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正文

扫地机器人,不相信视觉导航

2023-10-27 10:51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不可置否,激光雷达已经成为扫地机器人的“耶路撒冷”。

导航技术的从无到有

回顾扫地机器人的兴衰,本质是导航技术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而在这个过程中,激光雷达无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010 年,首先台搭载激光导航技术(LDS SLAM)的扫地机器人Neato问世,它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反射计算障碍物的距离并进行环境地图构建,标志着扫地机器人从随机式清扫进入了规划式清扫时代。

十几年间,激光导航技术不断迭代,算法越来越完善,激光雷达的性能越来越强,成本也再不断下探,其精度高、反应快、稳定性高的优势让它成为了当下最成熟的导航技术。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是激光导航,也是判断产品好坏的关键指标。

然而,正如激光导航替代随机式导航,导航技术又在发生新的革新,只是这一次是回到了机器人能够称之为“人”的原点,智能化。同时,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更让智能化愈演愈烈。

人们对机器人的要求不再只是程式化的规划清扫每一块区域,它需要能够知道自身所处什么环境,懂得环境中的各种物体,并能通过人机交互或自主决策,完成跟随、自主寻路、定向清扫等各种智能逻辑。想象一下,简单一句“清扫一下餐桌周围”,机器人便能跑到餐桌区域进行一次规划清扫,自动处理油渍残渣,才应是真正的解放双手。

视觉、激光融合,谁才是未来?

能看“懂”环境,“眼睛”无疑是关键,然而激光导航受限于传感器属性,点云无法区别纹理信息,不具备场景辨识能力,在智能决策和智能交互方面存在天然缺陷。而这时,视觉技术出现在了厂商们的视野内。

视觉技术可以获取更多丰富的纹理信息,拥有强大的场景辨识能力。双目视觉导航通过双目采集到的2D环境信息,经过算法处理生成的3D环境地图,拥有丰富的语义信息,不仅可解算出机器与障碍物的距离,还有它的体积以及属性信息,这对实现智能决策和交互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然而更丰富的技术效果也意味着更高的开发难度。

由于视觉导航数据处理量巨大,对算力要求很高,且容易受环境光照、参照物的特征信息以及扫地机器人硬件条件等因素影响,算法开发难度很高,也因此导致现有的不少视觉导航方案有着精度低、稳定性不足的缺点,使得视觉一直给人不靠谱的刻板印象,且主要应用于低端产品。

没有人能够忽略视觉表现出的巨大潜力,既然纯视觉不行,如果加到激光导航里呢?

事实证明方法是可行的,融合导航方案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能力、避障能力和决策能力,从首批融合导航扫地机器人石头T7Pro &科沃斯地宝T8 出现,便打破了长期同质化严重的竞争局面,在消费市场中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在这之后,这类融合导航技术基本成为了高端机型的标配。

但融合导航方案并非没有缺点,成本高、开发难度大,随着传感器不断做加法,不仅对局促的机器人空间带来挑战,同样系统复杂度也明显提高,由此造成更多冗杂的运算压力,而不断提升平台算力,只会导致成本进一步提升。在当下消费紧缩,市场价升量跌的背景下,无疑会加大厂商的运营压力。

视觉能否正名?

技术研发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每一次迭代都步步维艰,激光导航如此,视觉导航同样需要如此,而行业中也从不缺少吃螃蟹的人。

如何解决视觉导航的精度和稳定性问题,INDEMIND进行了长达 5 年的死磕,并推出市面上新款真正意义上的纯视觉导航方案「家用机器人AI Kit」。

「家用机器人AI Kit」以INDEMIND自研的INDEMIND OS Lite家用机器人AGI系统为核心,搭配面向家用小型机器人专门研发的一体化立体视觉模组,可实现家用机器人导航定位、智能避障、路径规划、决策交互等核心功能,是包含软硬件的ALL IN ONE解决方案。

