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1型糖尿病最新资讯  > 正文

1型糖尿病逆转取得重大临床突破,再迎deepseek后中国高光时刻

2025-02-14 08:55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记者李文发自深圳) 1 型糖尿病作为人类医学禁区,患者发病早、需要终生外源性胰岛素维系生命,青少年、儿童期面临寿命短、低生活质量、多并发症的疾病预后困境。

近日,记者从深圳了解到,由复星健康旗下深圳恒生医院糖尿病自然疗法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安赤颖团队,在新发 1 型糖尿病逆转领域取得全球重大临床突破, 1 型糖尿病患者不使用胰岛素,实现血糖正常调节。

(来自浙江的儿童)

安赤颖主任介绍,从 2024 年 6 月 16 日首先位患者入院治疗,到 2025 年 1 月 11 日共干预 9 名患者,目前,已经有四位患者完全停用胰岛素,实现血糖正常调节,胰岛素抗体转阴,胰岛功能恢复正常,停胰岛素最长达 8 个月,空腹血糖长期稳定在5mmol/L,餐后血糖在6mmol/L,血糖调节恢复到正常人水平。其中一位 16 岁的男性青少年,干预前每天注射胰岛素 44 个单位,在强化干预三天中完全停用胰岛素,空腹C肽达到正常人水平。仍在接受治疗的其他五位儿童,来自河北唐山的小朋友从胰岛素 60 个单位减量到 8 个单位,来自内蒙古族四年糖龄的小朋友从 60 个单位胰岛素减到 26 个单位。

(来自广东的青少年)

“这九名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年龄跨度在8- 16 岁,病程短的 2 个月,长的 4 年, 6 位注射胰岛素, 3 位未使用胰岛素,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理想临床观察和对照。”安赤颖表示,正是 9 位患者不同情况全方位对照,干预前与干预后胰岛功能恢复评估后与 1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后短暂蜜月期进行了边界清楚的甄别。

安赤颖博士介绍, 1 型糖尿病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对清楚,肠道菌群、渗漏的肠道黏膜屏障、改变的肠道黏膜与免疫攻击,而肠漏的生物标志物血清解连蛋白在 2000 年由马里兰大学法萨诺教授发现,90%的 1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功能医学质谱平台检测均显示解连蛋白阳性,通过整合医学系统化的干预技术,能够实现血清解连蛋白转阴,从而阻断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反应,后期让被攻击的贝塔细胞得到保护。因此对于早期诊断的患者,空腹C肽在0.5ng/ml,逆转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 1 型糖尿病临床治疗都是胰岛素对症治疗,预后结局不尽如人意。安赤颖博士也表示,整合医学对于首先时间早期诊断的 1 型糖尿病患者效果理想。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比较大的痛苦在于终身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带给患者的痛苦为整个家庭都蒙上厚厚的一层阴影。干预几个后,小朋友再次回到深圳恒生医院糖尿病自然疗法中心见诊专家,亲切地称呼安赤颖主任为,安糖妈妈!

(来自内蒙的青少年)

“ 2025 年,我们后纳入更多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入组管理,用这项技术帮到更多处于被病痛折磨的青少年以及处于水深火热的家庭。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撰写病例报告,争取早日在国外期刊公布,后续会有系列的科研论文在国际上发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 1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全新的希望!”安赤颖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相关链接:

1、 2024 年 9 月 25 日,天津市首先中心医院与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保障期刊《细胞》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全球初次利用干细胞再生疗法功能性治愈 1 型糖尿病,这一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传遍全世界。

天津市首先中心医院王树森主任医师表示,人胰腺供体极为稀缺,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需要积累更多病例以及更深入的临床试验,预计未来3— 5 年才能够真正推向大众。

2、 2023 年,比较新发表在《自然》杂志针对 529 名糖尿病样本研究,重新定义了 1 型糖尿病的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概念,缓解的定位为Hb1c<7%,且胰岛素每日剂量为<0.5IU/kg,完全缓解为0IU/kg。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第一批奶皮子糖葫芦受害者现身 糖分摄入超标引健康担忧

    ​近日,一种将内蒙古传统奶皮子与传统糖葫芦结合制成的网红甜品——奶皮子糖葫芦引发了公众对高糖高脂食品健康风险的关注。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最近迷上了奶皮子糖葫芦,每天下班都会买几串解馋,然而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脸色越来越差,去医院检查后得知,原来是糖分摄入超标引发了皮肤糖化反应,成了“第一批奶皮子糖葫芦受害者”。 据了解,

  • 买到的奶皮子糖葫芦是仙贝假扮的:都呈金黄色

    近日,奶皮子糖葫芦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这种将奶皮子与水果巧妙搭配的新式糖葫芦,以其独特的甘甜口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不少小吃摊也纷纷跟风,推出自制奶皮子糖葫芦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随着这股热潮的兴起,一些不法商家也开始动起了歪脑筋,用各种食物来假冒奶皮子糖葫芦,让不少消费者“踩雷”。 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在小摊上花费25元购买了一串晴�

