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大潮下的三个典型案例
摩拜、ofo虽然现在过得不太如意,但毕竟也曾辉煌过。就在他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共享单车行业迎来了一股死亡浪潮。这股浪潮是由一家叫“悟空单车”的公司开启的。
重庆,山城,虽然骑下山可以造就“飞一般”的感觉,但前提是得先骑上山。地理环境的劣势,使得主打重庆本地的悟空单车注定就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2017 年 1 月 7 日,悟空单车宣布进入重庆市场,成为首家在山城出现的共享单车品牌,比ofo还提前了三天。按照悟空单车的规划,首批投放车辆分布在两江新区等主城区域,终极目标是拥有 10 万辆单车,全面覆盖重庆城区。
除了深耕本土,悟空单车还计划进入全国 334 座城市,设立超过 10000 个共享单车站点。同时,悟空单车寻找城市合伙人投资单车,共享车辆利润分红,并计划在年内投放超过 100 万辆单车。
尽管商业规划听起来很诱人,但悟空单车的生命力仅仅维持了五个月。据报道,创始人雷厚义最开始寻找投资商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悟空单车吸引了高达 300 多个投资意向,金额达两三千万。但随着对项目的了解,很多投资人觉得共享单车前期市场培育投入多、回报未知,不敢轻易试水,最后到位的资金只有 50 万元。
此外,在产品设计上,由于悟空单车采用的是机械锁,导致其被盗率居高不下;后来又采用了智能锁,但由于重庆阴雨绵绵的气候条件,电池最多能撑二十天。雷厚义终究没有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由于资金链断裂,悟空单车无法继续新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丢车率高达90%,损失金额超过了 300 万。
五个月的生命周期,让雷厚义上了一把微博热搜。 6 月 13 日,悟空单车官方微博宣布,正式退出共享单车市场。
如果说悟空单车是死于没有深入地研究市场,那么另外一家倒下(换成卖身或许更合适)的共享单车——小蓝,则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
小蓝单车的前身野兽骑行诞生于 2015 年,当年先后获得真格基和创新工场超过 5000 万美元的融资, 2016 年年底又融资1. 5 亿元,估值达 4 亿元,同时正式推出小蓝单车,进军共享单车领域。
小蓝单车的前期发展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成本高达 3000 元的小蓝单车,即使到今天也被很多用户和媒体认为是“最好骑的共享单车”。虽然成本过高,但凭借着良好的用户体验,如果能一步步稳扎稳打发展到今天,相信小蓝单车不会有现在的结局。
一切的灾难都来自于 2017 年 6 月的一次市场营销活动,小蓝单车冒天下之大不韪,蹭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活动一推出,就有很多业内人士直言:小蓝是在作死。
果不其然,小蓝的厄运就是从此开始。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在公开信中表示:“从 6 月份开始,仿佛小蓝单车受了诅咒,一笔大融资和一次潜在并购机会被影响。资本市场急转直下,我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无数关于产品和团队的称赞,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一笔资金。”
接下来,我们看到关于小蓝单车最多的新闻就是被约谈:被中消协约谈、被天津多部门约谈……这在当时其实已经释放出了信号:小蓝单车不行了,准备开始处理善后事宜了。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李刚也从来没有承认过,小蓝单车的倒下与那次营销活动有关,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从这次营销活动上,折射出了小蓝单车太任性、没底线的弱点,而这样的创业公司很难获得投资人的青睐,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想平平安安地赚钱。
小蓝单车的故事仍在继续,最初交给了拜客来处理后续事宜,但是自顾不暇的拜客显然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出行领域的巨无霸滴滴笑纳了小蓝单车这份大礼,因为滴滴接收的是小蓝单车的优质产品,甩掉的是小蓝单车原本的欠款、押金等包袱。
相比其他共享单车品牌,小蓝单车是幸运的,虽然已经委身他人,但毕竟还“苟全性命于乱世”,另外一家共享单车公司町町单车不仅早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实际运营人丁伟甚至还一度身陷囹圄。
2016 年 12 月底, 5000 辆町町单车在南京投放运营,公司预计 2017 年上半年完成 8 万辆左右的投放计划。但时隔不久就有媒体报道, 2017 年 8 月,町町单车就已经人去楼空,而町町单车死去的原因比任何一家公司都要显眼,因为丁伟被定性为:涉嫌非法集资。
生于 1994 年的丁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父亲靠投资理财发家,对儿子出手基本是一掷千金,而且还将儿子列入很多旗下公司的股东名单(事实证明,这可能是害了丁伟)。
最初,父亲是将一家珠宝店的生意交给丁伟打理,但当他看到共享单车之后,立刻决定要带着丁伟搞一波大生意,于是,拥有 2000 万元启动资金的町町单车就诞生了,于是丁伟就开始全权运营町町单车。
创业之初的丁伟,完全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参加政府会议、接受视频专访,似乎就是一个翻版的戴威。但是好景不长,町町单车然后就遇到了麻烦: 4 月有网友投诉町町单车无法退还押金,紧接着江苏卫视就报道町町单车已经拖欠工资两个月,丁伟已经离开公司,接下来町町单车被栖霞区纳入异常企业经营名录。
这其实这是大部分中国创业公司的一个常规轨迹,只不过町町单车到来的早一些罢了。
