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迅速扩张,野蛮生长
相比BAT在人才战略上的主动收缩,身为三巨头格局挑战者的滴滴出行以及合并后的美团和大众点评,除了通过融资合并等方式囤积粮草、减少消耗,在应对公司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储备的重视日益凸显。
7月,美团网CEO王兴及高管透露,美团目前员工规模达1.7万人,线下员工1.4万人,2015年公司员工人数将超2万。看准网平台职位大数据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现状。
今年以来,美团网招聘的体量直逼BAT,还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引入了不少人才。Boss直聘数据显示,美团的Boss们是十角兽公司中抢人最为积极的,九月份高点期有超过150位在平台上寻找人才,查看求职者简历行为更是超过了16000次。
滴滴出行是另一个因业务快速发展而人才供不应求的典型。滴滴目前有5500多人,而招聘需求依然高企。据滴滴出行人力资源及行政副总裁杨建宏在招聘兄弟会2015中国招聘领袖峰会上的分享,滴滴十几个人的招聘团队仅在6月就完成530人的招聘任务,并大量使用了社交媒体和移动招聘等新途径。
相比于三家正野蛮生长的O2O搅局者,坐拥460亿美金估值的小米在招聘上采取了较为稳健的策略,既未寻求大面积扩张,也没有招聘规律之外的意外动作。
业务形态的不同令这几家未上市的十角兽公司在人才要求和岗位分布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一个深耕智能硬件生态链,一个以算法和大数据为驱动,小米和滴滴大量招揽着技术人才。
顺理成章地,美团和点评的主要人才结构集中于市场和销售,滴滴也正在市场方面发力储备人才以巩固份额。相比之下,美团对于技术人才拥有更强的需求,而这也正是业界共识中美团树立江湖地位的一大法宝。
在经历了数年的对抗和烧钱大战后,美团和大众点评10月宣布合并,以减少耗损,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寻求以O2O为主战场而崛起成为新巨头的机会。
看准网制作的这张地图展现了美团和大众点评2015年对销售、市场和运营类岗位的布局。气泡的大小代表两家公司在某地此三类岗位的需求数量多少。
在两家公司有所布局的408个地区中,美团的覆盖率达到了惊人的92%,大众点评则是70%,二者高度重合的地区占了55%。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团在三四线城市和偏远地区下沉的广度,先于大众点评占领当地市场。
而在核心的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美团招募的人力也普遍多于大众点评,正在疯狂抢夺后者在一线城市占据已久的粮仓。“地推铁军”和“占领三四线城市”是美团得以树立团购江湖霸主地位的法宝,2015年,美团对这两大策略坚决执行。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扩张,也不免让人担忧,其重模式会持续加大成本,拉低利润率。
一个角都没有的创业公司怎么办
尽管种种信号都说明这个冬天有点冷,但市场的轮回本就是正常现象。此前,投资的前移造成了大量项目早期轮次融资和估值金额虚高,风投在做出C轮甚至B轮之后的决策时普遍变得非常谨慎。然而对于依然斗志昂扬的创业者来说,十角兽们的行动会有一些启发。
1. 就算天冷,据知名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依然发生了110笔,总额超过96亿美元的融资活动,甚至高于去年第三季度的109笔与23亿美元。在资本眼中,概念新、模式轻、技术壁垒高、有利布局的项目依然受到青睐,而被热钱催胖但造血功能不强的项目,将大量死在这个冬天。
2. 你的员工很敏感,他们的满意度和快乐指数关系到你的“钱景”。
3. 提升问题意识和市场敏感度,向大厂学习,时常审视发展目标,及时坚决作出调整,避免拍大腿式的决策。
4. 此轮冬天带来的是人力成本和资源调配的理性回归。根据Boss直聘数据监测和合作基金投后经理人反馈,创业公司在这场大公司收缩人力,大举并购或合并的潮流中已经占到了便宜。7月到10月,全国创业公司在Boss直聘上发布了超过2.4万个职位,不少创业公司在这几个月内亦收获了百亿美元俱乐部成员的高级人才,而此前部分技术人员薪酬漫天要价的现象也得到了一定好转。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