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长时储能正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其中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占比达15.4%,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50%,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政策端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30GW,其中长时储能占比不低于20%;市场端,风光大基地建设、数据中心绿电需求等场景推动长时储能装机快速增长。
据悉,海辰储能明确将长时储能作为核心战略方向。公司2024年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达35.1GWh,同比增长67%,全球市场份额11%,位列第三。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对技术迭代与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通过研发1175Ah长时储能专用电芯及6.25MWh系统,海辰储能已形成覆盖2-8小时全场景的产品矩阵,成为全球少数具备规模化交付能力的储能企业之一。
海辰储能的技术领先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1.电芯技术突破
公司自主研发的∞Cell1175Ah长时储能专用电芯,单体容量达1175Ah,是全球首款量产的千安时级储能电芯。该电芯通过创新电化学体系、梯度热控应力适配技术及宽幅厚涂布工艺,攻克了大容量电芯产热和安全两大行业难题,使直流侧储能系统降本15%以上。这一技术成果已获工信部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金奖。
2.系统集成能力
基于1175Ah电芯,海辰储能推出∞Power6.25MWh时空定制大容量储能系统,单箱能量达6.25MWh,较传统方案提升50%。其独创的4列4簇极简架构使系统零部件数量减少40%,同时通过BMS双安全保障机制和低导热高安全隔热技术,实现了从预警到防护的全流程安全管理。该系统已应用于英国720MWh、德国55MWh等多个海外标杆项目,验证了其技术可靠性。
3.专利护城河
截至2024年底,海辰储能全球专利申请量突破3900项,覆盖材料、结构、系统、制造四大维度。以1175Ah电芯为例,其专利组合包含SEI膜靶向修复电解液技术、梯度热控应力适配技术等核心专利,形成了从材料研发到系统应用的全链条保护。这种前瞻性布局,使海辰储能在欧美市场的知识产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海辰储能的全球化布局呈现三个特点:
1.产能全球化
公司已在中国厦门、重庆、山东菏泽及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四大生产基地。其中,菏泽基地聚焦长时储能电池和系统生产,预计2028年全面投产。美国得州工厂则是中国储能企业在美首个落地的系统产能,将直接服务北美市场对长时储能的旺盛需求。
2.市场多元化
2024年,海辰储能海外收入达37亿元,同比增长366%,占总收入28.6%。欧洲是其核心市场:通过与ElementsGreen、Schoenergie等企业合作,海辰储能已在英国、德国部署超800MWh项目;同时,其欧版∞Power6.25MWh系统凭借防腐蚀设计、宽温域运行等特性,成功进入法国、意大利等市场。
3.本土化运营
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海辰储能在海外建立了“研产销服”一体化体系: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针对欧洲电网特性优化系统控制算法;在英国组建项目交付团队,实现从设计到运维的全流程本地化服务。这种深度本土化策略,使其在IRA法案等政策变动中保持了市场竞争力。
在长时储能这场千亿级争夺战中,海辰储能的领先地位不仅源于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更在于其对行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储能的核心价值在于“时间平移”,而长时储能正是解决能源供需错配的终极方案。通过构建“技术-产能-市场”的闭环生态,海辰储能已为未来五年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这家来自厦门的储能企业,或将成为定义长时储能时代的关键力量。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