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科技媒体报道:Gartner称,全球半导体短缺将持续到2021年,预计到2022年第二季度将恢复到正常水平。该公司表示,供应短缺始于电源管理、显示设备和微控制器等供应有限的设备。它补充说,除了芯片制造厂,供应链的其他部分还存在短缺。
(举报)
据国外科技媒体报道:Gartner称,全球半导体短缺将持续到2021年,预计到2022年第二季度将恢复到正常水平。该公司表示,供应短缺始于电源管理、显示设备和微控制器等供应有限的设备。它补充说,除了芯片制造厂,供应链的其他部分还存在短缺。
(举报)
云南临沧的徐女士从12岁起就被肾结石困扰,22年4次手术,更棘手的是,结石恰好卡在肾下盏,加上导管狭窄,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 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丈夫始终没有一丝不耐烦,反而每天换着花样帮她完成一件听起来有些特别的事倒立。 由于夫妻二人有生育二胎的计划,医生建议她尝试借助倒
9月11日,2025外滩大会在上海开幕,聚焦“重塑创新增长”主题。上海市领导出席并致辞,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包括多位全球顶尖学者和产业领袖。大会设置五大内容主线,涵盖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等议题,举办44场论坛及科技展览。作为年度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以其国际化、多元化特色吸引全球目光,被誉为亚洲三大金融科技盛会之一。
今日,蔚来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 二季度,蔚来实现营收190.1亿元,同比增长9.0%,环比增长57.9%;现金储备环比增长至272亿元,研发投入高达30.1亿。 二季度,蔚来共交付72056台新车,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71.2%。 毛利率方面,综合毛利率达10.0%,环比显著提升;其他销售毛利率转正达8.2%,创历史新高。 此外,蔚来还公布三季度交付指引为87000台至91000台,同比增长40.7%至47
9月11日,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25在北京开幕,以“屏之物联+AI焕新”为主题。大会发布“屏之物联”战略发展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出AI工厂及多款行业首发新品,并联合生态伙伴发布可持续发展联合倡议。京东方强调以AI技术驱动全产业链变革,打造开放创新、绿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9月17日,华为在上海成功举办全球HCIE之夜活动,聚焦“百万认证,跃升行业智能化”主题。活动汇聚全球200余位专家,探讨AI、算力、网络等前沿技术趋势,并发布《ICT人才评价行动计划》。华为宣布认证工程师突破百万,表彰年度优秀专家,特别颁发“HCIE十年特别贡献奖”。未来将持续完善认证体系,拓展职业路径,推动产教融合,加速行业智能化转型。
2025年9月18日,第十届华为全联接大会在上海开幕,聚焦“跃升行业智能化”主题。软通动力旗下品牌软通华方全新亮相,发布“FunAI³”战略,以“智算筑基、智聚生态、智业深耕”三大路径推动智能算力发展。该战略通过软硬一体全栈智能能力,致力于成为领先的全场景智算产品及服务提供商,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蔚来日前举办媒体沟通会,会上,蔚来董事长李斌谈到了与迈凯伦合作一事。 李斌首次对外证实了与英国超跑品牌迈凯伦间的合作,并透露第二季度技术服务收入已达数亿元。 李斌表示:公司的主要股东阿布扎比收购了迈凯伦,事实上我们向迈凯伦输出了一些技术,这部分业务构成了对外技术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今年第一季度已有相关收入计入,第二季度则更多一些�
全新问界M7将于9月22日晚正式上市,小订量已突破22万辆。新车提供增程与纯电两种动力版本,分为Pro、Max、Ultra三款车型,并有五座和六座可选。增程版售价28.8万-36.8万元,纯电版售价32.8万-38.8万元。全系标配华为乾崑ADS 4智能驾驶系统,Pro版首发搭载舱内激光视觉技术。动力方面,增程版综合最大功率达392kW,纯电版提供后驱和四驱选择,续航最长可达1625公里。值得注意的是,申报信息显示增程版将有后驱车型,但此次未推出,引发市场猜测未来或有更多车型布局。
小米创始人雷军将于9月25日晚发表年度演讲,首次系统披露公司战略转型背后的挑战与突破。演讲将重点揭示两大核心项目:被视为“手机芯片终极突围”的小米玄戒自研芯片,以及汽车业务“十年磨一剑”的技术布局。同时,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领域的进展,以及通过“手机×汽车”生态协同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路径也将公开。分析指出,小米从消费电子巨头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蜕变,既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也反映了全球科技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2025年手机摄影成为消费者选购核心因素。文章按价位段推荐最优机型:5000-6000元首选vivo X300 Pro(2亿像素长焦);4000-5000元推荐vivo X300(性价比旗舰);3000-4000元建议一加13T(均衡配置);2000-3000元主推vivo S20(超薄长续航)。各价位侧重不同影像需求,专业创作选高端,日常使用重实用,建议根据预算和拍摄场景选择最适合的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