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中国智造最新资讯  > 正文

2025品牌出海必修课|AI/SaaS出海增长的关键点在哪里?(下)

2025-04-30 09:18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中国正在以日益强大的软实力参与全球化竞争。尤其在软件领域,AI/SaaS产品正在成为出海新势力。在这一过程中,SaaS与AI产品该如何迈向全球市场?除了传统的广告、SEO之外,为什么说合作伙伴营销正逐步成为推动SaaS与AI企业迈向全球市场的破局之道?

在本次直播分享中,我们邀请到了Linkloud联合创始人觐开,一起围绕AI/SaaS企业如何抓住出海增长红利的话题进行深度对话。

由于篇幅限制,本期直播回顾将分为上下两部分推送。第 一部分主要围绕AI/SaaS全球各大市场的特点以及市场策略,第二部分聚焦合作伙伴营销在AI/SaaS的应用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于Linkloud

Linkloud是一个专注于软件出海的中文社区,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从业者。正如觐开所说:“过去我们讲‘出海’,但现在其实是‘全球化’——越来越多华人团队在全球寻找机会,美国的团队希望在中国建团队,日本的团队也想进美国。Linkloud想做的是一个帮大家解决信息差与资源差的软件全球化社区。”

主持人:

John Huang impact.com大中华区高 级市场总监   

分享嘉宾:

觐开 Linkloud联合创始人

了解impact,成为impact

觐开:impact.com本质上也是SaaS出海,你们是如何推进全球化的?

John:我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美国人来中国旅游看的不是大熊猫,就是长城。但是如果你问我在中国最值得体验的事情是什么?我觉得是吃乐山的钵钵鸡和甜皮鸭。

这可能是我对合作伙伴营销出海比较恰当的描述:它来源于本地,只有真正做过本地市场的人才知道的“隐藏菜单”。

所以回到你刚提到的“如何全球化”的问题,我觉得第 一步其实就是“本地化”。我们在全球最多的时候有 20 多个办公室,它承载了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supply side,他们负责招募本地的publisher;另一个是demand side,负责拓展本地品牌客户。

第二件事是,“本地化”应该怎么做,总结起来就是:本地化(软着陆)、做教育、做运动。

我们的目标客群基本上是enterprise或者是SMB,所以我们第 一个难题就是:别人不知道我们是谁。在教育市场前,我会先研究美国这个成熟的市场,把他们作为镜子来看中国怎么做。比如美国用的是LinkedIn、Facebook,国内用微信。我们要找到这种“本地映射关系”,让全球的战略可以在本地落地,因为全球策略不会因为你是哪个市场而发生变化。

找到“本地映射关系”后就是“做教育”阶段。教育首先需要自发声,先告诉别人“我是谁”。当增长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就用了合作伙伴营销的一个品类叫content commerce,国外叫publisher,为品牌写内容的。当时我们在国内找了垂类的公司,比如品牌星球、Morketing、亿邦动力、霞光社等等,他们拥有了所有我想触达的品牌人群。

那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被大量媒体报道,带来一波增长。但后来增长放缓,因为头部客户基本都在这儿了。怎么触达中腰部市场?

第三件事,我们的策略是:KOL与KOC营销。关键是找到在市场中引领议题的人,与他们共创内容。尤其是 SaaS 公司,要通过客户的测试、案例等,做真实反馈。比如让客户评价服务体验,或针对产品某个功能发表看法,这非常重要。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他们发挥的作用:

•74%的消费者因为KOL推荐购买产品;

•89%的全球消费者在购买前会主动搜索评价;

•如果因为朋友推荐而下单,客单价通常会高出 50%。

合作伙伴营销是在每一个用户旅程的touch point帮助品牌埋好点,能够让消费者自然而然下单的一个过程。不管是我们公司还是全球的趋势,都验证了一个方向:内容制造、用户共创、品牌建设和品牌议题设置的能力,决定了品牌可以走多远。

觐开: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是洞见是可以分享给AIGC和SaaS的出海用户的?

