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卡思数据,作者:卡思数据,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要实现对宇宙的监测,需要什么?
科技博主@差评君 的答案是,一口直径500米的电子信号锅——用专业的说法,中国天眼FAST。
在7月的一支视频中,他与团队亲临中国天眼现场,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解天眼运行原理,视频一经发布便收获了13.7万次点赞,引发了观众对先进科技的惊叹与感慨。
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口径达到500米,坐落于贵州平塘县一片苍翠之中,如群山怀抱中的一枚银色巨眼,昼夜不息诘问着宇宙的奥秘。
不久之前,这片从未向外界个体创作者开放的禁区,迎来了一支特殊的创作者团队。
今年7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指导下,“科学追光计划·全国科普探访计划《Get了!中国天眼》”在抖音和抖音精选独家推出,@迷因水母、@差评君、@中国气象爱好者 等来自天体物理、文学哲学多领域的十余名顶级知识创作者,成为了首个零距离探访中国天眼FAST的团队,在获得一手体验的同时,也将这鲜活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并收获了数不清的正向反馈。
促成创作者与中国天眼的合作,是抖音从“稀缺”维度出发扶持知识创作者的一个切片。
过去一年,抖音知识赛道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而平台对创作者的扶持也在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前进,致力于通过IP活动、场景挖掘,为知识创作者提供更多稀缺体验,帮助其打破创作边界。同时,这些稀缺内容也将进一步反哺内容生态,帮助平台筑起坚实的差异化内容壁垒。
当“稀缺场景”成为抖音推动知识内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抖音的知识创作生态也在悄然迈上新的台阶,而这,对于知识创作者,对于用户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次见证天眼的“稀缺”之旅
“这应该是我有生之年最难得的机会之一了。”站在中国天眼的现场,知识创作者@迷因水母 这样感慨道。
“如果把它倒满矿泉水,那全世界每个人都能分到四瓶”——这种“庞大”如果不是身临现场很难真正感受到其震撼。
为了抓住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创作者们自动“卷”成了天文特种兵:半个月的时间,@兔牙老白 的参考书看了好几本,还频频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差评君 则买了一本厚实的参考书《天体学导论》,和团队一起深入研读;@星球研究所 的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具体行程和知识点。
见证天眼的瞬间,身体上疲惫化作了创作的激情。
在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科学家们的帮助下,@差评君 深入探访了天眼的运行原理。为了让讲解更具系统性,他从射电望远镜的原理,讲到FAST的最初原址、攻坚难题,并加入大量可视化动画,降低了理解门槛,向大众直观展示了这口“直径500米的电子信号锅”是如何观测宇宙的。
暴露于群山之中的天眼如何应对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为此,@中国气象爱好者 找到了配置在天眼旁的航龙炮站。原来,在气象雷达的帮助下,各类气象数据和信息都会几乎无延迟地反馈到中控室,监测到雹云后就会激活自动化防雹系统,利用防空炮、人工增雨弹对危险的雹云进行精准打击,解除天气威胁。
为了探访天眼建设背后的科学家故事,@迷因水母 从“传承”的角度切入,用精美动画演绎了两代科学家攻破钢索不匹配、馈源舱超重的难题,接力建造中国天眼的热血故事。天眼是理性与浪漫的造物,其背后也有一曲人类勇气的赞歌。这支视频收获了超22万人点赞,“怀念天眼之父南仁东”“致敬中国科学工作者”刷满评论区。
此外,还有@科技公元 通过细节拍摄和科学家访谈硬核解读天眼的技术,探秘馈源舱何以达成毫米级移动,带领观众近距离观看“眼睛”动起来;@星球研究所,拍下了从前从未有过公开画面的全站仪校准检测实验室、促动器实验室;擅长“翻拍课本”的@来看苏吧,则从科幻角度出发,讲述了天文体验馆主理人偶遇一名叫陈七的钦天监观星郎,两人跋山涉水寻找“星灵”,最终在中国天眼找到答案的故事。
