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窄播,作者:李威 肖超 庞梦圆,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这是《窄播Weekly》的第62期,本期我们关注的商业动态是:外卖大战可能会成为一场持久战。
本周五晚,市场监管总局在又一轮外卖「疯狂星期六」上线之前,发布了对饿了么、美团、京东进行约谈的消息,要求其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从周末的外卖消费体验来看,约谈虽然降低了外卖优惠的疯狂程度,但仍然没有让平台放弃补贴换市场的策略。
烈度降低后,外卖补贴很可能会成为一场持久战。
三家平台中,美团显然不想被卷入到这样一场持久战中。持续时间过长的补贴战,既会冲击到美团已经趋于稳定的业务模式,打乱美团的发展节奏,也可能会降低美团的外卖占比,威胁到作为流量基石的外卖基本盘。
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一场烈度可控的持久战,既可以阻击美团对电商业务的蚕食,还能推动业务实现新一轮整合。如前两周一样的补贴大战不可持续,但具备必要性。作为劣势的两方,需要通过补贴强化用户的三选一心智,先让自己在桌上坐稳。
这场持久战最终要争夺的是整个即时零售市场的话语权。从外卖到即时零售再到电商是一条从高频到低频、从近场到远场的层次分明的需求链条。即时零售是这个链条上的核心枢纽,一方面可以将高频的外卖需求转化拓展为非餐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远场电商引流。
如王莆中所说,这条需求链条形成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供应链变革的逻辑。即时零售与电商的融合,最终应该带来物流运力、商品特性和用户需求的合理匹配,把商品以合适的履约方式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到用户手中。在这个基础上,平台可以依托其掌握的需求信息,让工厂/农场离用户更近,服务于商品的进化与迭代,这正是美团旗下小象超市和即将开业的快乐猴正在尝试的事。
这一轮外卖大战的效果,也恰恰再次印证了外卖的引流价值和增量价值,即时零售也不仅仅是个万亿市场,但同时因为其精细、利薄、供需都有限、四方协同的商业模式,如何通过大促激活消费心智、提升本地商业的效率,会是一件非常考验商业智慧的事情。
外卖大战到底有没有意义
「泡沫」和「没意义」是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频繁提及的两个关键词。他认为激进补贴之下增长起来的即时零售订单量绝大部分是泡沫,这样卷下去并没有意义。但他也表示,美团为了自保,需要积极应战,不然「他们只会觉得你怂了,反而会更来劲」。
对于之前稳稳占据外卖市场7成以上份额的美团而言,这样一场竞争迫使其不得不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外卖补贴中,维持这个基本盘的稳定性。而且,这次竞争对手的攻势来得更凶猛、更持续,也让美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此前,美团从外卖切入到即时零售,是将战场放在了电商平台的腹地。按照王莆中之前的说法,美团可以不用快递电商做快消品、酒水食杂等很多品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擅长。
外卖大战又让电商平台成功打入了美团的腹地,将压力转给了美团。对于美团来说,打胜了局面不会变得更好,打败了还要吐出更多市场。王莆中对即时零售的表述开始降温,从「如火如荼……让某些平台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变成了「也就是个万亿市场」。
但对于京东、阿里而言,打一场能分化用户聚集在美团上的即时零售心智,打胜了还能获得新的流量和更完善的消费链路。
因此,我们判断电商平台还会持续在外卖业务上进行投入。
阿里的野心更大,想要借助外卖大战的契机,完成对大消费平台的构建。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认为,未来,远场、近场电商有结合的可能性,会将更多的淘宝用户转化为即时零售的用户。并且,在6月底,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合并进了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在本地业务与电商平台充分整合的前提下,外卖撬动的流量能够被引导分化到不同业务中,形成一种高频打低频的态势。这也是美团商业模式的主要逻辑。目前,淘宝闪购已经在重庆、杭州等地上线了「特价酒店」入口,由飞猪负责提供服务,开始将外卖流量导向酒旅服务。
作为这轮外卖大战的发起者,京东没有跟上最近两周的补贴力度升级,在三家之中投入最小,反而是继续打起了骑手牌,宣布投入20亿元升级骑手福利,提供防暑防寒津贴和15万辆可「先购后返」的电动车。刘强东可能更想树立起一个强调服务、品质、责任的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的用户人群。
只是,考虑到短期财务压力,更重要的是高烈度补贴给中小商家和线下到店消费带来的伤害,以及随之而来的监管介入,如此前两轮的周末补贴大战可能会相对收敛。
即时零售可不止是个万亿市场
至于三方交战最终将持续多久、多深,则与另一个关键问题有关,那就是:即时零售市场到底有多大?
