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5 日,《财富》发布了比较新一期的世界 500 强榜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共有 133 家公司(含台湾地区)上榜。和往年相比榜单发生了诸多变化,除去 5 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企业,以及 6 家位次不变的公司,有 47 家企业位次上升,但是 75 家位次下降,其中保险业的变化比较大。
通过对比发现, 2023 年一共有 7 家中国保险公司上榜, 2024 年变为 6 家。尽管 2023 财年,我国保险业仍保持了9.13%的增速,行业头部险企更是各创新高,但是几家上榜企业名次却出现大幅下降,体量规模稍小的其他保险公司甚至直接被挤出榜单。
新会计准则实施导致营业收入大幅缩水
带着疑问,笔者与多家保险公司进行了沟通,也与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大家普遍反映,造成如此剧变的主要因素是我国保险业上市公司和欧洲、亚洲主要国家或地区一样实施了新会计准则,造成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而美国等国家尚未确定采纳实施新会计准则。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IFRS17——保险合同》,上市险企需于 2023 财年全面切换至新准则,非上市险企则可于 2026 年再行切换。关于新准则对保险业的影响,行业之前已多有讨论,简而言之,其核心影响有三点:
一是调整保费计入营业收入的规则,非保障保费不再计入营业收入,计入营业收入的部分称为“保险服务收入”,力促保险回归保障;二是保费确认从缴费期拉长至保单的全生命周期,确认规则由“收付实现制”切换至“权责发生制”,以推动长期主义价值落地;三是寿险公司因保费中的投资成分高,所受影响远大于财险公司。 2018 年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的测试结果显示,新准则下寿险公司可计入营业收入的保费收入预计下降60-70%,而财险公司可计入营业收入的保费仅有微小波动。我国保险业上市公司受此影响,营业收入均出现大幅缩水,而世界 500 强评选主要看营业收入,因此我国保险企业在世界 500 强榜单的排名大幅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
新会计准则更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500 强的评选源于 1995 年,迄今《财富》杂志已经连续发布 29 份榜单,榜单中的名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 年,中国人寿初次上榜,开创了我国保险业的先河。其后的 20 余年间,我国多家头部险企陆续登陆榜单,且世界排名连年攀升,接续向世界展示中国保险业昂扬向上的力量。
此次榜单的变动,不了解情况可能会对行业表示担忧,了解情况的则会一笑付之。因为我国保险企业排名下降,并非实际业务出现下滑。从公开的年报看,头部几家上市险企整体业务都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譬如, 2023 年新准则下保险服务收入方面,中国平安同比增长2.0%,中国人保同比增长7.55,中国人寿同比增长16.4%,中国太保同比增长6.6%,中国太平同比增长3.4%,阳光保险同比增长7.5%,新华人寿有所下降,负增长15.5%。
专业人士表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可以充分揭示保险公司的经营收入、利润与价值创造,更合理地衡量保险公司的真实价值,并有利于推动保险公司聚焦价值创造及提升经营效率,这与国家倡导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此次变动,实实在在让新旧准则变化,这一很难为外界所认识但影响深远的内在因素,具象化为社会公众可感、可知的外在影响。
主动拥抱新会计准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 500 强中美企业比较可看出,虽然中国 500 强数量,甚至营业收入占比上已经超过美国,但我国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利润及利润率等高质量发展方面与美国差距依然较大。这一点在保险业中也一样存在。对于习惯了高速增长的中国保险业而言,这一次榜单变化带来的压力,出现在这一刻显然更具价值;而这一排名阵痛,更可谓是恰逢其时的“成长阵痛”。
不管是今天世界 500 强榜单的变动,还是当下艰难的发展环境,长远看都是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阵痛。毕竟,行业经历了长达 20 年的繁荣,创造了世界保险史上的发展奇迹,在当下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过程中,必然伴随产品结构、渠道价值等一系列调整的阵痛。但一如健身过程中肌肉的酸痛难以避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亦是必然代价。
经过新会计准则之规则变化锤炼的中国保险业,不会因为世界 500 强排名的变化而动摇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决心,也不会放弃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为尽快弥合新旧准则之变,我们看到了行业经营管理思维的跃升,看到了产寿险费用结构的持续优化,看到了产品体系的革新与重塑,更看到了“保险+”的纵深延展,痛有所值。特别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快速宣贯,监管的有力引领,当下的行业主体,已然再次呈现出奋勇争优的精气神,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坚实。
“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畏将来”。希望中国保险企业,特别是几家上市险企能秉持保险之初心,践行行业之使命,主动拥抱新会计准则,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带领全行业在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不枉这一次的“成长阵痛。”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