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韦伯最新资讯  > 正文

科学家检查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核心:调试的最后阶段

2022-05-10 08:18 · 稿源: cnbeta

美国宇航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现在正经历着从热到冷的所有“季节”,因为它正在进行热稳定性测试。同时,调试的最后阶段的活动正在进行中:深入研究科学仪器的细节,这是韦伯望远镜的核心。为了完成调试,韦伯团队将在夏季开始常规科学操作之前测量科学仪器的详细性能。

周一,韦伯项目的首席调试科学家,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TSCI)的Scott Friedman介绍了调试的这一最后阶段的所有细节。

“随着望远镜漂亮地对准,天文台接近其最后的低温温度,我们准备开始科学观测开始前的最后一组活动:科学仪器的调试。在这里我只描述了其中的一些活动。”

“近红外相机(NIRCam)、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近红外成像仪和近红外无缝隙光谱仪(NIRISS)、中红外仪器(MIRI)和精细制导传感器(FGS)等仪器已经通电并安全冷却了。我们已经操作了它们的机制和探测器,包括滤波轮、光栅轮和NIRSpec的微型快门组件。韦伯光学团队利用每台仪器拍摄的孤立恒星的图像来对准观测站的主镜和副镜。但是,在韦伯完全准备好开始雄心勃勃的科学观测之前,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这将揭示宇宙的秘密。”

“我们现在将开始使用丰富的天文资源对仪器进行广泛的成套校准和特征分析。我们将测量仪器的吞吐量--进入望远镜的光有多少到达探测器并被记录。每次被望远镜的镜子和每个仪器的反射总会有一些损失,而且没有一个探测器会记录每一个到达的光子。我们将通过观察标准恒星来测量多个波长的光的吞吐量,这些恒星的光发射是通过其他天文台获得的数据和理论计算得出的。”

“每个仪器的天体测量校准将探测器上的像素映射到天空中的精确位置,以纠正每个光学系统中存在的微小但不可避免的光学失真。我们通过观察韦伯天体测量场来做到这一点,这是附近星系大麦哲伦云中的一小片天空。哈勃太空望远镜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观测,确定了大约20万颗恒星的坐标,精确度为1毫弧度。为了将科学目标精确地放在仪器的视场上,需要校准这种失真。例如,为了使用NIRSpec微型快门组件同时获得一百个星系的光谱,必须将望远镜对准,使每个星系都在适当的快门中,而这里有25万个快门!”

“我们还将测量恒星图像的清晰度,即天文学家所说的‘点扩散函数’。我们已经知道望远镜提供给仪器的图像质量超过了我们发射前的预期,但是每个仪器都有额外的光学器件。这些光学器件执行一种功能,例如将光线通过滤光片以获得关于天文目标的颜色信息,或者使用衍射光栅将进入的光线分散成其组成的颜色。在不同的波长下测量每个仪器内的点扩散功能,为解释数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校准。”

“我们将测试每个仪器的目标获取。对于某些观测来说,使用精细制导传感器中的引导星的位置来指向望远镜,并知道科学目标相对于该引导星的位置就足够了。这样就可以将科学目标定位在十分之几角秒的精度上。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更多的精度是必要的,大约是百分之一角秒。例如,对于冠状图来说,恒星必须被放置在一个面具后面,这样它的光线就会被阻挡,使附近的系外行星能够照亮。在时间序列观测中,我们测量系外行星的大气层在经过其恒星前的几个小时内是如何吸收恒星光的,从而使我们能够测量行星大气层的属性和成分。这两种应用都需要仪器向望远镜的指向控制系统发送校正,以便将科学目标精确地放在仪器视场内的正确位置。”

“我们仪器调试活动的最后一个例子是对移动目标的观测。大多数天体距离很远,以至于它们在天空中看起来是静止的。然而,我们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和星环、小行星和彗星却不是这样的。观测这些东西需要天文台在观测过程中改变其相对于背景引导星的指向性。我们将通过使用每种仪器观测不同视速的小行星来测试这种能力。”

“在韦伯完全准备好执行其科学任务之前,我们现在正处于韦伯调试的最后两个月。我们仍然有仪器的重要特性和能力需要测试、测量和展示。当这些都完成后,我们将准备好开始天文学家和公众都热切期待的伟大科学计划。我们就快接近了。”

举报

  • 相关推荐
  • 2025新手Vlog相机排行榜:这5款相机,让你告别复杂后期

    本文针对视频创作新手,推荐了五款Vlog相机,强调设备应操作简便、画质出色、色彩讨喜,让用户专注于内容创作。重点介绍了佳能PowerShot V1,其具备优秀直出能力、多种滤镜和美肤模式,支持5.7K超采和4K视频,自动对焦稳定,重量轻便,适合旅行、直播等场景。其他推荐包括索尼ZV-1II、富士X-S20、松下G100D和大疆Pocket 3,各有特色,如智能化、胶片模拟或稳定性能,助新手轻松开启创作之旅。

  • 从理光到大疆,年轻人在追逐什么样的新相机

    曾被消费者冷落的相机,正迎来一波回暖潮。 今年的前9个月,胶片摄影在小红书上的搜索量增长了1350%。今年一季度,中国相机市场增速整体出货量增长24.1%,微单出货量增长21.8%,约为全球出货量增幅的2倍。2024年富士的营业利润12.1亿元,提升1.9倍;佳能销售额同比增长8.8%。 干巴巴的百分比背后,出片,或者说出某一型号相机、某一种滤镜的片,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在聚会�

  • 轻便Vlog相机怎么选?佳能R50V为何是便携创作的首选?