首先,现有的视觉导航方案在算力上大多需要TX2 及以上,甚至PC级算力需求,对CPU、GPU或NPU、内存均有较高要求,虽然摄像头成本较低,但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而INDEMIND为此研发了多种轻量化技术,轻量化VSLAM(基于深度学习特征的SLAM架构)

、轻量化Depth(基于深度学习特征匹配的Depth)、轻量化深度学习模型(底层算子自研、剪枝、量化),同时还在硬件上,对于视觉处理采用NEON加速、GPU加速、DSP加速等方式,提升计算性能,显著降低算力要求。目前,INDEMIND视觉导航技术搭载 4 核A53/A55 级别芯片即可满足需求,能够适配如RK3566(全解决方案情况下,双目视觉多传感器融合SLAM、双目Depth、物体识别及整机完整SDK)。

同样对于影响较大的环境光照问题,INDEMIND开发了一套系统化环境补光策略,包含主动式环境补光配置和光照变化条件下的建图策略,在实际表现中,面对强光直射、无光源、昏暗等特殊光照环境均能无差异工作,满足全天候作业要求。

在实际表现中,搭载「家用机器人AI Kit」的扫地机器人,导航精度已实现相对定位精度<1%,姿态精度<1°,媲美激光雷达。

而基于独有的立体视觉技术,机器人可以识别物体、人、动物及空间语义,根据扫地机器人家庭应用场景需求,目前定义识别鞋、插线板等多种物体,且识别类别可根据特定需求调整和训练。同时配合智能决策引擎技术,机器人能够有策略的实现智能避障(如根据障碍物不同做出不同规避距离),且在交互上,可通过语音、手势、动作等自然语言指令,命令机器人进行安全、搜寻、跟随、自主寻路、定向清扫等多种智能逻辑。

从产品策略而言,堆料是高端产品的有效策略,但却并非多功能,同时容易陷入内卷难以自拔,能够成就高端的永远是体验。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避障也能预判?视觉黑科技让扫地机器人开启“先知”模式

    文章探讨了扫地机器人避障技术的演进与创新。传统激光导航存在探测盲区,而视觉技术通过双摄像头和AI算法实现了立体感知,能识别透明物体并预测动态障碍物轨迹。INDEMIND推出的纯视觉方案"家用机器人AI Kit"突破硬件限制,仅用两颗摄像头和轻量芯片就实现了三维语义建图、智能决策等功能,在精度和体验上超越激光雷达融合方案。该技术不仅能区分电线、宠物粪便等障碍属性,还能根据厨房油污区、卧室静音区等场景特性调整避障策略,实现"按需清洁"。视觉技术的成熟正在重新定义扫地机器人从工具到智能家居助手的角色转变。

  • 性价比陷阱?视觉导航如何破解“降本即降效”难题

    文章探讨了视觉导航技术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虽然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领域风头正劲,但在机器人领域仍不受待见,主要存在三大缺陷:强光线依赖性、高算力要求和硬件稳定性不足。相比之下,激光导航技术凭借高精度、快响应和高稳定性成为中高端产品的标配。视觉导航虽成本更低,但仅用于低端产品,导致市场对其形成刻板印象。INDEMIND公司通过多年研发,推出纯视觉导航方案"家用机器人AI Kit",采用轻量化技术和智能化算法,在算力要求(仅需4核A53/A55级别芯片)和环境适应性(强光、无光源等特殊光照环境)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开发了智能决策引擎、三维语义地图等核心技术,使机器人能在语义层次理解环境信息,实现策略化智能避障、"按需清洁"等智能化功能。

  • 第10万台机器人下线,普渡机器人领航全球服务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普渡科技在江苏盐城建湖超级工厂迎来第10万台机器人下线,标志着其产品累计出货量达重要里程碑。该工厂占地4万平方米,年产能10万台,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公司业务覆盖60多个国家地区,海外营收占比超80%,其中商用服务机器人"贝拉"成为出海代表产品。普渡已构建配送、清洁、工业配送三大产品线,并率先完成专用、类人形、人形机器人全形态布局。2023年公司以23%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预计203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950亿美元。

