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正文

交互式AI领军者声通科技稳定盈利 已解除对赌冲刺港股

2024-02-18 09:57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2024年伊始,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月2024年度国际消费电子展(CES),AI成为“最热”话题。也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赋能各个行业,并深度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样是在今年1月,有着AI独角兽之称,中国交互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军者的声通科技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由于此前声通科技首 次递表失效,也被称为第二次冲向港股市场。分析指出,首 次递表失效应该是资料到期,港股递表有效期通常为六个月, “二次递表”已成为常态。

本次声通科技开启港股上市之路,让市场对这家相对“低调”的AI独角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经梳理发现,该公司成立时间较长,客户资源稳定,近几年业绩和利润都在持续稳定增长,且在上市递表时业绩对赌已解除。

近二十年深耕企业级沟通解决方案领域  业绩已实现稳定增长

声通科技是国内企业级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解决方案包括实现人机语音交互的核心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多制通信方式及多媒体形式整合通信;及支持产品引擎的其他人工智能及计算机技术。

公司致力于向企业级用户提供全栈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赋能其信息交换和商业交互的全流程。以2022年的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企业级全栈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实际上,全栈的概念源自软件开发中的全栈工程师,指具备开发、设计、部署整个应用程序技术栈的工程师。通俗点说就是企业团队具备跨足整个技术栈的能力,涵盖从底层基础设施到应用层的全方位 AI 技术知识和能力。

声通科技之所以能够具备这种能力,源于公司二十多在行业的深耕。自2005年成立至今,公司一直深耕企业级沟通解决方案领域,依托其自有融合通信技术及AI算法基础能力、自主开发交互式人工智能应用能力,不断探索创新应用场景,致力于解决行业核心痛点,实现企业级有效沟通。

众所周知,一家科技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AI公司“烧钱”成为市场共识。经过多年发展,声通科技的核心财务及运营指标优异,并连续多年稳定盈利,净利润和收入持续双增长。

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47亿元、4.60亿元、5.1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1.8%,高于行业同期增速;2020年至2023年前九个月公司的毛利分别为1.12亿元、1.52亿元、2.01亿元和2.0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2.2%、33.1%、39.1%和41.1%。

各期经调整利润则分别约为5980.5万、6233.4万、7169.3万、8979.6万元。针对在2022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录得净利润为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主要是由于可赎回注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抵消了公司的收入及毛利的增长。

根据招股书中内容结合港股上市公司相关情况,该亏损并不反映实际的经营,也不是经营性净利润的亏损,而是主要由于公司之前所做的股权融资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由于公司签订的股权融资协议条款有对赌条件,所以公司部分股权被认为是金融负债,导致当公司估值上升时该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随着公司估值上升而变大。即,股权融资资金所占公司的股份比例不变,随着公司估值上升,这部分权益的价值变大,但由于该权益被看成是金融负债,导致负债增加,影响净利润。

由上内容可以得出,该影响属于非经营性项目,与公司日常经营无关,且只是暂时性的影响账面净利润,随着公司递表对赌条款已经取消,所以声通科技在香港上市后这部分影响会自动消除。这也是香港上市申报和国际会计准则下的正常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声通科技非常重视研发,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报告期内(2020年-2023年前九月),声通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72.0万元、3631.0万元、6398.3万元和7563.4万元,分别占当期总收入比重的4.0%、7.9%、12.4%及15.5%,不断提升。

同时招股书显示,声通科技始终以服务企业级用户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将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企业级解决方案的标准化程度,并为其迭代推出更多应用场景与创新功能。具体而言,公司将通过实施我们的关键技术计划(如强化学习、迁移学习和联邦学习、计算器视觉人工智能赋能的可视化交互式人工智能和与可视化交互式人工智能匹配的新一代融合通信)来继续提高我们的技术能力,以加强我们对现有及新兴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竞争力,并保持我们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力及创新性。

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声通科技创新开拓新场景

当前,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中国交互式人工智能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应用突破,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9全球与中国有效率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329亿元,同比增长10.59%,2022年中国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为532亿元,同比增长11.30%,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896亿元,2023年中国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685亿元。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566亿元。2024年中国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72亿元,同比增长达27.3%。

