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首本“三农”互联网金融行业蓝皮书——《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指出,2014年“三农”领域的贷款投入需求约8.45万亿,减去实际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三农”金融的缺口达3.05万亿,“三农”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蓝皮书还指出,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手段,凭借技术优势,可以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普惠金融的最优解决方案。
“中国体量庞大的‘三农’金融非常诱人,却是传统金融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相反地,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经济发展更有优势。”深圳市人大常委经济工委委员、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商会会长、迪蒙网贷系统CEO向隽表示,农村经济产业链条长,业务辐射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是非常值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吸收的优质资产端。最重要的是,随着科技、信息、网络的融入,“三农”经济面临全面升级,这其中蕴含着对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
中国传统金融存在明显的地域歧视,对农村市场基本上是排斥的,长此以往,形成了巨大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口。而互联网金融从落地伊始,就明确普惠金融战略的发展方向,对于地域偏远、人口分散形成的高成本问题,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服务成本;其次,信用资本化、农资证券化、授信范围扩大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推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另外,相对于传统农村金融业务单一,金融创新能满足更多元化的需求。
2015年2月,国务院提出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同年12月,再次提及发展农村普惠金融,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强调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从政府不断释放的政策信号可以看出,国家对发展农村金融的迫切要求,以及对互联网金融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寄予厚望。近两年,除了阿里、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系,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系,是农村金融供给最活跃的力量。
上述蓝皮书显示,2015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20年,总体规模有望达到3200亿元,将成为“三农”金融缺口的有效补充。“在‘三农’金融服务领域,中央多次释放惠农、强农、富农的强烈政策信号,旨在引导新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三农’金融是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重中之重,覆盖传统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互联网金融势在必行。”迪蒙网贷系统CEO向隽说。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