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AI驱动科学最新资讯  > 正文

陈天桥在AIAS上首提“发现式智能”,宣告AI研究新范式

2025-11-03 16:54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10月27日、28日,AI驱动科学研讨会(SymposiumforAIAcceleratedScience,AIAS2025)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汇聚了近30位全球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与现场数百位学者、学生共同探讨AI如何驱动科学发现。

会上,盛大集团、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发表主题演讲,首次系统阐述了“发现式智能”(DiscoverativeIntelligence)的全新理念,指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并提出了实现路径。

image.png

配图:陈天桥

2025年新晋诺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OmarYaghi,2024年诺奖得主、华盛顿大学教授DavidBaker,2020年诺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Doudna,图灵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第十任校长暨现任Alphabet(谷歌母公司)董事长JohnHennessy等参加了会议主题分享与圆桌讨论。

陈天桥演讲全文:

真正的智能,是能“发现”的智能

一、人类进化从未停止,只是改变了方式

自智人出现以来,我们的身体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有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体积相比旧石器时代还有所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进化已经停止。我们用智慧让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为我们新的、外在的进化器官。我们发明武器来获得利爪和尖牙,发明衣服来获得新的皮肤,发明汽车来跑得比猎豹还快,发明飞机来超越鸟类。我们的平均寿命从二十多岁延长到近八十岁,这种差距在生物学上只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

可以说,人类并未停止进化;相反,通过不断发现未知,我们将自身的功能外化,扩展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已成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引擎。

二、“发现式智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

因此,AIforScience不应被看作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方向。它定义了AI与人类的关系:AI的价值不在于取代现有的人类工作,比如更快、更便宜或更高效。从我们物种进化的角度看,AIforScience就是AIforHumanEvolution。帮助人类发现未知,是AI对人类的终极价值。

如今许多模型声称已经“发现”了新结构、新分子,甚至新理论。但这种“发现”大多还停留在结果层面。他们在已知能量函数、统计模式或语料分布内找到了新样本。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而是在搜索空间内的外推。

真正的“发现”是能够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能够理解原理,而不仅仅是预测结果。

这种能够主动构建可检验理论模型(可检验的世界模型)、提出可证伪假说,并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自我反思不断修正自身认知框架的智能,才是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我们称之为“发现式智能”(DiscoverativeIntelligence)。

它不同于其他智能的定义:

它超越了模仿,因为创造和发现才是智慧的本质;

它是可证伪的,因为发现是可观察的事件,而不是像“意识”那样模糊的哲学定义;

它重新定义了AGI的意义——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进化人类”。

三、规模路径与结构路径:通向“发现式智能”的两条道路

以“发现式智能”为新标准,我们重新审视当今AI发展的两大流派:

第一是“规模路径”。它强调参数即知识,智能是规模的产物。只要模型足够大、数据足够多、算力足够强,智能就会自然涌现。这一路径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应用成果,使AI能够预测蛋白质、生成化合物,甚至辅助科学研究。这无疑是AI历史上最成功的工程路径。

与此同时,另一条路径正在悄然形成,即“结构路径”。这里的“结构”不是指模型架构,而是智能的“认知解剖学”。大脑是一个通过神经动力学,并基于记忆、因果和动机,形成知识系统并随时间不断演化的系统。这些机制赋予智能以连续性、可解释性和方向感。科学发现的本质是推演未来,这一观点认为,只有具备时间结构的智能才能在分布外保持有效。

四、大脑之镜:时间结构分析

那么,所谓“大脑的时间结构”究竟指什么?