  • 奶皮子糖葫芦成今冬顶流:新奇搭配令人回味无穷

    ​今冬,一种别具一格的糖葫芦在街头巷尾悄然走红,它就是奶皮子糖葫芦。与传统的山楂、水果糖葫芦不同,奶皮子糖葫芦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新颖的搭配,迅速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心,成为今冬的“顶流”美食。 据了解,奶皮子糖葫芦将香浓的奶皮子与糖葫芦巧妙结合,外层是晶莹剔透的糖壳,内里则是柔软细腻的奶皮子,咬上一口,既有糖的甜蜜,又有奶的醇香,让人回

  • 奶皮子糖葫芦火完固体杨枝甘露火 被众多网友种草

    ​近期,美食圈内掀起了一股“爆款接力”的热潮,奶皮子糖葫芦与固体杨枝甘露两款创新美食接连走红,成为消费者热议的焦点。这两款美食不仅在口感上实现了突破,更在传播与场景应用上展现了新的可能。 奶皮子糖葫芦作为初冬的爆款,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内蒙古非遗奶皮子与高阶水果巧妙结合。奶皮子,这一由8斤鲜奶熬制出的1斤乳脂层,包裹着晴王葡萄、草莓等水果�

  • 126斤小学生尿酸飙到440 医生提醒:减少高糖高嘌呤食物摄入

    近年来,儿童高尿酸血症病例呈现出显著增多的态势,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一则四年级男生尿酸值严重超标的典型案例,更是为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 这名男生就读于小学四年级,约10岁,身高1.48米,体重却达到了126斤,经计算BMI约为28.7,远超同龄标准。在医院检查时,其尿酸值高达440μmol/L,而正常值应≤357μmol/L。幸运的是,该男生被确诊为高尿酸

  • 第一批奶皮子糖葫芦受害者现身 皮肤状态大不如前

    近日,奶皮子糖葫芦在社交平台走红,但部分消费者因过量食用出现皮肤问题。专家指出,过多糖分摄入会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导致皮肤老化、暗沉。营养专家建议减少高糖食物摄入,选择全谷物、粗粮等主食替代精制谷物,以稳定血糖、保护皮肤健康。

  • 君乐宝奶粉解码母源营养 产学研专家联合见证人乳低聚糖科学白皮书发布

    11月7日,君乐宝乳业集团举办营养专家研讨会暨《人乳低聚糖功能与应用白皮书》发布仪式。会议聚焦人乳低聚糖(HMOs)等前沿技术,探讨其在婴幼儿营养中的应用。白皮书作为国内首个HMOs权威指南,系统梳理了HMOs功能,为优化婴幼儿营养策略提供科学参考。君乐宝以“脑体双优”科研模型为核心,推出优萃宝贝奶粉,通过添加活性免疫球蛋白、新一代DHA等成分,支持婴幼儿认知力、自护力等“五力”全面发展。会议汇聚行业专家,强调HMOs研究对产业转型的重要性,推动婴幼儿营养从成分叠加转向功能机制创新。

  • 糖炒栗子加糖真不是为了甜:能使其表面更加干净

    ​近日,关于糖炒栗子加糖的真正目的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消费者原本以为,炒栗子时加糖是为了让栗子更加香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炒制过程中,糖被加入并非为了让糖分渗透进栗子内部,因为栗子的外壳难以让糖分渗入,其本身的甜度已经足够。实际上,糖在这里扮演了清洁工和美容师的角色。糖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性,当它被放入锅中与炒砂和栗子一同翻炒时,

  • 一串40元 奶皮子糖葫芦成“爱马仕”:口感体验前所未有

    ​近日,一款名为奶皮子糖葫芦的甜品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走红,其高昂的价格和独特的口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款在传统糖葫芦基础上创新而来的甜品,因叠加了一层或两层奶皮子,被网友戏称为“糖葫芦界的爱马仕”,售价高达40至60元一串。 据了解,奶皮子糖葫芦的火爆不仅让消费者排起了长队购买,还带动了重要原料奶皮子的价格上涨。近一周内,多家奶皮子源头供�

  • 男子喉咙痛吃抗生素致真菌感染 医生:抗生素不是万能药

    近期气温波动频繁,因着凉引发流涕、咽痛等症状时,许多人习惯性服用消炎药”缓解不适。 浙江湖州一名男子因咽喉持续疼痛月余,自行服用抗生素未见好转,就医后发现其咽后壁覆盖了雪花状白色物质,最终确诊为真菌性咽喉炎。 经检查发现,其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衡,是真菌感染的核心诱因。 医疗数据显示,门诊中近八成真菌性咽喉炎患者存在自行服用抗生�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