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碳捕集最新资讯  > 正文

碳中和的“托底技术”:CCUS如何破解减排困局?_绿舟

2025-04-15 08:57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以下绿舟将从技术原理、应用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技术原理与核心环节

CCUS是通过从工业排放源(如燃煤电厂、钢铁厂等)分离二氧化碳,随后将其运输至特定地点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地质封存的技术体系,主要包含三个环节:

捕集:采用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或膜分离法,从排放源中分离二氧化碳。例如,燃煤电厂通过燃烧后捕集技术,可捕获90%以上的二氧化碳。

利用: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提纯后用于工业生产(如生产甲醇、合成燃料)、食品加工(如碳酸饮料)或强化采油(EOR)等领域。例如,美国部分项目将二氧化碳注入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

封存:通过地质封存(如咸水层、枯竭油气田)或矿物封存(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稳定碳酸盐)实现长期封存。挪威的Sleipner项目是全球头个大规模地质封存示范,年封存量达 100 万吨。

二、技术应用现状

1. 全球进展

美国:项目数量和规模领先,拥有全球85%的二氧化碳运输管道,年捕集能力超 2500 万吨。

挪威: 1996 年启动全球头个地质封存项目, 2025 年北极光项目将封存能力提升至 500 万吨/年。

中国:截至 2025 年,已建成十余个示范项目,总捕集能力约 100 万吨/年。 2025 年 4 月,华能正宁电厂 150 万吨/年CCUS项目投运,成为全球规模比较大、能耗较低的煤电捕集工程。

2. 应用领域

能源行业:保留燃煤/燃气机组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电源,通过CCUS实现净零排放。

工业脱碳: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利用CCUS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38。

碳循环经济:生产化工产品(如甲醇、烯烃)、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及食品级二氧化碳。

三、技术挑战与瓶颈

经济性不足

捕集能耗高:化学吸收法捕集能耗达2.4–4.0 GJ/t CO₂,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约50– 100 美元/吨)。

缺乏市场化激励:国内政策支持有限,依赖政府补贴,而国际经验(如美国税收抵免、欧盟碳税)显示经济激励是关键。

技术成熟度差异

捕集与封存技术相对成熟,但运输(长距离管道)、利用(如合成燃料)等环节仍需突破。

直接空气捕集(DACCS)和生物质能结合CCUS(BECCS)等负排放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封存风险与监管

地质封存存在泄漏风险,需长期监测;矿物封存虽安全但成本高昂。

国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封存场地选址规范,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四、未来发展方向

规模化与成本下降

推动百万吨级项目示范(如中国海油恩平15- 1 油田项目),通过设备国产化和技术优化降低能耗。

探索多技术耦合(如CCUS与绿氢、储能结合),提升经济性。

政策与市场机制创新

建立碳定价机制,将CCUS纳入碳交易体系,提供税收减免或配额奖励。

推广“碳捕集配额”制度,强制高排放行业配置CCUS设施。

国际合作与产业链整合

参与国际碳封存倡议(如碳封存领导论坛),共享地质封存数据与技术经验。

构建跨行业CCUS网络,例如将电厂捕集的二氧化碳输送至化工厂或油田。

五、总结

CCUS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托底手段”,尤其在难以减排的行业(如航空、重工业)中不可或缺。尽管面临成本高、技术瓶颈和政策滞后等挑战,但随着规模化示范推进、政策工具创新及全球合作深化,CCUS有望在 2030 年后成为碳减排的核心技术之一。未来需重点突破低成本捕集、安全封存及高附加值利用等环节,构建“捕集—利用—封存”全链条产业生态。

可持续浪潮已成主旋律,合规只是起点,绿色重塑才是出路。出海企业应在产品、运营、品牌三大维度深植低碳基因,抢占全球绿色消费的制高点。绿舟——跨境碳合规行业掌舵者,业务涵盖可持续供应链等全球碳合规模块,已与超60%的1、00 跨境企业达成合作。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