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量子计算机最新资讯  > 正文

噪声变优势:科学家找到了利用量子计算机构建独特“指纹”的新方法

2022-03-28 16:45 · 稿源: cnbeta

对于人类来说,噪声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但是对于极其敏感的量子计算机来说,随着计算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噪声”迟早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有趣的是,来自芝加哥大学和普渡大学的一支科学家团队,却借此在量子计算机上构建一个独特的“噪声指纹”。这项特殊的研究,或为量子技术开辟新的使用领域。

资料图(来自:IBM Q System)

通常情况下,科学家会尝试测量噪声并予以校正,但实际效果只能说好坏参半。然而芝加哥大学和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们,却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

据悉,他们没有直接尝试测量噪声,而是在量子计算机上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噪声“指纹”,然后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一款程序来呈现。

1.png

研究配图 - 1:单量子比特 / 模拟时间演化的频率扫描图

研究团队称,新方法为其指明了减轻噪声问题新方向,同时让用户能够将噪声转换为一种独特的优势。

论文合著者、来自詹姆斯·弗兰克研究所和芝加哥量子交易所的化学系教授 David Mazziotti 说到:“我们想要知道是否有办法处理噪声,而不是遏制它”。

2.png

研究配图 - 2:不同频率的变化率 / 响度与模拟时间的变化

SCI Tech Daily 指出:量子计算机基于粒子在原子层面遵循的一套非常奇怪的行为规律 —— 它们能够同时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或在空间中呈“纠缠”态。

科学家们希望在量子计算机上利用这些能力,以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的规则。因为根据量子力学的定律,理论上我们有望借助量子计算机,更轻松地开展相关模拟。

3.png

研究配图 - 3:不同设备 / 量子比特模拟时间的演化演示

过去十年,量子计算机技术已取得相对不错的早期进展,但遗憾的是,其算力仍远远落后于科学家们的预期。

即使想要暴力堆砌更多的“量子比特”,也得面临噪声可能导致的不准确性问题 —— 意味着我们难以开展较大的运算任务。

4.png

研究配图 - 4:一定频率范围内 / 相对于模拟时间的单量子比特状态轨迹

研究合著者、普渡大学物理与化学教授 Saber Kais 表示,现在是时候采取新的方法了。此前科学家们试图通过直接测量每个量子比特中的噪声来了解其影响,但对这些离散的变化进行分类是异常困难的。

此外研究小组认为,这可能并非始终最有效的途径。研究合著者、普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Zixuan Hu 补充道:“在物理学中,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实际上比了解各个部分在做什么更容易”。

5.png

研究配图 - 5:双量子比特 - 本地系统的模拟时间演化 / 状态转换

举个例子,我们很难模拟一杯水中的每个分子在做什么,但预测其整体行为则要容易得多。为此,科学家们没有尝试精确测量实际噪声、而是试图了解量子计算机所经历的整体噪声。

他们选择了一种显示量子分子行为的特定计算,并将其在量子计算机上模拟运行。然后从几个不同的方向调节问题的设置,并跟踪噪声是如何给出响应的。

6.png

研究配图 - 6:在相关双量子比特系统上的模拟时间演化演示

Mazziotti 表示:“通过将所有因素结合到一起,我们得以构建正在运行的模拟所感知的噪声的独特‘指纹’”。此外 Hu 解释称,只需对一个众所周知的分子进行计算,即有助于梳理出噪声的具体影响。

Hu 说:“我们对量子计算机和噪声知之甚少,但非常清楚这种分子在活跃时的行为。因此我们选用了不太了解的量子计算机来模拟我们熟悉的分子,并观察其行为方式。通过熟悉这些模式,便可得出一些结论”。

7.png

(来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一作、来自芝加哥大学的 Scott Smart 博士表示,这种操作更似“鸟瞰”量子计算机模拟的噪声,且他们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思考如何设计新的方法来控制噪声、甚至提出独特的噪声利用方法。

举个例子,如果尝试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分子等量子系统,你将知晓它会遇到噪声 —— 因为现实世界中就存在着噪声。而在以往的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只靠硬堆算力来加入相关噪声的模拟。

举报

  • 相关推荐
  • 神秘物体每44分钟向地球眨1次眼 科学家解释不了

    近期,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中国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在大约16000光年之外,偶然发现一个神秘物体。 该神秘物体与以往任何见过的天体都不同,它每44分钟就会向地球眨眼般地闪光一次,每次持续2分钟。 原本科学家以为,它只是又一个脉冲星的亲戚”。直到最近,美国NASA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捕捉到同一个地方居然也在发出同步的X射线这才让事情变得不寻常起来�

