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行业似乎陷入了一种“向前狂奔”的集体焦虑。新车发布频次不断刷新,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参数被反复拉高,仿佛谁的技术堆叠更激进,谁就能赢得未来。然而,市场的反馈却显得格外冷静——许多用户发现,自己购车时引以为傲的“高阶辅助驾驶”,在实际使用中却鲜有登场机会。功能冗余、体验断层、新旧车型割裂,正成为行业普遍存在的隐痛。
尊重老用户,是构建品牌信任的起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鸿蒙智行选择在国庆前夕启动大规模系统升级,将华为乾崑智驾ADS4等核心能力开放至多代车型,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回头看”的姿态。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释放,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老用户同样值得被尊重。
在不少车企将最新辅助驾驶功能作为新款车型“专属权益”的当下,鸿蒙智行的做法显得尤为不同。许多品牌出于刺激销量的考量,刻意限制老款车型的功能升级,即便其硬件平台完全具备支持能力。这种“功能歧视”短期内或许能推动换代消费,但长期来看,却在不断消耗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当早期用户意识到自己只是技术迭代的“试验品”,而非品牌生态的“共建者”时,归属感便无从谈起。
而鸿蒙智行通过持续升级,让不同代际的车型都能共享技术进步的红利,真正实现了“常用常新”。这种跨越产品周期的用户体验延续性,不仅提升了车辆的长期使用价值,更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一种“被看见、被重视”的情感连接。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一旦建立,便成为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
从参数竞赛到体验运营,智能汽车进入深水区竞争
智能汽车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马力、续航或算力的比拼。当行业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用”的阶段,用户体验的细腻程度,开始成为决定用户忠诚度的关键因素。鸿蒙智行此次升级,正是对“体验收益率”这一新价值标尺的深刻回应。
以华为乾崑智驾ADS4为例,在全新WEWA架构的支撑下,系统不再满足于“看得见障碍物”或“刹得住车”的基础能力,而是追求“看得懂场景”“刹得稳节奏”“用得爽体验”的更高维度。这种转变,背后是云端世界模型与车端行为模型的深度融合,是算法对真实驾驶意图的理解与预判。用户感受到的,不再是机械的辅助,而是一种近乎“共情”的驾驶陪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车位到车位2.0”功能的落地。许多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主干道表现尚可,却在进入小区地库、闸机、负三层等复杂场景时“缴械投降”。鸿蒙智行通过强化最后一公里的领航能力,真正实现了从家门到车位的全场景覆盖。无论是自动通过闸机,还是精准泊入负三层12号车位,系统都能无缝衔接,极大提升了日常通勤的便利性。这种对高频、真实场景的深度打磨,远比参数表上的数字更具说服力。
此外,针对泊车场景的个性化需求,系统还支持记忆“靠左”或“靠右”泊入偏好,既照顾了新手司机的泊车焦虑,也满足了老司机对习惯车位的掌控感。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正是从“通用功能”迈向“为我而用”的关键一步。
更值得称道的是,鸿蒙智行并未将智能局限于“驾驶”本身。在本次升级中,城市橱窗智慧灯语、国庆动态壁纸、超拟人小艺语音、诗词接龙等情感化交互功能的加入,为出行增添了温度与趣味。这些功能或许技术门槛不高,却精准捕捉了年轻用户对情感连接与社交表达的需求。一次灯语的互动,一段语音的调侃,可能就是一次家庭出行中的温馨记忆,或是一条朋友圈里的轻松分享。
这背后,是鸿蒙智行对智能汽车本质的重新定义: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生活空间与情感载体。 当行业还在追逐“新”,鸿蒙智行选择“回头看”,恰恰是对用户真实需求最深刻的回应。真正的智能化,不在于堆砌多少前沿技术,而在于能否持续为用户创造可感知、可分享、可依赖的价值。
这场升级,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次行业价值观的校准。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谁能真正以用户生命周期为核心,构建起持续进化的体验生态,谁才能走得更远。鸿蒙智行用行动证明:回头看,不是停滞,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