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帮一个做CRM软件的朋友排查问题,他说最近新用户注册量莫名其妙涨了50%,但不知道流量从哪来的。传统渠道数据都很平稳,Google Analytics也没看出端倪。
后来我帮他用GEO监控工具查了下,才发现:豆包和通义千问最近开始频繁推荐他们的产品,尤其在"适合中小企业的CRM"这个场景下,排名直接冲到前三。
这事儿给我最大的感触是:AI推荐已经成了流量来源,但你如果不监控,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要追踪品牌引用?
传统SEO时代,你知道用户搜什么关键词找到你,点击率多少,转化路径清晰。但AI搜索时代不一样了:
用户问AI"推荐个项目管理工具",AI直接给出3-5个品牌名单。你在不在这个名单里?排第几?被推荐时AI怎么描述你?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用户决策,但你完全看不到。
数据显示,87%的人在大额或复杂购买中会用AI辅助决策,LLM每次响应平均只引用2-7个品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引用,等于把流量入口拱手让给竞品。
追踪的三个核心维度
实战下来,我发现GEO品牌监控要关注三个维度:
1. 引用场景:什么问题下被提及
不是所有引用都有价值。你的品牌在"项目管理工具大全"被列举,和在"适合远程团队的项目管理工具"被重点推荐,效果完全不同。
追踪引用场景,能帮你发现哪些细分领域有机会。比如我测试时发现,某品牌在"适合技术团队"这个场景曝光率很高,但在"适合非技术团队"几乎为零。这直接提示他们需要补充相关内容。
2. 引用频次和排名:你排第几
同样被提到,排第一和排第五差别巨大。用户通常只关注AI推荐的前2-3个选项,排名靠后基本等于没被看见。
追踪排名变化,能及时发现竞品动作。比如上周你还排第二,这周突然掉到第五,可能是竞品更新了内容或者拿到了新的权威背书。
3. 竞品对比:谁在抢你的流量
看竞品在哪些问题下表现更好,分析他们被推荐的原因(内容结构、权威性、时效性),然后针对性优化。

国内企业的实战工具选择
国内我一直在用AIBase平台品牌监控服务(https://app.aibase.com/zh/tools/trackers)。它覆盖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元宝、文心一言5个国产AI平台,这正好是中国用户最常用的AI搜索入口。
场景追踪很细致。你提交品牌关键词后,工具会自动跑测试问题,然后告诉你:在"推荐项目管理工具"这个问题下,你在5个平台分别排第几?被提到几次?上下文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测试时发现某品牌在通义千问的"企业级项目管理"场景排第一,但在豆包的"轻量级工具推荐"完全没出现。这说明豆包的用户画像和推荐逻辑不同,需要针对性调整内容策略。
竞品对比数据很直观。可以同时监控自己和2-3个竞品,看他们在哪些问题下表现更好。我测试时发现,竞品A在"适合远程团队"这个场景曝光率是我的3倍,赶紧去看他们的内容,发现人家有专门的远程协作功能介绍和案例,而我的官网压根没提这块。
趋势追踪帮你抓住变化。工具会用趋势图展示品牌曝光率的周度、月度变化。比如你发现某个场景的曝光率连续两周下降,就得马上排查:是AI模型更新了?还是竞品发力了?

实战操作建议
第一步:建立基线数据。第一周挑10-20个核心问题测试,记录初始曝光率和排名。这是你的起点,后续所有优化都以此为基准。
第二步:每周定期检查。盯着核心场景的排名变化,如果发现下滑,立即分析原因并调整内容。
第三步:持续优化内容。根据监控数据,针对性补充内容。比如发现某个细分场景曝光率低,就专门写篇文章或做个案例,提升被AI引用的概率。
第四步:验证效果。优化后再用工具检测,看曝光率和排名有没有提升。形成"监控-优化-验证"的闭环。
最后提醒:GEO监控不是一次性工作。AI模型在迭代,竞品在优化,你的监控也得持续跟进。工具只是帮你"看见"问题,真正的价值在于你能否根据数据快速行动。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