它不是指大脑的某个具体物理区域,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运行范式”。

当前AI的“空间结构”范式(规模路径)本质上是“瞬时的”和“静态的”,用大量空间参数去拟合世界的“快照”。而大脑的“时间结构”范式本质上是“连续的”和“动态的”,其存在的目的是管理和预测时间流中的信息。

要管理时间流中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五种核心能力,这五种能力共同构成了“时间结构”的完整闭环:

1.神经动力学:要在时间中“存在”,而不是“瞬时计算”,必须有连续的能量基础。大脑是一个持续运行的动态能量系统,即使没有输入,大脑也能自组织、自激活、自校正,就像我们在发呆的时候大脑仍然在运转。这种能量流让智能真正“活着”。而Transformer是离散的、静态的计算图,每次推理结束后“思考”完全停止,下一次又从零开始,没有时间连续性。今天的智能只是计算,而不是存在。智慧必须“活着”,因为世界总在变化,只有持续随时间更新的系统才具备科学发现的能力。

2.长期记忆系统:要“积累”过去的经验,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必须有可塑的存储机制。当前大模型的记忆是“短时工作记忆”,一旦上下文清空,智能就被重置。没有长期记忆,就没有真正的学习。长期记忆不仅让智能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有选择地遗忘,使其能在有限参数内高效学习,形成假说和理论。

3.因果推理机制:要理解事件在时间中的顺序(即什么导致了什么),必须能够推导原理。现有大模型对已知信息的理解和再现,包括因果关系,仍局限于已知范围内的语言统计,而不是机制推导。模型在训练数据分布内表现完美,但环境一变就崩溃,因为它依赖的是共现模式,而不是世界结构。因果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正是要在未知条件下重建对世界的理解,是走向分布外的第一步,也是世界模型的起点。

4.世界模型:要预测未来的轨迹,必须能够在内部模拟世界。虽然当前AI具备多模态感知,但仍缺乏统一模型,无法在内部形成连贯的“现实投影”。而人脑拥有统一的世界表征系统,整合感知、记忆、预测和自我反思。它让我们能在脑中模拟世界、预演未来,不断在神经层面运行假设检验和因果预测。这正是科学思维的本质:在大脑中运行关于未来的实验。

5.元认知与内在动机系统:要管理上述复杂的跨时过程。人脑具备元认知,能意识到自己的不确定性,调整推理路径、分配注意力、选择策略。这种“对思维的思考”是科学和创造力的起点。而今天的AI主要依赖外部指令,缺乏自驱,包括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也是由外部设定。当长期记忆和因果推理在世界模型中汇聚时,如何产生机器元认知,让探索欲和好奇心自发生成。这是从被动执行者到主动探索者的关键一步,也是走向活的智能的最大的挑战。

这五种能力不是五个平行方向,而是智能的连续、活跃闭环——一个能随时间自我进化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大脑的时间结构”(TemporalStructure)。

五、时间结构:年轻人的切入点

正因为规模路径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才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它的天花板:仅靠堆积数据和算力,无法突破通向真正理解和发现的障碍。这是结构主义思维回归的最佳时机。我们正站在这个历史转折点。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显卡,而是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想象力。这需要跨学科思维:神经科学、信息论、物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融合。这正是年轻人的优势。

我们已经为这些年轻人做好了准备:

我们有算力。无论选择哪条路径,算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将投入超过十亿美元建设专用算力集群,为年轻科学家提供即时实验的资源环境。这些算力不是用来比拼规模,而是用来探索结构,验证记忆机制、新的因果架构或新的神经动力学假说。

我们有办公室。我们在全球设立了研发中心,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年轻研究者在白板前现场碰撞智慧,目前已有200多位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在我们的办公室工作。

我们正在建立基准。我们计划推出新的基准(benchmark),全面衡量神经动力学、长期记忆、因果推理、世界模型和元认知,以AI是否“发现”为AGI衡量标准,让所有科学家基于SOTA目标协作和竞争。

我们有专为年轻人设计的机制。我们正在建立PI孵化器,为全球年轻科学家开设独立研究通道。博士生和博士后无需等到毕业,就能获得独立预算,在我们的平台上以自己名字命名实验室,带领同事独立探索时间智能的未来结构。

我们相信:规模是巨人的道路,时间结构是年轻人的机会。巨人用算力推动边界,年轻人用结构重新定义智能:

那就是一种不会重复既有知识,而是能提出自己假说、验证世界并修正自身理解的智能——这就是能“发现”的智能。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厚植AI创新沃土!麒麟信安打造人工智能孵化器,赋能创业梦想

