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青年科学家最新资讯  > 正文

薛其坤、颜宁等科学家携手“科学后起之秀”,共话跨界科学之奇妙

2022-11-27 19:43 · 稿源:站长之家用户

人类历史走出困顿,皆始于科学之光的指引,“从0到1”的创新精神则是科学之光燃起的第一簇火花。11月27日,在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全球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全球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全球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于洪涛等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与获得“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学家线上云聚,畅聊科学领域前沿话题。

据悉,这也是国内目前科学界阵容最强大、领域跨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此次论坛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希望通过搭建科学家代际之间、领域之间的交流平台,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全方位支持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

论坛上,由“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出并投票产生的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发布,体现出以获奖人为代表的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研判,和对“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不断探索。

多位顶尖科学家分享前沿学术成果

“于微纳处天地宽”。在“学术演讲”环节,六位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结构生物学、复杂科学研究、分子细胞科学、信息电子等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科学家分享各自研究领域的探索最前沿,碰撞跨界研究火花。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带来了“从DNA第五碱基到健康与长寿”的学术分享。朱健康是世界植物科学领域发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爱思唯尔发布的最新版“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榜单中排名最高的中国科学家。朱健康主要从事植物对抗逆境研究,也就是植物为何能够抗旱、耐盐与耐低温,并将这样的能力遗传给下一代,这些研究在基因编辑作物、植物育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1月,朱健康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在今天(27日)的论坛上,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讲述了基因序列里看不到的遗传信息,“DNA甲基化”的神奇作用,拨慢“DNA甲基化时钟”,有可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

image.png

(朱健康在论坛现场分享)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是全球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他长期从事最基本的生命现象细胞分裂研究,曾在全球首次找到细胞分裂的“开关”纺锤体检查点。本次论坛也是他在2019年全职回国后,为数不多的公开学术报告。在今天的论坛上,他与听众们分享了细胞分裂的神奇旅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生命密码”基因组的传承和塑造。

image.png

(于洪涛在论坛现场分享)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被认为正在成为当今科学发现的新范式。AlphaFold2在2021年横空出世,点燃AI for Science热潮。AI技术一举将蛋白质3D结构预测的精度从60%提升到90%以上,也入选了《science》杂志评选的2021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但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无所不能?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的报告另辟蹊径,通过阐释AI在结构生物学中的未达之地,为人们理解AI for Science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image.png

(颜宁在论坛现场分享)

不少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生也通过这场线上论坛感受杰出科学家们的学术“点拨”。 一早就守直播的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秦同学这一天内记了好十几页笔记。“以前只能在学术期刊见到的科学家名字,这次居然能现身给我们作分享,我们同学都很振奋。我希望自己能更有耐力地在基础研究领域攻坚克难,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对待我的研究。”他表示。

随后,“生命科学” “数据科学”两场主题论坛分别由朱健康和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主持。在近四小时的交流中,资深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共同描绘出科学之舟乘风破浪的美好画卷。

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六所顶尖高校分享“育人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多年来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本次论坛新增“校长圆桌”。围绕如何“引导、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甘坐冷板凳、探索长周期重大科学问题”等议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大湾区大学(筹)负责人田刚、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共同探讨中国高校上下求索之道。

image.png

(校长圆桌论坛)

大学是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对于高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也代表着高等教育和大学对国家与社会的主要贡献力。

对于企业而言,任何一家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都得益于创新,也同样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论坛上坦言,“没有原始创新的深厚地基,没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企业的大厦再高大再漂亮,也难以经受风吹雨打。”过去几年,腾讯把“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公司战略,支持基础科研是重中之重。从设立科学探索奖,到举办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再到今年新发起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腾讯不断加大以公益形式投入基础科研领域。奚丹表示,“在出资之外,我们还希望为探索奖获奖人精心准备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满足青年科学家跨学科交流的需要,这就促成了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奚丹介绍,助力国家基础科研的长远发展,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将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甘当绿叶扶红花”的社会担当。

image.png

(奚丹在论坛现场分享)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看来,将“科学探索奖”获奖者作为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的样本,通过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与创新机制,亦或能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育贡献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于是在韩启德的提议下,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探索奖项目组共同发起了“基于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项目,以研究科学探索奖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希望为改进科研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提供参照;同时揭示当代中国青年科学家得以成功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也只有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共同破解萦绕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钱学森之问”。