John:对于AIGC和SaaS的出海用户,我有三个点分享:

1.美国市场非常重视品牌。在欧洲用折扣或许可以打通,但在美国,如果你的品牌没打响,他们不会认你。

2.美国市场很流行类似“ 5 个你必须了解的工具”这类内容。这种内容必须是第三方媒体来写,品牌自己发是没有用的,这就有点“SEO”。比如说扫地机器人出海时,它的必争之地就是垂类媒体。像“Vacuum Wars”这种频道,会发布月度排名,编辑还会解释为什么谁排首先。

这样有了媒体背书,用户相信你了;品牌的SEO也上去了,因为这些publisher原本就有SEO权重。我们也因此拿下不少头部客户,他们是被这些内容吸引来的。

3.中国很多出海SaaS和AI公司忽略了一个关键角色——Program Manager。这个人负责设定议题、拆解内容、支撑品牌建设。美国SaaS基本都有这个岗位,但国内很多时候这部分工作被PR做了,而PR的表达是第三方视角,不是品牌自身发声。

我们也在中国市场推动了这个角色的出现,帮助品牌讲清楚:你是谁?你能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比如用户每天的Jobs-to-be-Done是什么?你怎么帮他更有效地达成目标、让他能交出一份好报告?

这些内容要串成故事线。我们中间尝试了很多,其中 2021 年“关店潮”是个契机,“品牌”成了关键词。我们围绕品牌全球化、如何通过合作伙伴营销实现出海,切了不少议题。

觐开:我觉得特别好,很多SaaS公司做到后面本质上是一个“企业级消费品”。

John:是的,我更关注的是用户每天的Jobs-to-be-Done——如果我们产品不能帮他过得更轻松,那“有效”又有什么意义?

回到本地化这件事,其实我发现,无论全球化推进到哪一步,核心都是一样的。我们和global市场保持一致战略——三个关键词:议题、赛道、品类。我们要在确定的赛道里,创建不同的议题,完成品类确定与境迁,这就是我们要完成的使命。

觐开:在活动前我也征集了很多朋友的问题,最多人关心的是:对于我们社区里的AI/SaaS公司来说,合作伙伴营销的“冷启动”when and how?同时又该如何找到第 一批Affiliates?

John:这确实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我觉得除了“when”和“how”,还得加一个“what”——很多人其实还不太了解合作伙伴营销到底是什么。

业内最熟悉的合作伙伴营销形式是CPS(Cost Per Sale)——以销售结果为导向。比如你通过我的链接引流,如果用户没下单或退货了,我是拿不到任何佣金的。它的逻辑是“结果反推行为”,非常适合早期资源有限、转化不确定的公司。

在传统电商领域,联盟渠道能做到比较不错的ROI,性价比非常高。很多人觉得它“好得不真实”,但其实核心在于:

合作伙伴营销不仅帮助品牌传递信息,也参与销售转化。用一个更好理解的方式来说:所有“非程序化买量”的方式都可以归类为合作伙伴营销。这里面有四大媒介:

•联盟营销:大家最熟悉的CPS模式。

•KOL营销:通过意见领 袖建立信任和转化。

•内容营销:包括垂直类媒体、内容电商等。

•B2B合作:品牌之间的联合推广和资源互换。

关于“when”,冷启动有几个关键的判断点:

第 一,产品是否具备MVP(最小可行产品)

如果已经有清晰的产品形态,就可以测试是否有合作方愿意接入,比如有没有联盟愿意推广你、有没有编辑愿意主动写你。

第二,产品力与品牌力是否足够

我们做过一个webinar,Skimlinks的Merchant团队分享说,有些编辑会主动写产品推荐——只要你产品够好、话题有热度,他们写完后再联系品牌主寻求合作。换句话说,有没有媒体愿意主动写你本身就是个信号。

第三,流量门槛建议

我们目前参考的基准是:官网月访问量(PV)在20k左右,大概是个合理的起点,证明你有基本的曝光度和市场验证。

所以总结下来,合作伙伴营销其实随时都能做,但达到了这几个基本门槛会更容易推进。

最后关于“how”,我有几个思路可以分享:

•从内容编辑开始:我们看到有些品牌上线前,就请编辑写评测、上榜单。比如先在垂类媒体做内容曝光,帮助用户建立认知。

•KOL口碑搭建:找垂类influencer真实试用并产出内容。尤其AIGC产品,influencer比电商还更愿意接触——因为他们也想在这个赛道“抢占专家地位”,好内容能建立他们的影响力。

•KOC和用户推荐:我们看到很多后期增长都来自KOC。例如客户之间的推荐,用户愿意把产品推荐给朋友。这种转介绍带来的转化更高、客单价更大。

觐开:联盟营销历史比较久,所以在归因和追踪方面也比较成熟。但现在很多新渠道,比如 KOL、内容渠道,并不是单纯的带货逻辑,那这种类型的归因该怎么做?

