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南京玄武营苑社区的活动广场已悄然忙碌起来。几张简易长桌依次排开,血压仪、血糖检测试纸、泛黄的健康手册被轻轻摆放整齐。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声音很轻,动作却很利落——他们来自南京幸福颐养老年康复医疗中心与红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天,他们要赶在晨练的居民到来前,把这场特殊的“义诊”准备得如同一次老友重逢。
“阿姨,您血压稍微偏高,最近睡得还好吗?”
“爷爷,您腿脚不便,可以试试每天扶墙抬抬腿……”
没有诊室的隔阂,没有匆忙的叫号,一字一句的叮嘱落在晨光里,像极了晚辈与长辈之间拉家常。人群中,刚测完血糖的李奶奶攥着病历本感慨:“这样的义诊,对我们老人家不只是方便,更是心安。”
这场看似寻常的社区义诊,背后是幸福颐养在全国推进的“医养结合进社区”项目的缩影。在营苑社区,除了定期义诊,幸福颐养还试点推出了“社区健康档案”系统,为每位参与义诊的老人建立动态健康记录,实现从“单次问诊”到“长期跟踪”的转变。
这看似寻常的一幕,背后是一场跨越十年的坚持。作为幸福颐养集团“十周年·全国公益义诊”中的一站,南京这场活动并非孤例。从北京到南京,从鼓楼随园院区到玄武红山院区,再到如今即将开业的鼓楼安怀院区。十年来,这家以“医养结合”为核心理念的机构,逐步将专业医疗服务送进了千百个社区。没有锣鼓喧天的庆典,没有宏大叙事的口号,他们选择用这样一种沉默而踏实的方式,重新定义“十年”的意义——不是回顾成就,而是再次出发。
“医疗不应只是仪器上的数字,更应是可感可触的温度。”一位在现场忙碌多年的护士这样说。在她的记忆中,许多老人第一次来义诊时带着一叠病历、一堆疑问,甚至几分忐忑;而如今,他们会提前准备好问题,会笑着打招呼,会把医生的话认真记在小本上。这种变化,或许正是“医养结合”最生动的注脚:从治病到守护,从陌生到信任。
截至目前,幸福颐养旗下机构已在全国多地开展此类公益义诊。在南京,玄武红山院区的康复花园、鼓楼随园的记忆照护专区等特色空间,正逐步向社区长者开放体验,尝试打破机构与社区的物理边界。未来,南京幸福颐养康复医疗中心计划将服务延伸至更多老旧社区,尤其聚焦失能、术后康复长者的实际需求,尝试与各地医疗单位、社区携手,编织一张更密实、更具韧性的健康守护网。
这条路并不轻松。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社区到一片城市,十年或许只是开始。但每当晨光再次洒落在义诊桌前,当老人握着医生的手连声道谢时,那一刻的温暖,已悄然超越时间的刻度。
十年再出发,步履未停
而守望,始终如初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