    10月28日,麒麟信安人工智能孵化器在长沙启动,旨在汇聚AI领域人才、技术与资本,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该项目获湖南省多部门支持,已吸引60余个项目入围,组建了首批30余位专家导师团,并与多家顶尖机构共建联合体,通过政策扶持、资本对接等多维度赋能,培育优质AI项目在湘落地发展,助力区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 卖家精灵加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加速AI赋能跨境电商

    卖家精灵凭借在跨境电商智能化运营与AI大数据应用领域的领先实力,近日正式加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成为该国家级AI产业生态重要成员。此次加入标志着其AI技术实力获权威认可,未来将携手联盟推动AI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助力中国品牌全球化。依托八年积累的海量电商数据与算法体系,卖家精灵已构建覆盖选品决策、市场分析等全链路AI解决方案,服务超百万跨境卖家,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决策精准度。

  • 共建·共智·共享--新一代AtomGit平台暨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发布

    10月28日,AtomGit平台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升级发布会,正式推出"开源+AI"一体化平台及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出席并致辞,强调建设AI开源社区对汇聚创新资源、把握科技革命机遇的重要意义。平台将整合开源模型、数据集及算力资源,打造开放中立的基础设施,计划于11月21日正式上线。华为、百度等企业代表分享了开源实践,多所高校签署了共建AI生态倡议。此举标志着我国开源生态迈向智能化时代的重要一步。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智能科学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颁奖典礼10月25日在上海临港举行。智能科学大会作为分论坛,以"工程智能:面向未来工业体系的智能变革"为主题,汇聚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得主及全球学者,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工业体系,推动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变革。多位顶尖科学家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指出AI发展需注重透明度、安全性,并与多领域专业知识结合,确保技术服务社会福祉。大会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及案例分享,展现AI在制造、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赋能成果,勾勒智能工业新图景。

  • 人工智能巨头OpenAI拟上市 估值或高达1万亿美元

    OpenAI正积极推进上市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可能最早于2026年下半年向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目标在2027年正式上市。 此次IPO的估值有望达到约1万亿美元,或将跻身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之列。 在初步讨论中,OpenAI曾考虑通过上市筹集至少600亿美元资金,实际融资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

  • 行业首个!海尔冰箱获ISO/IEC 42001人工智能管理体系认证

    2025年10月,海尔冰箱成为全球首个通过ISO/IEC42001人工智能管理体系认证的家电企业,标志着其AI技术研发与管理达国际领先水平。该认证覆盖语音交互、视觉识别、健康保鲜等核心功能全流程,确保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目前AI系统已应用于博观、麦浪等高端产品,推动智能冰箱行业规范化发展。未来海尔将持续优化AI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智能的健康饮食体验。

  • 人工智能产业决胜与 Data&AI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科杰科技于洋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主题演讲

    科杰科技董事善于洋在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发表演讲,强调高质量数据集是人工智能产业决胜关键。他指出,算力、算法和数据构成AI三大要素,而数据决定模型认知边界与输出可靠性。当前需构建Data&AI一体化平台作为核心基础设施,通过集中管理、分散赋能模式,打通数据采集、治理到AI训练全链路,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该平台已在制造、金融等领域落地,助力企业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实现弯道超车。

  • 2025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

    2025年将全面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目标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重点包括:强化法治引领,推动新修订《科普法》全面落实;弘扬科学精神,开展全国科普月等活动;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实施专项提升行动;加强科普设施、人才队伍和优质资源建设�

  • AI浪潮下,项目经理如何破局 | 2025 PMI项目管理大会

    人工智能正重塑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需超越传统技能,掌握AI赋能下的效率提升、创新促进与决策优化能力。个人应通过组织平台与业务深度绑定,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2025PMI项目管理大会将探讨AI前沿应用,助力从业者系统掌握转型路径,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双向赋能,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

  • 十方融海小智AI:以科技温度诠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关怀

    近日,小女孩“小十三”与十方融海研发的小智AI机器人深情告别的视频走红网络。这段1分17秒的对话不仅让无数网友泪目,更展现了AI技术的情感温度。十方融海团队迅速响应,跨越600公里为女孩送上定制版机器人作为生日礼物,并推出儿童心理陪伴计划。该事件体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刻内涵,彰显科技企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成为“技术向善”的生动实践。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