王莆中提到,即时零售本质是对食品杂货和快消品流通进行的升级大改造。快消品在电商上用快递的方式是不经济的,买箱矿泉水也发快递,浪费社会资源,饮用水就是应该离你不远。
美团当然是即时零售头部企业,盒马前CEO侯毅也曾在6月表达对美团在这一领域市场地位的长期看好,认为美团可以聚集万千小店和品牌商谈资源和广告、价格比电商做得更低,「美团即时零售在快消品品类超越天猫和京东只是时间问题」。
即时零售在保持相近售价的情况下,让快消品快速送达,所以它是有意义的、也是发展迅速的。另一边,快速发展的市场总会受到其他企业的觊觎。单从供给的层面上来说,即时零售的核心品类快消,电商也有。就比如京东2024年日用百货商品收入也有3630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超过30%。
我们说即时零售/外卖难做,是因为它是多边效应,供给方的商家、基础设施的骑手、消费心智都要有,这个飞轮才能转起来,平台也才有可能跑通商业模式。其中,最重要且最难建立的是消费心智,因为其余两方会向消费心智最强的平台迁移。
行业发展早期时期,消费心智从弱到强很难,京东到家在此之前也做了数年照样不温不火(当然它也存在自己的供给问题),但当下阶段,烧的就是心智。只有足够热闹的市场,才会吸引消费者反复横跳、红黄蓝平移。
消费心智有了,电商平台配骑手队伍也应是基本要求:品牌方都能在这么碎片化的渠道做全渠道运营了,平台方做全配送形式难道就不是消费者的需求了吗?且即时零售单量又没有像餐饮外卖那样明显的高峰期,其运力运营难度天然更低。
做不做即时零售,最终还是要回到模型经济问题。美团当然不想长期有这么激烈的竞争,王莆中说,即时零售也就是个万亿市场,可电商是个二十万亿市场、社零五十多万亿,即时零售才占2%,他们焦虑什么呢?
但话分两边说,就当即时零售是个万亿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从无到有获得20%市场份额,GMV增加2千亿元、新业务增速算出个三位数,放在当下的存量竞争环境中,可以被任何一个平台拿来称道。
且所谓万亿市场的说法,也并不是什么远期目标,而是美团在2021年提出的五年计划,即预计在2026年实现。但这个进程显然更快。我们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美团原计即时零售市场增速5%-10%,当下实际同比增速已达30%;原计2026年日均2000万单、2030年2万亿市场规模,也将会提前完成。
最终,即时零售的市场也必然会比万亿更有想象力。核心品类快消品的市场体量超过15万亿元,据贝恩咨询的报告,快消行业的电商份额在2024年前三季度有史以来首次负增长(从34%降到33%),那么在未来,即时零售又能占到快消的多少份额?
