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流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活现有流量。
短视频崛起是第一个契机。 2016 年 5 月,今日头条上的视频消费总时长,已经超过了图文。张一鸣当即决定all-in短视频,那段时间公司高管出来讲话,十有八九都喊出“短视频要取代图文”的口号。他们通过严密的数字向你证明,短视频抢的不是长视频的流量,而是看图文的人都看起了短视频。
2017 年 6 月,头条视频更名为西瓜视频。同时抖音开始有燎原之势,今日头条的短视频矩阵逐渐清晰。从内容上看,西瓜视频对标秒拍,火山小视频对标快手,抖音对标美拍。而从流量上看,则是头条三大产品包抄快手。
图片来源:猎豹全球智库
今日头条的主动拆分,不同于 2014 年豆瓣的移动化拆分。豆瓣是以产品功能为界,拆分了PC端。今日头条则是根据不同的内容调性,拆分了整个互联网人群。
对一个内容产品而言,功能繁多、体积庞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只能笼络特定人群。一旦形成固定氛围,新旧用户的战争一触即发。要么委曲求全,每个用户只用1%的功能,互不理睬。要么另起炉灶,重新造一个轮子。
今日头条的选择是后者,通过拆分用户提高效率。这是第二个转折点。
西瓜视频出来没多久,头条问答就变成了悟空问答。 2017 年下半年,先是传言今日头条挖走知乎 300 个大V,紧接着悟空问答又邀请各专业达人入驻,发起一波挑衅式的海报。悟空问答能否突破知乎城墙尚不可知,但人们已明显感觉到,在一些热点事件的跟进上,前者已经占了上风。半个月前的张杨案就是如此,通过邀请当事人@Claire小二姐 入驻,悟空问答把自己变成了新闻现场。
再到后面,陆续有今日头条旗下的新产品爆出,比如专注汽车的懂车帝、专注财经的钠镁股票、美妆平台泡芙社区等。有传言称,今日头条上各垂直频道,都要被分离出来做个App。不好涉及的领域,就投资或者收购,比如二次元领域的快看漫画、半次元,企业协作领域的石墨文档、Tower等。现在今日头条要做什么,人们都不会惊讶了。
拆分背后,关键是社交。因为手机厂商预装较多,每当出现大规模换机潮,今日头条活跃用户数就跟着下降。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资讯软件用哪个都没差。这里要说明的是,理论上算法也有黏性——如果机器足够智能,人又调教得好,资讯软件也能做到“非你不可”。只不过短期看来,这种黏性远低于社交。
虽然腾讯已占据中国社交半壁江山,但社交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2017 年 4 月,今日头条上线微头条。诸多明星入驻,一时间人们仿佛看到 2009 年的微博。微头条变成今日头条App下方一个Tab,既是头条智能分发的一部分,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整个产品的内容生态。比如,短内容纳入头条指数中,“关注”的按钮越来越显著。
今日头条开始了一系列社交化。抖音是一个短视频产品,悟空问答是一个短内容产品,它们共有的名字叫社区。就在去年的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张一鸣宣布将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今日头条将从“智能分发”,进化到“智能社交”。这种算法+社交并行的混合分发,被应用到头条旗下各个产品中。
不是今日头条选择了流量,而是流量选择了今日头条。
3、骂声中,所有产品都成了头条
为什么今日头条做啥火啥?当我们试图分析抖音、悟空问答、微头条爆红的原因时,会发现总有那么几条是不变的,而这些不变的正是核心。
比如,全都采用大带小的形式,用今日头条主App给其它产品导流。又比如,上百亿营收的资金支持,足以cover每个独立产品的技术、运营成本。抖音能在春节爆红,与今日头条每天三四百万的投放预算,不无关联。
运营层面的输血是一方面,更核心的是产品本身。都说今日头条像鸦片,算得太准,让人忍不住往下翻。这种底层技术被复制到抖音中,也会让人上瘾,忍不住滑滑滑。往上追溯,也正是技术,让今日头条有了充盈的流量和资金。