()2022年度“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揭晓 科学界呼吁更多“从0到1”原始创新

为了试图勾勒出未来三至五年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发展图景,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依据自己的一线工作和科学洞察,提名并投票选出十个关键词并在论坛上正式发布。它们分别是:高能宇宙线起源、室温超导、新材料创制、新型RNA、类脑智能和脑机接口、面向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超高比能拿全储能、仿生材料与器件、复杂系统与高阶网络。

image.png

(“十大基础研究关键词”发布)

这十个关键词,不仅凝聚了青年科学家们探索科学“无人区”的壮志雄心,也凝聚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研判。在论坛上,陈玲玲、吕琳媛 、吴华强等科学家就围绕基础研究关键词进行分享。

非编码RNA被称为人类基因中的“暗物质”,它从DNA转录而来,但不表达为蛋白质,长久以来一直用途成迷。这些“暗物质”到底有什么用?能够为我们对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在论坛上,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以《新型RNA的发现与功能探索》为题,为人们揭秘非编码RNA。

image.png

(陈玲玲在论坛现场分享)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复杂系统研究,史蒂芬·霍金也曾说过,“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吕琳媛正从事复杂系统研究,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系统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与混沌边缘,复杂科学如何在诸如人脑、生态、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寻找普适、简单的规律?科学家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寻找到隐藏着怎样的简单规则。

image.png

(吕琳媛在论坛现场分享)

“摩尔定律”面临失效风险,晶体管尺寸逐渐逼近其物理极限。人们飞速增长的算力需求未来如何满足?下一代芯片什么样?清华大学教授、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吴华强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首任院长,从事新型忆阻器研究,他从集成电路面对的“三座大山”谈起,分享了“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image.png

(吴华强在论坛现场分享)

据悉,“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是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50²”寓意着“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将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从2021年起,“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营造探索未知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叉研究合作,成为兼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盛会。

举报

  • 相关推荐
  • 快手发布2025新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活力、得劲、悦己成为新银发关键词

    快手联合艾瑞咨询发布《2025快手新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揭示45岁以上“新银发”群体以“得劲”为生活哲学,正从家庭奉献者转型生活主理人。他们围绕健康自护、兴趣自怡、价值自立构建消费新生态,展现出活力、价值与自在的群体特征。报告将其分为务实派、活力派、从容派、佛系派四类,消费聚焦健康养生、旅游休闲、时尚悦己等高潜力赛道,其中健康需求最迫切。�

  • GEO 长尾关键词实战策略:在生成式 AI 环境下抢占用户提问入口

    在生成式AI搜索环境下,长尾关键词策略比传统SEO更为重要。用户倾向于使用自然完整的提问句式,因此长尾关键词/提问式短语的覆盖率成为关键。文章指出,GEO优化需构建“提问式+语义覆盖+实体关联+结构化摘要”的方法体系,包括:通过AI平台模拟提问、分析用户问答社区获取真实查询句式;优先布局高潜力长尾问题;为每条长尾设计包含核心解答、结构化分段、语义扩展的内容模板;配合Schema标记等技术适配。最终通过AIBase等工具持续监控内容在AI搜索结果中的可见性,形成“发现-筛选-创作-监控”的闭环优化体系。

  • 平安云原生AI算力资源调度平台,荣获IDC “AI-就绪数字基础设施领军者优秀奖”

    近日,IDC公布2025年中国未来企业大奖获奖名单,平安科技打造的《云原生AI算力资源调度平台》创新项目荣获“AI就绪数字基础设施领军者优秀奖”。该平台通过统一资源池化管理、动态调度及GPU虚拟化等技术,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约30%,降低运营成本,并支持金融级高可用与弹性伸缩,助力企业高效应对AI推理与训练场景需求,体现了平安在AI基础设施构建与产业赋能方面的技术实力与国际认可。