John:impact.com的明星产品performance里有个「归因功能」。比如有个订单,用户先后经过了十个媒体,最后是A媒体完成了“last click”,平台结算确实会给A。但之前九个媒体其实也参与了引导。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完整地还原这个路径:谁是最早的点击?中间是否有人再搜索你?谁引导用户加购?这些都能看得很清楚。

归因功能可以帮助品牌识别每个“做工者”,比如谁是introducer(内容/种草)、谁完成了“促活”。即便最后的转化被抢走,也能回头与做前置工作的伙伴建立不同的合作模式。

觐开:刚才我们讲的主要是交易、转化,但合作伙伴营销其实对品牌曝光、内容建设也有帮助。尤其SaaS出海公司,在品牌层面的基础比较弱的情况下,这块该怎么做?

John:AIGC是以用户为导向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向去尝试:

•垂类内容投放:找你的核心用户群体常去的垂类媒体,做内容种草。我们平台支持用 专属链接追踪这些内容能带来多少注册或新用户。

•头部PR合作:比如获得NYT这些头部媒体的背书,他们有天然声望。

•尝试Reddit:Reddit在国外效果不错,也可以在里面挂tracking链接追踪效果。

最后我还是推荐KOC,如果你能让你的用户推荐你好用,这事本身就挺牛。

是AI加SaaS,还是SaaS加AI

John:您对于SaaS这个行业出海有什么看法?您觉得趋势还好吗?

觐开:我觉得确实很好,其实这个跟AI的话题是离不开的。

首先,SaaS跟AI它们的底层商业模式都是订阅或者user-based的,本质上是一回事,它的界限很模糊。

第二,SaaS公司现在都在上AI,但怎么上是每个人要思考的事情。我研究了三个产品,一个是Gamma,代表ppt;一个是Notion,类似代表word;一个是ClickUp,代表的是类似excel做团队管理的,office三件套都有新形态的SaaS产品,而且他们现在都在加AI,且都增长不错。

同样是office三件套里面长出来的三个新的SaaS,它们的AI应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讲SaaS怎么拥抱AI,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

这三家公司它分别连接AI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Gamma用生成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onboarding问题,就是让用户快速地知道我这个产品是干嘛的,帮TA冷启动。

Notion的AI乍一看也是帮用户rewrite,或者generate content等等。但我们跟Notion的AI团队沟通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Notion带来最 大意义的是帮它解决搜索问题。

因为Notion是一个database,是一个笔记,各种文档的集合,但它原本的能力去做一个好用的搜索其实是挑战很大的,因为搜索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导致Notion内部的搜索体验一直做的不好,尤其是跨语言的搜索。但后面它就把搜索变成生成问题,一下就把搜索的体验大幅优化了。把各种外部的数据,比如说google drive, google doc等等一系列的东西也可以link到Notion里面,作为你搜索一个大入口,一个大的数据中心,一个节点。

ClickUp,它是一个协作软件,就是项目管理、CRM这些,像Asana这种。它的产品里面也融合了一些AI的能力,但它自己真正大幅受益于AI的地方在于自己内部的管理。

它是SLG跟PLG都用,就它里面有PLG的产业,是用户过来自己自助下单的,那它也希望从这些self serve的用户里面筛选出来一些企业的leads,然后销售去打,那怎么筛是个大问题。传统做法是雇一个data team去筛,因为每一次销售的出击都有成本,线索筛的越准确,销售的成功率越高。


ClickUp怎么做?它倒过来,它说,我有没有可能降低销售出击的成本,而不是去降低线索质量,我只要让这个线索满足一定基础条件:活跃度或者邮箱等等,就姑且它算一个潜在的leads,那第 一波就用AI来触达。

用AI来给TA发邮件或打电话:我们有个企业版,你感不感兴趣?不感兴趣没关系,就消耗一些token。但销售就从outbound变成inbound的,坐那等系统给分配,AI触达过之后,相当于SDR。对方对企业级解决方案感兴趣,销售再去接单就好了,这一下就把链路磨的很顺。

John:现在很多SaaS软件上都出现了AI功能,比如add on的一些插件功能,给客户提供一些增值的AI服务,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而不是被这个时代淘汰。

觐开:我最近在研究的一个案例是Gamma,最近涨到 4000 万用户的一个SaaS,它是一个很像Notion的做在线演示文档的工具。

它有一个竞品叫做Tome,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当年刚起步的时候,融资额是Tome的十分之一,用户量是Tome的十分之一,同时Tome当时霸榜了所有AI生成PPT的榜单。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后Gamma赢了,Tome完全转型。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Tome是一个非常AI Native的产品,端到端帮你去生成PPT,但 22 年、 23 年开始做的时候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其实生成出来的东西是非常不能看的,比如说图片非常的诡异,格式非常的单一,因为AI的能力就在那。