  • AI与量子科技融合浪潮来袭,英伟达/微美全息竞速抢抓量子计算战略机遇期

    湖南湘江新区正加速推动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量子产业初具规模。湖南长期深耕量子技术研发,推动量子科技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跨越。量子计算作为前沿技术,已在金融、医药等领域进入应用探索阶段。英伟达CEO黄仁勋预测量子计算将迎来拐点,未来几年可解决现实问题。微美全息等企业正构建量子计算生态,开发基于FPGA的数字量子协处理器,突破现有硬件局限。量子计算商用仍需10-20年发展,但已成为大国核心技术竞争领域,各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量子科技发展将增强技术自主能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 颈部皱纹分级来了,请查收润致格格针科学抗衰新方案

    颈部皱纹是暴露年龄的重要标志,医学界将其分为三级:一级为皮肤干燥导致的浅表细纹,可自行恢复;二级涉及真皮层胶原流失,出现动态纹与静态纹交替;三级为深层褶皱伴随皮肤松弛下垂,呈现明显衰老状态。润致格格针作为专业颈部抗衰注射产品,采用HEC缓释交联技术,核心成分为微交联透明质酸,能精准改善不同级别皱纹。其独特配方含0.3%利多卡因减轻不适,微交联结构降低水肿风险,在医生操作下可实现精准分层注射。该产品通过缓释技术延长作用时间,特别适合颈部日常活动需求,将颈部年轻化治疗推向精准化、个性化新阶段。

  • 广东696分考生笑称北大晚了一点:清华先找到了我

    ​6月26日,广东实验中学考生陈立楷以高考物理类696分的优异成绩引发关注。据悉,该成绩达到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当地的录取标准,两所顶尖高校均向其抛出橄榄枝。面对这一情况,陈立楷在接受采访时以轻松口吻回应:“清华招生老师先联系了我,北大稍晚了一步。” 陈立楷透露,高考放榜后,他陆续接到两校招生组的沟通邀请。他表示,虽然对两校的学术氛围和培养�

  • 周鸿祎:AI无法取代人类 因为学不会这一独特能力

    今天,周鸿祎发布视频谈及对AI的看法。他指出,尽管当下许多人担忧会被AI取代,但目前来看,AI还无法彻底取代人类。 周鸿祎认为,即便智能体再强大,也仍需人类的管理。人类未来的目标是管理、组织和训练智能体。 他以瑞典一家支付巨头为例进行阐述。该公司曾豪言自家AI客服集群能取代700名人类客服,起初成绩亮眼,AI客服处理了大部分客户咨询,效率显著提升。然

  • 蚂蚁变阵,AI时代的应变与坚持

    在商业世界里,变化是一种永恒的节奏,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是涌动永不眠。 最近一些暗涌成为了摆在桌面上的明牌:京东既做外卖又做酒旅,四面出击;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理想新设两大机器人部门,加速推进AI战略;快手则成立了可灵AI事业部,与主站、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本地生活并列为一级业务部门…… 各家秣马厉兵,似乎行业又重回了久违的�

  • 法国发现新血型全球仅一人 “瓜德阴性”由独特基因突变形成

    ​法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一种全新的人类血型,该血型以位于加勒比海的法国属地瓜德罗普岛命名,被称为“瓜德阴性”。这一发现标志着国际公认的人类血型系统数量增加至 48 种。 报道指出,这一突破性发现源于 15 年前的一次常规术前检查。当时,医生在一位来自瓜德罗普岛的女性血液中检测到了无法识别的罕见抗体。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

  • 618,电商终于找到信心重建之法

    一年一度618落下帷幕。今年最直观的感受是,行业理智在回归。 繁复的满减计算取消了,改为立减15%直接折扣叠加各类优惠,消费者凑单焦虑消失了,拉长的活动周期让用户购物更从容,为了凑单拍下商品秒退的现象减少了,商家生意的包袱小了。 消费决策更加理性,不影响成交跳涨。

  • 乘客吐车上到底要不要付洗车费 滴滴公布新方案

    在第二期滴滴开放日上,滴滴邀请了30多位司机代表、乘客代表、媒体、专家学者、律师等多方,共同探讨吐车/污损车辆司机洗车费”议题。 有网约车司机建议,滴滴平台可以给一个指引的标准,吐在脚垫多少钱、吐在座椅上多少钱。这样司机们也敢要钱了,也杜绝了乱要钱的情况。 也有司机建议实事求,根据洗车费是多少,就用洗车店开出的发票向乘客要求赔付。 还有�

  • 长视频到了系统性能力重建时刻?

    过去两年,长视频行业整体进入深度调整周期:用户增长趋缓、制作成本居高不下、流量红利逐步衰退,平台之间从“比拼数量”转向“拼内容质量”与运营效率。 与此同时,泛滥的短剧也在进一步侵蚀长视频的基本盘。如何在内容上坚持长期主义,同时在组织与成本控制上实现机制创新,成为所有平台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 在这场变革风暴中,各家平台路径分化——有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