  • 低空+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研院近日发布《低空+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报告梳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六要素发展框架,涵盖工业、测绘、物流、文旅、应急救援及城市治理等多元应用场景。报告指出低空经济正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继“互联网+”“AI+”后的新经济形态,但也面临空域管理改革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度高、政策协同不足及商业模式不成熟等五大瓶颈。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求,报告建议加快低空领域改革、建立AI调度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产业生态,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元。

  • 腾讯云、腾讯研究院、Gartner联合发布《企业级智能体产业落地研究报告》,筑牢智能体应用安全基座

    腾讯云与Gartner联合发布《企业级智能体产业落地研究报告》,提出智能体场景罗盘评估模型,覆盖金融、零售等14大行业100+应用场景。报告指出智能体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关键业务引擎,同时企业面临安全、成本等落地挑战。腾讯云安全提供全生命周期技术保障,通过华住集团、绝味食品等案例展示智能体在提升效率、优化服务方面的显著成效,助力企业构建“高可靠、强防护”的智能体体系。

  • 下一代企业 AI 基础设施要来了?云天励飞与金蝶共建融合新范式

    11月4日,云励飞与金蝶在2025全球创见者大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企业数字化软件生态与国产AI算力底座为双引擎,打通“算力-软件-场景”全链路,推动AI推理能力融入企业数字化全流程,打造国内首个算力与软件生态深度融合标杆。未来计划联合推出软硬件一体化方案,共建实验室,聚焦技术攻关与行业创新,优化AI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体验,助力政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国产算力规模部署提供实践路径。

  • 陈天桥在AIAS上首提“发现式智能”,宣告AI研究新范式

    2025年10月27-28日,AI驱动科学研讨会(AIAS 2025)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陈天桥发表主题演讲,首次提出“发现式智能”概念,指出这是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强调AI应帮助人类发现未知而非替代人类。他提出实现路径需结合规模路径与结构路径,并分析大脑时间结构包含神经动力学、长期记忆、因果推理、世界模型和元认知五大能力。会议宣布投入超十亿美元建设算力集群,支持年轻科学家探索智能本质。

  • 蝉联江西首富!陈天石1800亿财富背后的“科学家情怀”

    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以1800亿财富蝉联江西首富,展现科学家创业者的独特路径。他秉持"坐冷板凳"精神突破技术封锁,坚持科技报国初心,与兄长陈云霁组成"天才兄弟"创业典范。其企业不仅专注AI芯片研发,更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前沿科技普及。陈天石融合科学家严谨与企业家务实,重新诠释新时代赣商精神——既是财富创造者,更是科技创新引领者与文化推动者。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智能科学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颁奖典礼10月25日在上海临港举行。智能科学大会作为分论坛,以"工程智能:面向未来工业体系的智能变革"为主题,汇聚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得主及全球学者,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工业体系,推动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变革。多位顶尖科学家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指出AI发展需注重透明度、安全性,并与多领域专业知识结合,确保技术服务社会福祉。大会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及案例分享,展现AI在制造、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赋能成果,勾勒智能工业新图景。

  • 科杰科技&甲子光年:2025中国Data&AI数据基础设施白皮书

    当前全球正经历地缘政治重塑与人工智能革命驱动的深刻变革。全球化向区域化演进,供应链加速本土化,AI从前沿技术跃升为核心生产力。麦肯锡研究显示,生成式AI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7万亿美元,中国预计占2万亿美元,接近全球总量三分之一。传统数据系统难以满足AI对实时性、多模态处理和高弹性算力的需求,企业需构建新一代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生产、治理与AI应用的动态融合,突破"数据烟囱",支持跨场景智能部署。Data&AI一体化将推动数据价值从效率提升向产业协同跃升,成为智能社会的核心引擎。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