  • 强强联手!华沿机器人与基恩士共同赋能工业检测升级

    6月5日,基恩士(KEYENCE)精密测量部门负责人到访华沿机器人,双方就全新"飞扫激光"测量技术展开深度交流。该技术采用电机扫描光切断方式,无需照明和编码器,0.2秒内即可完成尺寸、外观等检测,重复精度达0.3μm。双方在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联合展示了该智能检测方案,吸引众多电子制造行业客户关注。华沿机器人表示,其协作机器人可达到±0.02mm重复定位精度,与基恩士技术完美匹配,能实现1+1>2的效果。未来双方将深化合作,拓展更多行业应用场景。

  • 最高网络安全标准,追觅扫地机获UL Solutions钻石级安全认证

    追觅X50系列扫地机器人获得UL Solutions颁发的"钻石级网络安全认证证书",成为全球首个获此认证的扫地机器人品牌。该认证表明产品在设备端防护、应用层数据加密、云端数据管理等全链路安全体系均达到国际最高标准。追觅还获得TÜV南德消费类物联网安全认证,构建起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这些认证不仅验证了追觅产品的网络安全性能,更彰显了其在智能清洁赛道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物联网安全要求提高,追觅构建的"全链路安全解决方案"或将成为行业重要参考,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安全标准升级。

  • 和机器人做工友?华为博士天团详解盘古具身智能的工业落地

    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5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发展,多位专家围绕机器人智能化展开深度探讨。会议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基础运动控制,但需突破3D空间理解、长序列物理推理等核心技术。华为云推出CloudRobo平台,通过数字仿真、生成式AI等技术解决工业场景数据短缺问题,已应用于物流分拣等场景。专家预测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将率先落地,家庭陪护机器人仍需长期技术突破。会议特别强调需建立机器人伦理边界,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相协调。华为将持续探索AI与机器人融合,推动具身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

  • 既是工具人也是情绪搭子,INDEMIND助力打造陪伴机器人新范式!

    陪伴机器人,不只是玩具!对“娱乐化”的过分追求,让陪伴机器人更像是一个玩具,以至于人们眼中它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智商税。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他们的客观感受,但对于行业而言,“娱乐化”的背后更多是技术缺位的无奈抉择。图片来自网络“玩具化”的“基因”陪伴机器人的发展轨迹,天然埋下了“玩具化”的基因。初代产品诞生于消费电子领域,早期以索�

  • 老博会现场引围观!收获高关注的海尔外骨骼机器人有何黑科技?

    2025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开幕,海尔AI运动外骨骼机器人W1成为焦点。这款行业首款消费级AI外骨骼机器人运用AI步态算法和双擎独立助力技术,帮助老年人实现日常行走、运动等场景需求。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2030年将达4亿,行动能力成为老年生活主要障碍。海尔外骨骼机器人突破传统产品局限,实现"人机合一"体验,具备独立双擎单侧助力功能,满足康复训练精准干预需求。产品覆盖日常锻炼、登山等多场景,续航达12-15公里,穿戴舒适便捷。海尔还推出智能清洁解决方案,包括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产品,通过"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推动从"被动照护"向"主动健康"的养老模式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正从概念走向刚需,成为支撑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 点猫科技:携手地瓜机器人,共筑具身智能教育新生态

    点猫科技与地瓜机器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覆盖K12的具身智能教育体系。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垃圾分类等实践任务,让学生获得沉浸式AI学习体验。双方整合资源开发了贯穿小学到高中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开展教师AI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同时构建多层级科创赛事网络,设立具身智能专项赛道,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通道。这次合作既是技术革新,也是对AI教育本质的探索,将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AI人才,绘制具身智能教育新蓝图。

  • 外媒:亚马逊正在训练人形AI机器人,用来“送快递”!

    机器人不会疲劳、不需要福利、也无需加班费,对企业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低成本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