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页
在ios上标签页一般依附在屏幕的底部,标签栏将应用功能一一归类,点击一个标签就会跳转到相应的页面上,然后该标签以高亮的形式表明你当前的位置。在标签页模式下,每个标签对应的页面都可以有自己的界面风格和特定的内容与功能,看起来就像是在运行一个独立的应用。
标签栏的高度是49像素,每个按钮都会包含一个文本标签和图标,按钮的宽度取决于放置按钮的数量,标签栏限制最多可以放5个图标,超过之后会在第5个按钮的位置出现”更多“的标签。
当然,标签栏以49像素的高度存在其实占用了不少的屏幕空间,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去掉标签栏,典型的就是图书类应用的全屏阅读模式。
树状结构
这种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层级信息分类到一棵倒置的树枝上。这种导航模式很适合列表,点击列表中的一项可以看到新的列表,列表可以再进行分拆,直到进入项目的详情。树状结构的一个变形就是表格视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宫格”,这种变形更加的图形化。
当然,根据信息的不同,树状模式中的标签也可以进行分组。一个树状模式可以分为若干的组,每个组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行数。
3类导航模式的比较
导航模式的组合应用
平铺列表、标签页、树状结构3种导航模式并不是互斥的,完全可以在一个应用里对他们进行混搭。这种混搭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单个导航模式的短处。
模态视图
我们经常会遇到在某个路径中滑出一个单屏、进行编辑、查看信息、操作界面的上的内容的情况发生。这是一种应用行为的特定形态,一般带有流程的界面变更的情况发生,比如一张页面临时取代了整个应用程序的显示屏,我们称这种处理方式为“模态视图”。默认情况下,模式视图从屏幕底部边缘滑上来切一半覆盖了当前整个屏幕,模态视图完成和程序主功能有关系的独立任务,尤其适合于主功能界面中欠缺的多级子任务。这种操作会暂时绕开应用的正常操作。
模态视图常常被用来编辑或添加内容,当你需要的时候模态视图一般从屏幕底部滑出而后遮盖先前的页面,当你完成任务后滑出的页面也会相应的缩回去,然后可以继续之前的流程。有些控件和界面元素只在次要任务中被偶尔用到,模态视图很好的把他们暂时隐藏了,并且当需要的时候出现,有效的节约了屏幕空间。
模态视图有点像是导航中的死胡同,为了能够让用户也可以同样方便的回到正常的流程中去,模态视图除了正常的操作之外一般还有加上一个“完成”按钮,或者“取消”按钮。
最后,一个移动产品设计的礼仪问题:
当用户从你应用的一个地方跳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原路返回来的时候,应用应该主动恢复到他上次离开的样子(千万不要重新加载,你懂的!)。这玩意学名叫状态恢复,这种保持不变的礼仪对移动产品的体验来说相当重要!
文章来源:ikent.me/blog/3798 转载请注明出处链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