但Gamma的逻辑是什么?首先它是一个很完备的编辑器,本身具备powerpoint的能力。它用AI做用户的onboarding。

通常当新用户上来做PPT的时候不会从空白页开始,都是去找一个模板,或者在之前内容基础上去做。在Gamma早期的时候,因为它没有这样的模范生态,所以用户留存跟转化非常差。

但是有了AI以后他就如鱼得水,新用户进来以后,先跟用户对话,了解用户要做什么东西后给TA一个样板,这个样板一定是在其编辑器能力之上做的一个非常规整、非常好看的东西,图片也不是纯生成的,是去图库里帮用户找,所以它不那么AI Native。

但是用户其实不看你是不是AI Native,用户在意你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同时它也告诉用户可以在草稿上面二次改进,用户可以在你的基础上去做二次加工,把它做成我想要的东西。所以用户就理解了,原来Gamma是这么好用的一个编辑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所以很多时候是AI加SaaS还是SaaS加AI,你是AI的套壳还是AI套你的壳,这是我觉得大家要去琢磨的。

John:现在出海的AIGC和SaaS,它的landscape大概长什么样子?有哪几个品类是已经跑出来了,哪些还有机会点?

觐开:我觉得其实细分赛道有太多空白的地方要做,因为SaaS是一个很细分的事情。

同样是打一个“文生图”,面向企业、个人、娱乐、广告等不同群体,都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我们其实没有看到哪个市场已经完全dominating,go-to-market是一个很综合性的话题。

比如说像“文生图”,22、 23 年Midjourney出来的时候很火,但难道这个市场就没有新机会了吗?并不是。我们后续在这个赛道看到很多不同的公司做的都很好,早期Midjourney也好,这些都是社区流量,是个新鲜事物。

所以有一批很hardcore的玩家会在社区里很活跃,会把一些内容分享到社媒,然后慢慢的出圈,这是一个教育市场的过程。早期是吃这波红利的,他们go-to-market的技能点全部在运营这件事情上。

后来“文生图”这个赛道在这些早期产品的教育下慢慢被大家所熟知,就开始诞生出很多搜索的需求,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谷歌上搜“文生图”的工具,就出来一批做SEO很强的人。

所以,找到差异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比如说Midjourney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但我总能做出一些垂直的。因为搜索背后都是意图,只要能探知到用户的意图跟我的产品是匹配的,这个事就值得去做。

再往后去延伸,你会发现多语言也是能做的,大家在美国市场卷的很厉害,英语SEO卷的很厉害,很可能你去看一下日语的类似的搜索,发现它的KD(关键词难度)可能只有个位数。所以go-to-market这个事情随着流量、随着行业变化是一直有新机会能够去做的。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HDC 2025耀星·领航出海高峰论坛:以全域生态协同重构出海增长曲线

    6月21日,HDC2025耀星·领航出海高峰论坛在东莞举办,聚焦2025年全球重点区域行业生态趋势。论坛通过分析欧洲、亚太、中东等差异化市场案例,为开发者提供从获客到变现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华为终端云全球生态通过系统级流量入口和精准分发助力应用突破增长瓶颈,在东南亚市场实现下载量增长167%。同时,华为构建本地化能力基座,帮助开发者应对文化差异与合规挑战,在中东地区建立完整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在欧洲市场,华为连续两年获评"欧洲最佳第三方应用市场",助力多个品牌实现商业突破。拉美市场通过虚拟预装等创新方案实现高效获客。华为依托30年全球化经验,为开发者提供全链路支持,助力企业在全球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 618拉新必修课,品牌在“小样”里撬动大生意

    当618拼起了质价比,小样经济展现出独有魔力。 许多不会错过每次大促的消费者,对今年各大平台纷纷取消“凑满减”等复杂的优惠规则赞不绝口,“终于可以安心一键下单了!”大促简化,正在成为电商行业的新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平台与平台、商家与商家之间的竞争会弱上几分。 用户们感受到的简单,其实是建立在平台和商家的不简单之上。这本质上是供给侧竞争的自然

  • 2025过半,“爱优腾”没有赢家?