当天眼在持续观测宇宙时,这些创作者也变成了用户“看世界”的“眼睛”。在创作者的镜头之下,天眼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其专业解读则进一步拉近了用户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以往只能见诸报道和学术期刊的科研成果,以“接地气”的形式触达了大众,作为“国之重器”的中国天眼变得可感可观,其背后两代天文人的坚守故事也更加真实而深入人心,一场创作者、用户共同参与的“稀缺”之旅由此顺利完成。
“杀入”稀缺场景,
为知识创作者内容加码
这不是抖音第一次整合各方资源,促成知识创作者与中国天眼这种稀缺创作场景的合作。此前,抖音就已经策划并撮合了多个活动,带领着一众知识创作者深入了不同领域的稀缺创作场景,以此帮助他们打开创作边界,从中提取鲜活、专业、有感知力的知识内容。
比如科普领域,早在去年12月,@毕导 便经由平台牵线,奔赴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周现场,感受“我被天才包围了”的盛况,圆了其作为科普作者的“诺奖梦”。总共三期的“诺奖定制视频”中,毕导不仅从第一视角带领用户沉浸式逛诺奖现场,打卡炫目的灯光秀,走进诺奖博物馆,还采访了诺奖获得者本人。系列视频吸引众多用户围观之余,也带来了超77万次点赞。
“毕导勇闯诺贝尔”是抖音知识在稀缺场景上的开门之作。今年年初,抖音又撮合@差评君 联动@国资小新、@中核集团,走进“华龙一号”漳州核电站,探秘核电站的安全性原理,由此发布的一条结合了实景拍摄与动画演绎的详细解析视频不仅获赞5.9万,还在评论区引起了大众的热烈讨论。
而在此之外,抖音还将牵手30+先锋企业,让更多科技创作者走入平常难以接近的稀缺场景中获得创作灵感,带给用户稀缺的知识体验。
在自然科普领域,抖音则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发起了“国家公园奇境行”活动,覆盖武夷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五大国家公园,相关创作者可以在此活动中深入探索这些公园的种种奥妙,并将一场场自然盛宴盛宴呈现于用户眼前。
就在不久前,该主题活动的第一站便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落下帷幕。
据卡思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除了1340只野生大熊猫外,还有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与大熊猫伴生、被大熊猫「伞护」的珍稀动植物。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已然带给自然科普类创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思路,而有着多年野外动保经验的专家在现场的专业指导则又为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提供了保障。也正因此,聚焦于不同领域的多个科普创作者都在这得天独厚的稀缺场景中输出了反响颇佳的知识视频。
比如研究植物的@陈大奇的百草园 就在这片藏在古老森林中的森林秘境中,带领着用户近距离观察了自身不会产生花蜜,只能“空手套白狼”通过散发甜美香气来诱饥饿昆虫帮助传粉的“骗子”布袋兰;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400年的“巨树”紫果云杉;以及看起来清纯淡雅,实则有毒的毛茛科的短柱侧金盏花……跟随着她的镜头和讲解,用户得以见识了多种日常生活中难以看到的珍奇植物,不少人在评论区中感叹大自然的神秘和奇妙。
水生物爱好者@爱养鱼的卓林 则不仅用高清镜头捕捉到了羚牛、岩羊、蓝马鸡、小麂等陆地野生保护动物的活动轨迹,还将镜头对准了各种稀奇水生动物,如“手工大师”兼“水质检测师”石蛾幼虫、我国特有的物种西藏山溪鲵——这种生物习性怕热耐冷,近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平日很难在动物园、水族馆见到,只能在野外碰运气。高清镜头和幽默科普既为用户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也拓宽了用户的视野,视频发布后,共收获5.6万点赞。
此外,@动物学博士陈睿、@老阳的奇妙电波、@小阳的昆虫世界、@临川问雪 等知识创作者也在抖音的活动中进入了这片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为用户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体验和科普信息,极大地激发起了用户的观看热情和学习热情。
大熊猫国家公园只是“国家公园奇境行”活动的第一站。以此为开端,更多自然科普类创作者陆续深入了其他公园,带领用户获得一手的自然体验和稀缺的知识满足感。
