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星巴克最新资讯  > 正文

博裕控股后,星巴克中国将迎来怎样的可能?

2025-11-05 11:36 · 稿源: 新莓daybreak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新莓daybreak,作者:路雨晴,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发酵将近一年的星巴克中国出售事件,终于迎来大结局。

就在今天,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而今天的焦点,博裕资本来头不小。

这家另类资产管理公司近年在中国新经济和消费市场已有深度布局。它是蜜雪冰城、海天味业、华润饮料和极兔速递等公司的投资人。最新战绩是,今年上半年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成为这一全球顶级奢侈品百货的重要股东。

图片

星巴克中国引入战略股东的意图,从一开始就很明确。

中国市场对咖啡消费演变出异于全球的一种风味,奶咖。敏锐捕捉到这个趋势的本土咖啡品牌,四面开花,且通过价格战,在广袤的下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瑞幸和库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星巴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在星巴克与博裕合作的官宣里,明确提出,未来双方将把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万家。现在星巴克中国门店的数量为近8000家。

成为中国的星巴克是一代零售人共同的梦想,如今样本自己走样了,开始掉头向追随者看齐。

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出售始末

2024年下半年,关于星巴克出售中国区业务股权的消息,便已初露端倪。

星巴克在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到,「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途径,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外界很敏锐地从中解读出「卖身」信号,海内外多家媒体开始跟踪报道,并很快在星巴克全球发言人处得到证实。

今年2月,高瓴资本、方源资本、信宸资本、KKR、太盟投资、华润集团、美团等潜在买家,逐渐浮出水面。

6月,星巴克中国举办「反向管理层路演」,由高盛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吸引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高瓴资本表现出明显的收购兴趣,估值范围在50至60亿美元(约350-430亿元人民币)区间。

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次公开谈论中国业务股权出售进展,提到「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同时,他也提到选择合作伙伴时的考量因素,首要是「对方能否认同使命与价值观并践行」,其次需要「能与星巴克一同探索在本地市场更高效的运营模式。这绝非单纯的资金问题,核心在于如何确保星巴克品牌在未来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9月份,这个备受瞩目的出售案有了新的眉目。有媒体报道,博裕资本、凯雷集团、红杉中国以及春华资本和殷拓集团(EQT)组成的财团,已⼊围星巴克中国的最终⼀轮竞购,星巴克要求它们在10月初之前提交具有约束力的投标。

之后的一个月里,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名单在不断缩短。

10月中旬,外媒报道,私募股权集团凯雷与博裕资本成为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多数股权的主要竞购方,被视为星巴克的首选合作伙伴。

10月30日,星巴克在公布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财年业绩报告时,倪睿安还就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股权进展再次作出回应,「我们预计将保留星巴克中国的重要股权,并对该地区的长期增长潜力保持信心。」

直到今天,「二选一」结果出炉,博裕投资拿下星巴克中国60%股权。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按照这个数字,星巴克中国的体量稍高于瑞幸112亿美元的市值,不足蜜雪冰城192亿美元。

在星巴克中国资讯中心官宣的文章中,倪睿安这样说:「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从辉煌到黯淡

过去,星巴克曾是中国咖啡界的龙头。

凭借「精品咖啡+第三空间」定位,自1999年进入中国起,星巴克就着重培育以高端人群为主的核心用户。2009年及之后的十年间,星巴克中国走向盈利和大规模扩张时期。

新莓daybreak通过梳理历年财报发现,2010至2017年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从400多家增长到超过3000家,经营利润率也始终保持双位数增长。

2017年12月,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共开设3124家门店,以51%的占比,拿下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的半壁江山。

并且,在当时星巴克全球业绩整体下滑,同店销售额增速降至3%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增速达到8%。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上海星巴克的门店数量,超越了纽约。

据多家第三方机构测算,2018年星巴克中国营收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营收比重首次超过5%;门店数量突破4000家,占全球门店总数约12%。

星巴克在中国首次召开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已成为其「北美以外最大市场」。

中国咖啡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地位,激发了所有新茶饮品牌想要成为中国「星巴克」的想象。