但接下来的新闻就让人有些瞠目结舌了:丁伟的父母因为涉嫌非法集资,被警察带走,而丁伟因为是父母公司的股东,也被带走协助调查,并度过了 3 个多月的看守所生活。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丁伟父亲经营的P2P公司出现了兑付危机,没有能力完成退款,因此惹上了非法集资的麻烦,而当时町町单车的 3000 万元押金也一度让丁伟担心被父亲挪用。
好在经过一番操作和调查后,丁伟洗清了非法集资的嫌疑,被释放回家,同时押金也退还给了大部分用户。丁伟在事后一再强调三点:
一、没有卷款跑路,町町也不是骗子;
二、町町原有 15 万用户,现在还剩 1 万用户的押金未退款,其间没有任何挪用押金行为;
三、町町之所以倒闭,是因为父母公司作为输血方资金链断链,现在在走正常的破产程序。
对于未能退款的町町单车用户,已经退出公司的丁伟给出了一个非官方解决方案:希望退不了押金的一万用户都能分到一辆町町单车,每辆车价值都在一千多块,绝对不会吃亏。
悟空单车、小蓝单车、町町单车,三家共享单车明星倒下的故事,也大致勾勒出这轮死亡大潮的原因:
- 摩拜、ofo抢占了先发优势,已经培养了用户习惯,作为后入局者,仅仅依靠在产品上做些小改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想到差异化运营。
- 是否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三公里出行”的刚需,但并不一定是每个城市都适合。比如山路遍布的重庆,比如冬天酷寒的东北,智能锁很有可能全部失效。创业公司没经过深思熟虑,就一窝蜂地扎堆进入,等到最后的必定是失败的结局。
- 在这个需要长期烧钱,极度依赖投资的行业,能否在竞争中存活下来,除了心思缜密,还取决于拥有什么样的靠山,毕竟摩拜、ofo在最初就傍上了腾讯、阿里、滴滴这样不差钱的大款。
共享单车的造富假象:钱一下子就来了,一下子又没了。
在美团宣布收购摩拜的第二天,就有一篇鸡汤文章在朋友圈流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主角就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根据文章的测算,胡玮炜凭借出售摩拜,成功套现 15 亿。
当然,文章更多以猜测为主,不仅胡玮炜本人出面否认,就连《人民日报》也忍不住出来回应一下,更有甚者诸如韩寒,更是怒怼这篇文章背后的动机。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价值观很快就被反转,共享单车带来的造富假象也开始显露。
天津武清区王庆坨镇,这个以自行车为主要产业、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方小镇,因为共享单车的崛起,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在共享单车最为火爆的 2016 年到 2017 年夏天,每天都有货车从王庆坨拉着数千辆共享单车发往全国各地。各个工厂的订单接到手软,不少工厂迅速扩大产能。
《上观新闻》曾描述过一个工厂在 2017 年春天的工作情况: 10 台机器满负荷运转, 100 多名工人同时在岗,刚刚下线的轮辋立即被搬上等候多时的货车,一刻不耽搁地运往天津市区。为了按时完成订单,加班时间延长了一小时又一小时,计件工资提高了一次又一次,招工启事贴了一张又一张……而这家工厂接到的仅仅是飞鸽、富士达外包出去的零活。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天津聚友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菅顺启的印象里,过去 1000 辆车的生产订单就是大单了,但共享单车一出手便是几万辆。为了确保摩拜订单的质量,菅顺启还特意给每个工人加了10%左右的薪水。此外,另外一家工厂美邦车业也在 2017 年上半年接了小蓝单车 10 万辆的订单,每辆赚几十块钱。
但这样的繁荣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各地限制投放的规定出台,再加上市场逐渐饱和,二三线共享单车纷纷倒闭,大公司也开始收紧订单,王庆坨的生意急转直下。
2017 年 5 月,上海凤凰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与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ofo运营方)签订了协议。协议规定,在 12 个月内,凤凰自行车将向东峡大通或其关联公司,提供总量不少于 500 万辆的采购计划。公告称,若按照公司 2016 年度运行情况,这将给凤凰自行车带来约 4000 万元的收益。
时隔一年,上海凤凰再发公告,双方自行车交易量较 500 万的预期完成率不足四成。再结合 2017 年年报看,凤凰自行车今年前 4 个月对ofo的供应量可能仅为 8 万辆。此外,上海凤凰第一季报显示,营收同比下降42.75%,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1.39%。
从百度搜索结果就可以看出,风口过去之后,王庆坨自行车厂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经济之声》报道,工厂能转型的纷纷转型,剩余的就是关门停业。当地人一语道破窘境:老板没钱挣,工人哪有活干!
钱来的快,失去的也快。如今的王庆坨已经接不到一年前那样的大单了,精明的商家开始做起了“回购共享单车”的生意,即用收废铁的价格把这些共享单车收回来,运气好能当成二手车低价卖出,运气不好,就用略高于废铁的价格把它们卖出去,赚一点糊口的钱。
在王庆坨的空地上,有媒体拍到了大批废弃的共享单车,估算大概有数万辆,绝大多数是已经倒下的公司,比如酷骑、小拜,在荒凉的农田里,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写在结尾
共享单车的往事实在太多。
在这激荡三年里,我们看到了多个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新规,限定共享单车投放量以及对押金的监管,看到了共享单车大规模地进军海外,又大规模地退出,更看到了路人甲乙丙丁们对共享单车疯狂甚至有些脑洞大开的破坏。
尽管现在的参赛选手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但共享单车的战斗仍旧没有结束。没有了补贴,竞争虽然激烈,但也变的更加理性,这或许就是激荡三年之后的平静。
互联网江湖,历来如此。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