在如此高速增长的行业中,作为领军者的声通科技,未来业绩增长空间也有一定保障。

公司目前的主要应用场景聚焦在四大行业,即智慧城市(含智慧政务),智慧汽车,智慧通信和智慧金融。这些行业的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打造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所以这四个行业均为交互式人工智能实现商业化落地的第 一批行业。

由于客户行业的特性,声通科技出现了被媒体关注的应收账款高位,周转天数上升等情况,同时媒体对于业绩对赌内容也很关注。

通过梳理发现,声通科技的客户集中在大型政企客户,所在地区也均为较发达地区,尽管可能存在应收以及周转天数问题,但这些客户相对比较稳定,且对于公司财务状况也更加安全,这些客户复购率和粘性也都很高。同时,老客户也会更关注公司产品的不断增值,更注重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

声通科技通过持续升级迭代,为原有客户提供更先进、满足需求的产品,促使其进行复购。随着其他行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声通科技的技术还将加大向创新场景渗透,包括传媒、医疗健康、电商及零售等场景。声通科技的细分行业在2023年已经拓展至新能源、医疗、传媒、电商以及零售等行业。

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技术切入业务,积极探索更具认知能力并与下游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由此,增量市场逐渐出现。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市场竞争加剧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级用户对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智能性、灵活性及效率等需求更加多样化,差异化市场需求及持续提升的用户体验进一步促进企业级交互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行业的发展。

综合而言,声通科技作为企业级交互人工智能的领军者能够在行业持续高速增长中不断深耕及外延,将为其未来长期价值边际扩张提供重要驱动力。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声通科技:以可信交互式AI引领行业智能化变革—董事长汤敬华华中科技大学主题演讲

    2025年6月21日,声通科技创始人汤敬华博士在华中科技大学MBA大讲堂发表演讲,分享公司在交互式AI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演讲重点包括:1)声通科技通过多模态融合技术突破AI"幻觉"问题,打造"大模型推理+知识图谱验证"的创新模式;2)构建覆盖政务、汽车等六大行业的AI解决方案,形成完整产业生态链;3)推动产学研协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无人驾驶等领域持续投入;4)计划投资重卡企业,推动新能源转型与智能驾驶技术落地。汤博士强调,AI发展应聚焦算法优化而非算力堆叠,未来将致力于使AI从"工具"转变为"伙伴",推动构建可信、可持续的智能社会生态。

  • 华曦达赴港交所递表:AI Home领域领军者开启资本新征程

    深圳华曦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由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该公司在AI+Home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业务涵盖硬件与软件解决方案两大板块。2024年数据显示,华曦达已成为全球第八大AI+Home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是中国第三大供应商,并成为全球最大Android TV智能终端供应商。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2024年研发成本逐年递增,拥有239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客户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企业,包括多家财富500强电信运营商。未来华曦达计划继续拓展产品种类,深化AI+Home技术研发,推进全球化布局。此次赴港上市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

  • 声通科技受邀出席 “智汇前沿” SUES 创新论坛,共探具身智能交叉融合新路径

    2025年6月19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指导、上海工程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智汇前沿"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声通科技董事长汤敬华发表《交互式AI技术与具身智能》主题演讲,提出可信AI交互是智能发展基石,并分享"多模态+多模型"可信AI架构。论坛聚焦具身智能与交叉创新,探讨AI从感知、生成到具身交互的进化路径。汤敬华指出,继感知智能和生成智能后,具身智能正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将重塑产业分工模式,推动工业、通信等领域的效率革命。活动汇聚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索智能体协作新范式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 声通科技亮相第七届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暨《2024长三角商业创新样本》发布会

    2025年7月2日,声通科技董事长汤敬华出席第七届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分享公司在可信交互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声通科技凭借"大模型+知识图谱"技术融合,打造出可解释、高准确度的AI系统,已在政务、金融、汽车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与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成功于2024年7月10日在港交所上市。未来五年,声通将以"聚生智能"为核心战略,推动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产品服务,助力中国产业智能化升级。