比如刚刚拉开帷幕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站中,粉丝量超2000万的@这不科学啊 便从室内实验室走向户外,开启了全新的探索。在这个有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称的“秘境”中,他们带领着用户一起找寻、认识了20种蘑菇,并依次分辨他们的毒性,甚至还找到了传说中的灵芝,奇妙有趣的探索和互动带给了粉丝全新的体验,视频共收获16.3万点赞。
自然科普领域之外,抖音还在人文领域领域策划了“文脉里的中国”主题活动,集合地方城市资源,多方联动三苏祠、武当山、岳阳楼等10大国家文化地标,为人文类创作者拓展更多创作场景,助力他们通过精品人文内容破圈。
而随着此前活动的陆续出圈,更多知识创作者感受到了抖音平台的加码力度。不少创作者主动前来询问合作机会,希望也能在这些稀缺场景中拔高自己的创作维度。
在“稀缺”中构筑坚固的护城河
抖音,正在通过对“稀缺体验”的持续供给,构筑自己在知识领域的坚固护城河。
据卡思观测,近一两年来,抖音知识赛道呈现出了充沛的活力。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抖音平台万粉以上的知识创作者达到32万名,全年创作了超5.7亿条优质知识内容。科普、科技、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等不同领域内都涌现出了众多现象级案例。创作者覆盖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之余,内容也逐步向深奔赴,信息量大、内容翔实的超长深度视频陆续涌出,引来众多网友打卡收藏——据统计,过去一年,抖音超长知识视频收藏量增长223%,分享量增长275%。
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抖音对知识赛道的强势扶持。
近一两年来,抖音在内容分发、搜索优化、原创保护、审核机制、专项扶持计划等层面已经做了诸多尝试和改进。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创作者成长体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跟进策划热点。
今年4月,抖音更是推出了2025抖音知识创作砥砺计划,聚焦自然科普、前沿科技、人文社科、名校名课四大创作方向,投入专项流量持续激励优质内容;通过作者成长、创作变现、出版计划三大作者服务专项体系,全年深度服务1000位优质作者。而为创作者联动稀缺场景,则是抖音从内容源头处入手,全方位拓宽知识赛道的深度、广度、宽度,由此搭建抖音知识生态的坚固护城河。
毫无疑问,相较通过二手资料整合加工而成的知识体系,稀缺场景本身就是知识富矿,其独特价值不仅在于“难以抵达”,更在于“难以复制”。创作者一旦踏入其中,便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独有密钥。而抖音则通过资源对接将这把钥匙递到了创作者手中,让他们能够抵达那些想去的地方并亲历其中,真正让“想做的内容”成为“能做的内容”。
在卡思看来,这种亲历带来的突破是颠覆性的。
当知识创作从“研究+表达”转向“经历+表达”,创作者的角色也迎来本质蜕变——当抖音不断打通国家公园、科研重地、文化遗产等稀缺场景的通道,让知识创作者置身其中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独家、一手素材,更是认知维度的提升,他们由此从“转述者”蜕变为“见证者”,基于真实体验产出的内容转化为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生命叙事,也因此拥有了更直击人心的力量。
与此同时,当下用户对知识的渴求早已超越碎片化浅尝,而稀缺场景下诞生的内容以其不可替代的真实性与深度,精准命中了用户探索世界本质的深层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对知识的获取,更是对真实世界参与感的无穷渴望。跟随着创作者的镜头,他们得以亲历一场场知识探险,知识获取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探索”,知识则从单向的告知变成了双向的“共历”,知识普惠的内涵也因此被深刻拓宽:它不再仅是信息的可得性,更是体验的共享性。
在卡思看来,抖音对稀缺场景的持续开拓与赋能,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源头活水,使其内容具备深度与温度,更高效对接了用户对真实世界深度探索的渴求。这种由“亲历性”和“在场感”构建的的护城河,不仅能让创作者和用户在深度连接中释放持久价值,也很有可能帮助抖音在知识领域建立坚不可摧的壁垒。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