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发展潜力与电动化趋势,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表现和面临的外部挑战。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剖析全球市场增速放缓的深层原因,并着重阐述安全性与可靠性为何是中国车企实现破局的关键,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推广的“破局之道”战略路径。
全球市场增速放缓的深层原因包括各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与政策波动。欧美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主要依靠高额补贴来刺激市场需求,推动电动化进程。然而,近年来,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以美国为例,联邦税收抵免额度出现缩水,这直接导致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所能享受到的优惠大幅减少,购车成本显著上升。对于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群体来说,这无疑极大地抑制了他们的购车意愿,进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形成了明显阻碍。在欧盟地区,尽管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目标,但在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力度却存在不足。部分成员国在充电网络投资方面行动迟缓,未能按照计划及时建设足够数量和合理布局的充电桩,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吸引力,使得市场增长动力不足。
此外,除中国大陆外,全球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都相对不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欧洲地区的充电桩密度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且分布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在城市繁华地段,充电桩相对较为集中,但在偏远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镇,充电桩数量较少,甚至难以寻觅。这种情况使得消费者在长途出行或在非主要城区使用新能源汽车时,面临着极大的充电困难,里程焦虑感大幅加剧。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农村地区的充电设施覆盖率极低,这使得新能源汽车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面临着巨大障碍。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下沉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进而制约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速。
海外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存在诸多疑虑。电池热失控风险一直是电动汽车安全领域的一大难题。当电池在充电、放电或受到外界冲击等情况下,若热管理系统无法有效控制电池温度,就可能引发热失控,导致电池起火甚至爆炸,严重威胁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充电系统故障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充电速度不稳定、充电接口兼容性差等问题,都给消费者的日常使用带来极大不便。此外,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耐久性不足也引发了广泛担忧。以驱动电机为例, 2024 年某欧洲品牌就因驱动电机过热问题而进行了大规模召回事件,这一事件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导致该品牌的市场信任度急剧下滑。此类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在技术标准化程度较低的新兴市场表现得更为突出,进一步阻碍了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普及。
政府补贴减少与基础设施不足是客观存在,而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安全性与可靠性隐忧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克服的“破局之道”。
首先,国内车企具有技术自主可控的差异化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从核心的电池领域,如宁德时代凭借先进的电池制造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备受瞩目;到电控系统方面,华为等企业的电控系统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为新能源汽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车企在这些关键领域均实现了自主研发,有效避免了“卡脖子”风险。与欧美车企部分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模式不同,中国车企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能够更加快速、灵活地响应技术升级需求。在面对市场变化和技术挑战时,能够迅速组织内部研发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优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其次,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对于提升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而铜材料具备系统性应用优势。铜芯电缆凭借高导电性大幅降低电阻,减少充电时电能损耗,避免电阻过大发热引发短路,保障充电安全。驱动电机采用铜绕组,效率超97%,比铝绕组电机寿命长30%,既提效降耗,又降低长期使用故障率,提升了新能源汽车长期稳定运行的可靠性。电池连接件里,铜箔作为集流体,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增加续航,还能降低内阻、减少发热、延缓老化,保障电池寿命与安全。在接插件与散热系统中,铜合金接插件耐高温、抗氧化,确保高压电路连接稳定,防止短路;铜质散热片有效导出电池热量,防止热失控。中国铜加工技术领先,像江西铜业实现超薄铜箔量产,为新能源车企提供优质原料,降低成本,增强全球竞争力。
有鉴于此,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全球推广的“破局之道”的路径在于技术、在于生产、在于市场、还在于标准。
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与安全性,在技术端需要大力创新研发。例如通过强化铜基材料,积极推动高导电率的铜合金、纳米涂层铜线等新材料的应用。高性能铜合金能够在保证材料强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导电性能,从而降低线束重量与能耗,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纳米涂层铜线则可以通过在铜线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纳米涂层,增强其抗氧化、耐腐蚀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攻关电池热管理技术。研发铜-石墨烯复合散热材料等新材料,充分发挥铜的高导热性能和石墨烯优异的散热特性,进一步提升电池散热效率,有效防止电池热失控,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在生产端,可以通过本地化供应链建设实现有效规避关税壁垒,降低生产成本。中国车企应积极在目标市场,如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利用区域贸易协定,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享受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出口成本。以上汽集团在泰国设立工厂生产混合动力车型为例,通过本地化生产,上汽集团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还能借助泰国在东盟地区的区位优势,辐射整个东盟市场,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面对市场上存在的对于安全性与可靠性的疑问,以可靠性认证构建品牌信任。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想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必须以可靠性认证构建品牌信任。首先,积极通过欧盟和美国的相关标准的国际保障认证。这些认证是进入欧美等主要市场的重要门槛,通过认证能够向海外消费者证明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消除他们的疑虑。其次,建立全生命周期质保体系,例如蔚来汽车推出的“电池租用服务”(BaaS),消费者只需购买车辆,而电池则采用租用的方式。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更重要的是,蔚来汽车负责电池的维护与更换,大大降低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提升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最后,在政策端可以通过推动国际标准协同,联合宝马、大众等跨国车企,倡导多边技术标准互认,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通过推动国际标准协同,降低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市场的准入成本,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有利的政策环境。
在全球关税战与技术竞争相互交织的复杂市场环境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以安全性与可靠性为核心,依托铜材料技术优势与全产业链协同能力,构建“技术 - 生产 - 品牌 - 政策”四位一体的破局体系,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短期来看,通过系统性提升产品品质,能够有效打破海外市场的信任壁垒,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出发,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将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则,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出口大国”向“技术强国”的华丽跃迁,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全球绿色交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