且即时零售的范畴本来也不只是快消品。在「快」的加持下,原本属于电商的一些品类如3C数码、小家电,以及未来随着即时零售和电商的进一步交叉、可能涉及的品类,如宠物、母婴、服装等,都在经历一场以即时零售为表现形式的配送和服务改造。
在这种情况下,电商平台做即时零售,也是在「快」这一心智上整个消费入口的防守反击。
即时零售生意到底要怎么做
而在这场注定会持续的竞争里,每一家接下来该如何参与,又与即时零售的生意特性和各自诉求有关。
王莆中提到,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商业模式,「每单利润也就一块钱」,同时要平衡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四方利益,这四方利益有时相互冲突,每个环节偏差一点点,最后就是亏钱。
与此同时,它客单价不高,美团在「补贴前的客单价为30多块」;本地属性强,因此瞬间爆发的规模效应有限,毕竟一个人一天最多吃5顿饭,一个骑手「高峰期最多能送20单」,商家备货也有限度;短期内是一个存量大于增量的市场。
正是基于这些特性,才导致,冲单大战尽管在三家合力下刺激出了2.5亿日订单,但「大部分是泡沫」。尽管市场单量在提升,但客单价和利润率在下降,GMV持平或微增乃至微降(我们了解到的餐饮、水果商家情况也都大致如此)。
从生意模型的角度,冲单大战进一步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注定会加剧四方关系紧张。因为除骑手收入确定性提升外,商家、平台、消费者都受到了两面影响,消费者虽薅到了羊毛,但高峰期的配送时间被拉长至50乃至80分钟,配送体验在下降。
如此力度的冲单大战注定不会长久。但市场会继续扩大,消费者心智会继续提升,那么对于有不同需求的平台来说,接下来的核心动作就会有差异。
本周末依然不停的补贴
美团是最需要重新建立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四方平衡的企业,因为即时零售就是美团的核心业务,要实现这个业务本身的营收和盈利,就要建立一套符合业务逻辑的商业模型。
美团此前在外卖市场实际上已经实现这套平衡:
它基于行业第一的市场地位和70%的市场份额,吸引了大量商家和骑手,不仅保证商家、骑手收入,给到消费者半小时达的体验,还通过不断提高订单密度、降低单均成本,提高客单价和复购等方式,实现GMV增长带动平台收入提升。
如今外力作用下,平衡被破坏,只有重新回到低毛利率、高市场份额、高订单密度、强运力体系、精密的补贴体系一起运转的框架里,才能继续盈利。
所以王莆中多次强调,相信美团会在大战结束后守住「70%的市场份额」;强调「保持三点几的经营利润率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强调客单价的提升,「如果以后外卖客单价可以从30块钱提高到40块钱,那我们也许就能赚一块二、一块五了」;强调这是个耐心行业,要通过「扩品类」等方式提升用户留存,而不是一味扩大用户量。
这也是为什么美团一直做各种供给创新,强调拼好饭是一个「从供应链到用户下单到骑手直接配送的全链条改造项目」,要开10000家品牌卫星店、1200家浣熊食堂、10万个闪电仓,同时收缩优选聚焦小象超市,尝试快乐猴、歪马送酒等不同的线下业态。
以及为什么把更多酒旅、生活服务权益纳入会员体系,并不断升级神券玩法。神券不断膨胀出更大额的满减,理论上会不断提升会员客单价;不断给会员发神券,会提高消费频次。而只有给神券更多高价值权益,才能把大额神券给消耗掉。
至于淘宝和京东,如上所说,他们的目标是基于核心的电商能力,通过补充即时零售来争夺大消费入口的心智,因此对即时零售的发展可以有盈利之外的更多维度的考量,比如单量。
且据我们了解,淘宝闪购也在不断通过服务商推动本地商家「入淘」,并优先选择平台配送模式,据说已经激活了不少此前有开通饿了么但只是挂着的门店,和一些纯线下门店。
总之,此番舆论发酵,外卖平台再被约谈后,补贴仍在继续,但会更理性、也会常态化,因为单看即时零售的话,它就是无法像电商一样囤货,就是要满足每天的消费需求,需要更为日常化、精细化的补贴运营。维持本地生意运转的,就是一个庞大、精密,但脆弱、很容易失衡的仪器。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