    本文推荐五款便携半画幅相机,满足Vlog博主、旅行爱好者及家庭用户对高画质与轻便易携的双重需求。佳能R50V以323克超轻机身、APS-C传感器及竖拍优化功能脱颖而出,支持6K超采4K视频与USB直播供电,是视频创作者的理想选择。佳能R50性价比高,索尼ZV-E10专注实时追踪对焦,富士X-S20内置胶片模拟模式,尼康Z30操作简洁续航强。总结指出,佳能R50V完美平衡便携性、专业画质与创作便利,真正实现“融入生活,点亮创作”。

  • 轻便与画质兼得:双十一万元内全画幅相机推荐,出门创作的最佳伙伴

    双十一临近,各大相机品牌推出年度优惠。全画幅相机市场活跃,轻量化、高视频性能与智能对焦成主流。佳能R8以414克轻巧机身、2420万像素传感器、第二代全像素双核AF对焦系统、40张/秒高速连拍及6K超采样4K视频成为首选,配合多款优惠套餐,满足摄影爱好者与内容创作者的多元需求。

  • 微单相机排行榜:佳能R50V领衔,十款机型对比测评

    随着视频创作普及,微单相机凭借轻便机身与强大功能成为用户首选。佳能R50V以卓越视频性能及用户友好设计脱颖而出,支持6K超采4K视频与智能追焦,兼顾便携性与专业创作需求。索尼A7IV搭载全画幅传感器,富士X-T5融合经典外观与现代科技,松下S5II首次加入相位对焦系统。本文通过对比十款微单的关键参数,为读者选购提供参考,其中佳能R50V以超高性价比成为视频创作者的首选机型。

  • 拍照效果好的相机推荐:佳能R50V与R50,助你轻松捕捉极致画质

    本文推荐佳能R50V和R50两款相机,均以2420万像素APS-C画幅传感器和DIGIC X处理器为核心,提供卓越画质、精准对焦与佳能独特色彩。R50V侧重专业视频与创意控制,支持6K超采样4K视频、Canon Log 3及丰富滤镜,适合高要求创作者;R50则平衡便携性与性能,具备自然景深与弱光纯净画质,满足日常拍摄需求。两款相机均能精准捕捉动态主体,助用户实现精彩视觉创作。

  • 2025年微单相机排行榜:十大机型深度推荐与全面解析

    本文针对微单相机选购难题,结合市场热度与性能参数,推荐十款各具特色的机型并细致对比。佳能R50V以9.9分居首,主打视频创作,支持6K超采4K录制与智能追焦,轻巧机身适合Vlog及直播;索尼A7IV(9.7分)凭借全画幅传感器与快速对焦满足专业需求;富士X-T5(9.5分)融合经典设计与胶片模拟功能。文章强调,若侧重日常记录、旅行拍摄与直播,佳能R50V以6000元价位整合便携性、专业视频规格与直出优化,是降低创作门槛的理想选择。

  • 20周年款iPhone将配自研相机 并搭载自研定制LOFIC传感器

    为庆祝iPhone诞生20周年,苹果计划推出特别版机型。该机将首次搭载苹果定制图像传感器及LOFIC技术,通过横向溢出积分电容收集溢出光电子,有效避免高光过曝,显著提升动态范围和光影还原能力。今年7月苹果已提交相关专利,目前正优化原型机。相比传统索尼双层传感器,新技术集成度更高、占用空间更小,有望为iPhone影像系统带来突破性提升。

  • 2025半画幅相机选购指南:佳能R50V领衔,五大机型满足多元创作

    本文推荐五款半画幅相机:佳能R50V以视频优化功能获评9.9分,支持4K直播与专业格式,适合Vlog创作者;富士X-S20(9.4分)平衡性能与续航,具备胶片模拟模式;索尼A6700(9.3分)搭载AI芯片,支持4K 120P录制;富士X-T5(8.9分)融合复古设计与高像素;尼康Z50(8.5分)操作简易,适合新手。佳能R50V凭借便携性与专业视频功能成为内容创作者首选。

  • iPhone锁屏滑动相机能关闭了 苹果iOS 26.1 RC准正式版发布

    苹果公司10月29日向iPhone用户推送iOS 26.1 RC版更新,内部版本号23B82。此次更新作为iOS 26.1的准正式版本,若无重大漏洞,将成为正式版发布前的最后一次系统更新。正式版预计下周推送。主要更新包括:新增液态玻璃特效开关,用户可切换至"色调"模式提升界面可读性;优化锁屏滑动相机功能,支持关闭避免误触启动;扩展Apple Intelligence语言支持至丹麦语、荷兰语等。值得注意的是,苹果CEO库克此前透露正积极推动Apple Intelligence进入中国市场,但具体落地时间仍待官方确认。整体来看,iOS 26.1在细节优化和功能扩展上表现积极,但国行版Apple Intelligence的缺失仍让用户感到遗憾。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