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征信记录有逾期,需立即转账到‘安全账户’验证,否则将被拉黑!"近期,此类冒充金融监管部门的骗局话术频现,不少消费者因恐慌落入圈套。国家相关机构也多次声明,“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说法,任何收费删记录的行为均是骗局。从伪造投诉材料到盗用个人信息,甚至发展下线敛财,最终目标只有一个:掏空受害者的钱包。征信真能"修复"吗?如何识破这些精心设计的陷阱?在此,维信金科豆豆钱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此类问题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冒充官方,先骗信任后骗钱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所发布的提示,不法分子会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借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
同时,其会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借款等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监管总局表示,此类骗局的核心在于,非法冒用监管部门名义,利用部分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自证清白等心理特点进行诈 骗。
实际上,征信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解释,征信报告是客观、如实反映个人或企业履行信贷合同的相关情况,征信不良信息是对其违约行为的记载,不反映恶意或非恶意的主观色彩。“信用信息修复”不适用征信报告,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
三大套路,榨干钱包是目的
套路1:骗取高额代理费后跑路
不法分子会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代理、咨询”等名义发布广告、办理业务,教唆信息主体用“非恶意逾期”、“不可抗力”等理由或伪造证据材料进行投诉,借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通常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不予退款或直接失联。
套路2:以征信培训为由骗取加盟费
骗子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开办培训班,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广泛发展下线,实则为骗取加盟代理费。所谓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人通过伪造证据欺骗机构,试图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的目的。
套路3:盗用信息冒名借款
不法分子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借款,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厘清认知,良好征信靠自己
面对如此花样百出的“征信修复”骗局,消费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防止被骗。
首先,要按时足额还款,维护好自身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正确评估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量入为出,理性借款、切勿过度依赖借款消费。
其次,如果不小心错过了还款期,逾期还款的事实已被录入了信用报告,应及时还清逾期欠款,重新积累信用记录。若切实对自身征信有异议,也勿将希望寄托于第三方“征信修复”。
维信金科温馨提示,根据相关规定,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每年免费查询两次个人信用报告,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线下服务网点、自助设备或银行线上渠道等多种方式便捷获取信用报告。建议广大消费者充分利用这一权益,定期查看报告内容,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身份盗用、异常信贷记录或信息错误等问题,切实维护自身信用权益。
2024年以来,维信金科坚持用科技硬实力捍卫消费者权益,以服务软实力传递温度。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精准识别-联合打击"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对各类黑灰产活动的监测、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作与警企联动,包括加入行业联盟AIF(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共同应对黑产侵扰,尤其是对涉嫌侵害用户的黑产线索,及时报告属地公安机关进行重点打击。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打击黑灰产网站(含仿冒App/网站)超1100例,黑灰产内容(含视频,问答,文章,笔记等)超4000篇次,黑灰产账号近1300个,虚假客服323起。
维护征信没有捷径,唯有守好"钱袋子"、筑牢防范意识才是正解。维信金科倡导广大消费者,定期查询信用报告、及时核实异常记录,比盲目寻求"修复"更可靠。切记:任何以"内部渠道""洗白征信"为名的转账要求,都是诈 骗!你的信用价值,绝不该成为骗子的"提款机"。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