    2025年过半,上半年,“爱优腾”三家在有效播剧上各有千秋,都有不同出圈程度的爆款剧集,《无忧渡》《折腰》《藏海传》先后成为流量收割机。更早之前,还有《宴回时》《难哄》《漂白》等剧集刷屏。 不过,如果从数据维度进行排名的话,还是能分出伯仲。从播放量、市占率、集均播放等关键指标来看,上半年剧王应该毫无争议当属优酷的男频权谋剧《藏海传》。市�

  • “奔驰”上榜2025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奔驰(Gresland-Benc)荣登202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位列第476位,品牌价值达104.52亿元。该品牌隶属于欧洲格雷斯兰(GRESLAND)家族集团,拥有近200年历史。此次获奖彰显了奔驰电器在中国市场的卓越影响力、持续创新力及消费者对其高品质的认可。品牌亚太区联络官表示,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奔驰电器"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评选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BL)权威发布,已成为衡量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 一心同德·华夏共辉 | 精英AI 2025深圳峰会圆满收官

    2025年5月20日,"一心同德·华夏共辉"精英AI深圳峰会在鹏城盛大召开。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展示了精英AI商业服务集团在技术创新、生态布局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核心成果。创始人黄智中重申集团"引领、创造、同生、共荣"的价值观,强调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峰会发布未来三年战略规划,明确以AI工具开发、产业孵化为重点,加速推进开放平台战略。CTO许维城发布精英AI+Plus2.0工具,展现算法突破与商业赋能能力。峰会期间,精英AI与全国百家电视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启动"全域传播生态计划",构建智能传播体系。多位高管围绕市场拓展、客户服务及生态合作展开深度分享,为行业发展锚定方向。

  • 携手共筑 AI 增长新生态,伊顿 2025 智算数据中心大客户峰会大湾区站圆满举行

    5月28日,伊顿关键电源在深圳成功举办"2025年大湾区智算数据中心大客户峰会"。活动以"共筑增长,携手共赢"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头部互联网企业、设计院、总包单位及咨询机构等近百位行业代表参与。会议聚焦数据中心五大趋势:预制化模块化加速项目交付、绿色技术深度渗透、AI智能运维普及、高密算力需求激增及行业生态协作。伊顿展示了9395XR兆瓦级UPS、93PR紧耦合单柜版UPS、Power Cube电力模块系统等创新产品组合,并分享了"One Eaton"一体化解决方案。亚太区供应链总监Cindy Wang出席活动,强调伊顿全球布局与本地制造的协同优势。会后嘉宾实地参观了伊顿深圳BA1工厂,深入了解其从设计到服务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 2025国内五大AI测试供应商(含产品)深度盘点

    本文介绍了2025年国内AI测试领域的五大领先供应商及其创新实践。Testin云测作为行业开创者,其AI测试平台XAgent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测试用例采纳率达60%;腾讯优测依托大厂生态,推出新一代AI测试引擎,融合大模型技术重构质量体系;霍格沃兹测试开发学社通过培训赋能行业,其爱测平台支持跨终端测试;携宁科技专注金融领域,SiniCube平台降低测试门槛;同盾科技以决策智能技术延伸测试边界,Data4Test平台解决复杂测试痛点。这些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径,勾勒出国内AI测试多元生态:从全栈智能化、大模型重构到垂直场景方案。未来随着多模态交互等技术融合,AI测试将向"全生命周期自动化"方向演进,推动行业质量体系智能化升级。企业可借鉴这些实践,加速测试效能提升,构建数字化转型核心竞争力。

  • MWC上海2025 | 智能IP广域网(AI WAN)产业论坛举行

    2025年6月18日,中国信通院在MWC上海2025期间举办"智能IP广域网(AI+WAN)产业论坛"。论坛聚焦AI与网络融合,吸引了200多位行业专家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AI不仅是网络使用者,更是重构者,将带来网络新架构和新技术。论坛发布了《智能IP广域网研究报告》,提出AI+WAN架构和关键技术,并展示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及华为的创新成果,包括云网融合、算力网络等实践案例。与会专家认为,AI+WAN将重塑网络体验和安全韧性,成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 让创新发声,ISC.AI 2025创新独角兽沙盒大赛开启招募

    近日,ISC.AI2025 创新独角兽沙盒大赛以“让创新发声”为主题,坚持以创新为唯一评判标尺,面向全球创新力量开启数字安全创新、AI应用创新、高校创新新星三大赛道的招募……

  • 快手2025商业私信大会:金帆计划20亿流量赋能商家增长

    快手在广州举办"Hello!新私信"2025商业私信大会,宣布推出"金帆计划",投入20亿流量扶持商家私信经营。数据显示,快手商业私信日消耗峰值突破1600万,成为本地生活、汽车、教育等行业商家的首选获客工具。通过AI赋能,快手打造智能私信产品矩阵,实现74%的留资率提升和21%的转化成本降低。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快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如数字员工π实现千人千面对话,帮助商家精准触达用户。未来快手将持续升级私信产品,助力商家实现高效获客和长效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