而其独特的「第三空间」文化,以咖啡为媒介构建起生活与工作之外的休闲空间,成为中国一二线城市白领及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征。

不过,辉煌没有永远持续。

2018年之后,随着瑞幸、库迪等一众本土咖啡品牌的崛起,和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等茶饮品牌的跨界入局,传统意义上的咖啡和茶饮市场,朝着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现制饮品市场不断壮大,逐渐打破星巴克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2023年市场迎来转折点。2023年2月,库迪发起的9块9一杯咖啡促销,席卷整个咖啡市场,之后瑞幸咖啡跟进,将9.9元优惠券常态化。Tims、挪瓦咖啡等品牌也加入战局。

也就是在这年的6月5日,瑞幸门店数量突破1万家,成为中国首家突破万店的连锁咖啡品牌,当时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是7000多。

持续一年多的激烈价格战,严重地挫伤了星巴克中国。

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门店销售额下降14%,其中平均票价和同店交易量均下降7%。

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在当期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在过去⼀年⾥,⾏业发⽣了史⽆前例的⻔店扩张和⼤规模的价格战,甚⾄不惜以牺牲同店销售和盈利能⼒为代价,这对市场环境造成了显著且永久的改变。」

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格局被重塑。

直接体现在,星巴克中国的门店规模已从行业第一下降到第三,前两名是瑞幸和库迪;市场份额从超过50%下滑到约14%,瑞幸达到35%,一跃成为榜首。

星巴克中国「第三空间」的定位,也在遭遇史无前例的困境。

大股东易主后的星巴克中国,如何破局?

曾几何时,做中国的「星巴克」,是茶饮界长期以来的目标。

然而瑞幸咖啡,早在2023年全年和第二季度的营收,就已超过星巴克中国。2025年第二季度结束,不管是净收入和净利润,还是GMV和月均交易客户数,瑞幸咖啡基本上所有关键指标在同比和环比层面,均实现双位数高增长。全球总门店数量,更是增至26206家。

图片

跟瑞幸这样的本土品牌竞争,星巴克显然处于下风,既没有出奇制胜的招数,也放不下身段,困局就在低线市场的渗透和扩张。

星巴克也不是没有努力过。

2025年6月,星巴克中国宣布将发力非咖啡饮品市场,包括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王牌品类在内的数十款产品集体下调价格,大杯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左右。

为复兴「第三空间」概念,部分门店正在探索自习室服务,如广州、深圳等地区门店提供免费插座、温水、桌椅等基础设施,不限时和不需要预约,供客户学习。

同时,也在九寨沟、张掖、敦煌等著名旅游景点开设门店,通过打造「文旅+咖啡体验」,激活新场景消费。

其实,从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来看,星巴克中国的业绩已经迎来增长转机。

中国区营收7.9亿美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总营收中占比约8%,贡献了北美市场以外国际业务近四成营收。门店总数量则达到7758家,相较于2025年第一季度,门店净增长73家,贡献了同期全球约1/3的新开门店量。

倪睿安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在中国市场,我们近期的调整正取得成效。截至第三财季,我们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收入增长,总同店销售额转为正增长。」

而根据星巴克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财年业绩报告,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2025财年全年营收达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

在这样的关头,星巴克通过向博裕出让中国业务的控股权益,无疑能直接获得一笔资金,缓解全球业务在短期的资金压力。同时也能借助博裕在本地市场的丰富经验,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弥补星巴克在中国下沉市场发展不如本土品牌的短板。

在下沉市场已成为中国茶饮市场新增长引擎的当下,瑞幸、库迪、古茗等一众品牌在此发力。博裕的加入,无疑会推动整个茶饮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升级。

举报

  • 相关推荐
  • 星巴克中国易主 博裕拿下星巴克中国至多60%股权

    星巴克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内地市场零售业务。博裕持股60%,星巴克保留40%股权及品牌所有权。合资企业将管理中国8000家门店,计划未来拓展至20000家。通过数字化创新、本土化策略提升顾客体验,巩固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领先地位。此次合作基于约40亿美元企业估值,预计中国业务总价值超130亿美元。

  • 星巴克中国易主,未来将再开1.2万家店

    全球品牌与本土资本联手的商业故事,又一次上演。 11月4日,星巴克正式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而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基�

  • 星巴克卖了,汉堡王是下一个?

