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隐翅虫活动频繁季节,多地医疗机构接诊因接触隐翅虫引发皮肤炎症的患者数量明显上升。这种体长约1厘米、黑黄相间的小型昆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一旦被拍打或压碎,毒液接触皮肤可导致红肿、水疱等皮炎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皮肤溃烂。
医学专家特别提醒,发现隐翅虫落在皮肤上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用嘴轻轻吹走或用物品拨开,切忌直接拍打。若不慎接触毒液,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从户外回家后建议及时更换清洗衣物,夜间关好纱窗,减少与隐翅虫接触的机会。
据了解,隐翅虫多栖息于潮湿草丛、树林等环境,具有趋光性,常在夜间飞入居民家中。近期南方地区降雨频繁,气候条件适宜隐翅虫繁殖,使得相关病例有所增加。医生建议,出现疑似隐翅虫皮炎症状时,应避免抓挠患处,防止继发感染,并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