算法本质上是信息爆炸后,生产力的进步。有人不觉得它提高了阅读效率,他们说今日头条上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而加大了获取优质内容的难度。这个逻辑其实问题,因为阅读效率提高,不意味着获取的内容更优质、更有用、更合兴趣,而意味着内容更有可能被阅读。换言之,流量最大化。
再往下拆分,意味着一个人单位时间消费的内容更多。一个“多”字,可能包含了更优质、更有用、更合兴趣,也可能都不包含。一切取决于你的行为,因为算法只会学习,不会引导。
举个例子,很多社交媒体都用算法分发内容,甚至不惜打乱时间线。原因在于一个用户一天的时间轴动态可能有好几百条。你的使用场景可能是看了前面几十条,没意思,走人。如果打乱时间线,把你更关心的内容排到前面,使用时长自然就增加了。这叫提高用户期望值,就像电视剧预告片。
当然算法不是万能的。Facebook就有个典型的“妈妈问题”:因为不管你发啥,你妈都给你点赞,所以你发的东西会被优先推给与你妈类似的人。那么你写的技术文章也大概率会被推给七大姑八大姨,因为她们占用了预留读者的名额,你的Geek朋友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
比起推荐不精准,算法最饱受诟病的两点,一个是信息茧房,一个是导致低俗。
信息茧房,桑坦斯提出的这个概念很生动,也一直被很多人误读。他的意思是,人们只选择自己想要的、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目前为止,机器还没有识别观念的能力,所以在一件事情上,用户可以收到正反两种不同的评价。
而很多人争论的焦点在于,他们以为“信息茧房”泛指关注领域的局限。首先这是一个概念混淆,其次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大多数人的精力只能放在有限的事物上。若说局限,早期用户主动订阅的分发机制,可能是更大的局限。
今日头条算法的典型推荐特征
导致低俗,涉及算法价值观。为什么今日头条上有大量垃圾信息,轻芒杂志等软件上就很少见到?不是因为内容源不同,而是因为今日头条根据点击、分享等简单行为判断用户需求,而轻芒杂志强行设置了批注这种高门槛的算法维度,代价就是流量始终上不去。
不是简单的机器和人工对立,两者都是算法,只是模型不同。人们其实很清楚,算法不会导致低俗,人的欲望才会;算法本身不会传播谣言,不加管制的算法才会。当人们指责XX平台盛产垃圾,该背锅的不是算法,而是算法背后的人。
人可以做出很多努力。比如,调整规则,减少对标题党、低俗内容的推荐,对经常生产、转发谣言的用户降权。今日头条可以出台严密规则,可以在全国招聘 2000 个编辑,但不可能向轻芒看齐。毕竟,年初Facebook只不过提高了亲友信息比例,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就下降了24%。这种自杀式的反流量行为,不是今日头条的风格。
“今日头条不模拟人性,也不引导人性,你们文化人给了我们太多深刻的命题。”张一鸣接受《财经》专访时说的这句话,很值得回味。
有人说,张小龙是天才型产品经理,而张一鸣就像个AI机器人。 2012 年张一鸣在BP上写道:五年做到 1 亿用户。刚好就在 2016 年,今日头条达成了这个目标。产品立项,即便所有人都认可了一个好名字,他还要说:再做个AB测试。
2017 年今日头条确实很喜欢“价值观”这个词。比如九寨沟地震时,头条寻人怒刷一波存在感,让不少大型互联网公司汗颜;比如全世界都在呼吁的“算法透明化”,居然是今日头条率先走了第一步;又比如六周年庆上,张一鸣反复强调的社会责任“正直向善”。
很多人感到意外,今日头条什么时候有价值观了?你只要稍仔细些就会发现,当初张一鸣对《财经》的说法是:媒体要有价值观,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
他从来不觉得算法要有价值观,他甚至慎谈价值观,要用“责任感”这个词来代替。
2016 年传出腾讯要收购今日头条时,张一鸣在头条问答分享了一首歌《Go Big or Go Home》。
现在他已经Go Big了,头条会不会“the big become bigger”,时间会证明一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