    ​星巴克中国卖了,但没有全卖。 星巴克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作价约40亿美元售予本土私募巨头博裕资本,自身保留40%,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 曾将 “咖啡文化” 植入中国的星巴克,在进入中国26年后,如今正遭遇本土品牌的围猎,品牌光环日趋暗淡。 推出无糖咖啡,打造非遗概念店和“自习室”……过去一年的“自救”已初见成效。�

  • 成都汇阳投资关于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证券行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上强调,发挥投融资综合改革牵引作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日发布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及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文件。政策聚焦提升市场包容性,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2025年前三季度IPO与再融资规模显著增长,市场活力增强。长期资金入市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吸引增量资金。券商投行业务受益,行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 美团也有双11了,即时零售如何重构大促逻辑?

    双11又要来了,这段时间电商平台们的营销大战早已紧锣密鼓地铺开。不过要说最让兵法先生印象深刻的,却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新入局者”:今年双11,美团闪购以独立品牌的身份加入了这场电商行业的年终大考之中,将双11的战火从电商平台燃烧到了即时零售的领域。

  • 淘宝闪购的便利店,与当年的新零售有什么不同

    这是《窄播Weekly》的第70期,本期我们关注的商业动态是:上线淘宝便利店,淘宝闪购加速释放线上供给优势。 一个逐渐形成的行业共识是:即时零售本质上是一个供应链改造项目,在不同品类寻找和建立适合闪购消费场景的供应链生产、仓配履约方式。闪电仓(及各种类似的仓店形式)是目前行业里探索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创新解决方案之一。 闪电仓的核心,是提前把符

  • 顺网科技召开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披露云业务关键数据:5万路可运营算力居行业领先

    顺网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09亿元,同比增长8.04%;归母净利润3.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59%。公司重点披露算力云业务进展:已落地300多个边缘机房,覆盖全国近200个城市,服务超80万终端设备,其中电竞级算力规模达5万路,位居行业前列。游戏生态持续扩展,与B站联合推出卡牌游戏《三国:百将牌》。AI布局稳步推进,推出内置多模型的AI云电脑,并搭建AI基础设施平台。公司通过优化业务结构,聚焦高价值领域,强化长期竞争力。

  • 世纪华通成立AI委员会 驱动全业务加速跑

    过去一年半,国内AI应用调用量暴增超300倍,世纪华通成立AI发展与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王佶亲自挂帅。该委员会将统筹公司AI战略规划,推动技术向全业务渗透,覆盖研发、客户服务及日常办公等全链条。公司通过内外双轮驱动:对外举办AI大赛吸引人才,对内将AI工具纳入KPI考核并倾斜招聘资源。目前AI已为核心业务注入动能,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与业务融合,抢占万亿级市场先机。

  • 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发布天玑攻坚计划 布局九大科技攻坚领域

    10月31日,第二届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无氟安踏膜技术”和“六度芯保暖科技”两大高性能材料成果,推出行业首个AI创新平台,并签约21家新成员。联合体同时公布“天工·高性能材料攻关计划”,旨在突破高端材料技术垄断。安踏集团发布“AI365战略”,推动AI全链条应用,并推出行业首个AI设计大模型“灵龙”。联合体成立一年来成员单位从13家增至34家,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创新网络,助力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 从消费级到企业级:中国存储企业江波龙的存储升级之路

    全球半导体存储市场正经历AI算力爆发与周期性复苏的双重变革。中国存储企业江波龙凭借技术创新,率先推出LPCAMM2和SOCAMM2内存模块,实现容量密度提升50%、功耗降低30%,切入超薄笔记本和AI服务器市场。其产品适配国产CPU,构建“自研主控+封测制造+全球品牌”生态壁垒,并进军智能汽车等边缘计算领域,以技术突破推动中国存储产业从消费级向企业级跨越,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