  • 赛思获评国内通信大厂S级供方,跻身国产SLIC语音芯片领军者行列

    浙江赛思电子科技凭借卓越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国内头部通信大厂"2025年质量绩效S级供应商"认证,其自主研发的ASX630系列SLIC语音芯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该芯片具备高性能传输、可编程设计等优势,能快速提供电信级FXS解决方案,大幅降低硬件迭代成本。此前我国通信基建长期依赖进口SLIC芯片,每年需求达上亿颗。赛思通过"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品控体系,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已与国内通信大厂在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通信核心器件国产化进程。

  • 华曦达港股IPO递表,AI Home生态构建智能生活新蓝图

    华曦达打造的AI+Home生态通过开放架构实现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包含三大核心:1)Cedar家庭AI智能体作为决策中枢,精准识别用户意图;2)XMediaTV流媒体平台提供娱乐内容;3)XHome设备管控平台实现远程控制。系统基于Matter协议实现跨品牌兼容,支持智能音箱、机器人等多样化设备接入,通过自主学习优化用户体验。该方案打破行业生态壁垒,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生活解决方案,如自动调节灯光温度、安防联动等功能,展现开放生态的技术优势。

  • AICosts.ai深度评测:一站式AI成本管理解决方案

    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企业AI支出正成为新的财务黑洞。AICosts.ai应运而生,这款专为AI密集型团队设计的成本管理平台,能聚合所有AI服务商的账单数据,提供可视化分析和优化建议。核心解决三大痛点:1)碎片化账单管理;2)异常监控;3)跨平台优化。通过实时仪表盘、多维筛选和预算预警等功能,某客户使用三个月后总支出降低28%。专业版定价49.99美元/月,特别适合月AI支出超1000美元的团队和使用多个AI服务的开发者。平台计划Q3推出Slack/Teams实时通知和AI优化方案自动生成功能。

  • Soul App全双工语音大模型升级,让AI在交互中拥有“主动性”

    社交平台Soul App近日升级端到端全双工语音通话大模型,重新定义"全双工"交互模式。新模型突破传统语音交互依赖VAD机制与延迟控制逻辑的局限,赋予AI自主决策对话节奏的能力,实现主动打破沉默、适时打断用户、边听边说、时间语义感知等类人交互体验。同时具备多维度感知、口语化表达、音色复刻等功能,让AI更具"真人感"。该技术将应用于虚拟人实时通话、AI匹配1V1互动等场景,并探索多人互动场景应用。Soul CTO陶明表示,社交是情绪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向关系,平台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沉浸的社交体验。数据显示,71.1%年轻人愿意和AI做朋友建立情感连接,AI社交正成为重要趋势。

  • 苹果WWDC技术盛宴开启,微美全息(WIMI.US)“AI+AR”交互技术加速突破

    苹果WWDC2025开发者大会将于6月10日-14日举行,重点聚焦AI与AR技术革新。iOS26将迎来重大设计更新,带来透明轻盈的视觉体验和AI新功能。Vision Pro系统升级后组件更立体,支持更多自定义功能。苹果计划2026年底推出首款AI智能眼镜,加速布局可穿戴设备。同时,微美全息等企业也在推进"AI+AR"技术融合,通过多模态交互系统提升智能眼镜的精准性。谷歌则通过Android XR平台布局AI眼镜领域。WWDC2025还将发布iPadOS26、macOS26等新系统,展现苹果在科技领域的持续创新。

  • 深耕大数据与AI,我来数科夯实科技底座

    文章介绍了金融科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重点聚焦"我来数科"这一领先金融科技平台。该平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通过自主研发的实时大数据处理平台,在风控、营销预测等场景实现秒级数据分析,已累计服务超6000万用户。平台通过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等深度合作,优化产品逻辑和用户体验,解决普惠金融痛点。未来将持续深耕"科技+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在合规与创新间寻求平衡,探索更具创造力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