上可以说借鉴了杜蕾斯微博推广的一些经验。”柴可说。

除了这些在微博上的推广,大姨吗团队还坚持了精细化运营的思路,他们可以在只有10多个人团队的情况下做到24小时咨询在线,帮助女孩子解答他们的问题。就是用吃羊肉粉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嘛,女孩子用这个应用最重要的就是获得相应的信息解答,那我们就给她们详细、及时、负责人的解答。

随后在iOS的版本上线之后,大姨妈用户数获得了大规模的增长,在没有刷榜的情况下排在总榜前几位。“其实根本上还是我们做了一个好产品,配合用心灵活的推广方式,自然会有用户承认。”柴可说,

在用户数持续增长、融资机构主动找上门来的时候,大姨吗初期创业团队却遭遇了挫折——9人创业团队中的4个人先后离去,这给了柴可沉重的打击。

“这是我自己的错误,前两年太苦了,你没给人家经济回报,人家跟你干了两年,到了三四月还是没有钱,那个时候有投资人明确表态,但是我很固执的觉得估值太高,导致团队有了想法。”

之后,柴重新组建了团队,并组织了一次为期30天的“军训”培养团队的感情和默契。他还试着调整自己的节奏,甚至引进融资,以让团队一直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之中。

在核心功能上,大姨吗所具备日历记录、健康小贴士定制、向用户反馈个性化的调理方案等等功能。而柴可最为骄傲的是,自己所带领的团队有很多医学顾问及专家,能够对大量女性上传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给予用户反馈专业的健康指导。

但是相比较其他同类型的经期软件,在互相学习甚至抄袭的情况下,大家在功能上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那么如何在竞争中突出重围,获取行业地位呢?

与很多其他创业团队一样,柴可也想到了“从工具到社区再到平台”的发展路径。

不过大姨吗从工具转型到社区的目的非常单纯。“开始做社区这是想听到用户的反馈。但通过微博或下载渠道获得的用户反馈十分有限,而面对面交流的成本又太高。于是在2012年3月份,我们在用户反馈区加入了一个简易的互动板块用于用户交流反馈”。

过了1个月后,柴可发现,社区功能活跃度也以前没有提升,大姨吗整款应用的活跃度也翻了3倍。

柴可那个时候意识到,倾听用户声音要远比闭门造车式的数据记录和分析重要。大姨吗在一开始过度注重了产品的功能性,却忽略了品牌质感,产品功能在市面与其他产品存在同质化,自己的产品并没有不可替代性,用户流失大。而这个互动板块的加入,让柴可看到了提升用户粘性的较好途经。

于是在2012年4月底,柴可带领大姨吗团队在互动论坛中开放了包括女性健康、美容、星座等等多个板块,供用户进行社区讨论。用户需要的功能,用户所倾向的内容,柴可就提供给用户,努力做到适合、方便,从根本上满足。

“其实在早期,我们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在3万用户中,有2万9千多名用户希望身份保密。”柴可说。于是,大姨吗选择了让用户匿名登录,让她们在论坛里可以就经期、怀孕的秘密畅所欲言地讨论。“这也是大姨吗强话题、弱关系的社区属性的确定。”柴可解释道。

所以在大姨吗的用户讨论社区里面,我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女性的话题,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经期健康”这一领域,甚至婆媳关系、恋爱、夫妻关系等等都被用户热烈地讨论。

经过半年多的运营之后,大姨妈的日活用户超过了10%,月活用户超过了50%。柴可说,跟早期用户流失大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今天的大姨吗的用户完成了从“用户”到“粉丝”的质变,流失率要低很多。从工具到社区,大姨吗的转型走得颇为顺畅。交互性极强的社区,也为用户粘性带来了以前没有的提升。下一步,便是朝平台化的努力。

移动医疗应用已成焚钞炉

柴可的整个团队,并没有把“大姨吗”当成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来做,用柴可的话来说,移动健康产品并不能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来做,所以他们在尽量避免大姨吗朝着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方向发展。

首先,移动健康产品需要专业的从业者。柴可自己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医学知识熟知。而团队也有着一批包括各大医院的精英医生组成的医疗顾问团,来为数据做医学背景支撑。

其次,移动健康产品需要脚踏实地,扎实运作,柴可深知“慢慢来”三字所蕴含的道理。“中国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发展得很快,市场反馈也很快。很多从业者做出产品立刻做推广,铺宣传,然后拉投资,继续做推广,拿用户量。放在一般的移动产品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成熟且正常的发展模式。但是,健康和医疗产品,却不能这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根本就不适合医疗领域:首先,推广成为巨大的焚钞炉,而且资本回收困难;第二,这个领域发展模式已经固化,而且发展节奏太快,而医疗领域怕的就是快。

打开中国的第三方应用市场,你所能看到的应用基本都是被付费推广的结果。柴可对笔者算过这样一笔帐:在中国移动游戏应用推广市场上,4000元钱约可以拿到800个用户,平均每个用户的获取成本为5元钱(这个成本已经不低了),那么一个月后5%的用户开始付费,三个月就可以收回这4000的本钱,第四个月,这游戏开始赚钱。

举报

  • 相关推荐
  • 大家在看

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吗?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