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新榜,作者:云飞扬1993,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上半年女频短剧发展得很好,那(接下来)红果就要花几倍的代价去补贴男频短剧。”
最近的一场公开活动上,知名导演白一骢提到自己曾从红果高层处得知:“相比不断提纯用户的长视频平台,红果反而会不断补贴平台上播得不好的内容。”
事实也验证了白一骢的说法,相比去年的女频一家独大,今年以来,红果上的男频短剧开始迎头赶上,出现了多部百万收藏男频短剧。
其中《一品布衣》的累计收藏量超540万,全网播放量超24亿;《冒姓琅琊》则被认为品质可以媲美长剧,且引起了多圈层讨论,目前全网播放量超5亿。

《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的相继爆火,让不少短剧从业者相信“男频短剧春天真的来了”。自媒体大V“扯氮集”发文评价,称《冒姓琅琊》不输《琅琊榜》,认为短剧里的优秀者,已经达到长剧的普通水准。
男频短剧为何能在今年迎来复兴?近日,新榜编辑部对话了格物致知导演汪帅和制片人朱道宇,此前他们先后打造出《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两部男频爆剧,我们聊了聊男频爆剧诞生背后的故事,以及男频短剧的行业新趋势。
单部全网播放量超24亿,
男频短剧迎来复兴
格物致知并不是影视行业的新入行者。这家公司早在2018年就开始从事影视承制工作,参与过《红海行动》《独行月球》等知名电影,核心团队成员也有多年影视经验。2023年初,意识到短剧的行业趋势后,格物致知决定All in短剧,全面转型短剧承制公司。
拍出超越传统短剧范畴、具备正剧质感的作品,是汪帅的入行初衷。毕业于上戏的科班背景,再加上20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汪帅相信,用专业的影视经验制作精品化短剧,一定会是行业未来。
事实也证明了汪帅的判断。超越以往短剧的爽感,接近传统长剧的质感,让《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双双爆火,成功打破男频短剧天花板。
以《冒姓琅琊》为例,这部短剧讲述了现代汉语言文学博士王扬意外穿越到南北朝后,成为一个无原主记忆、无物资、无身份的黑户,不得不冒充琅琊王氏,在人命如草芥的南北朝挣扎求存的故事。
以往龙王战神剧的问题在于,男主的一切来得太过轻易,导致爽感略显轻佻,但在《冒姓琅琊》中,男主王扬始终处在身份被揭穿的生存危机中,不得不卷入各路大人物的争斗漩涡,但也因此让他的每次逆袭都显得弥足珍贵。
穿越之初,为了打造琅琊王氏的人设,王扬充分发挥自己汉语言文学博士的优势,言必称《论语》《尚书》等典籍,最终靠着《今文尚书指瑕》和《古文尚书百问》初步站稳脚跟。
这种靠文化而非异能解决危机的设计,打造出《冒姓琅琊》独一无二的文化爽感。不少观众称赞,这是自己看过的最有文化的短剧。影视博主“吃瓜少女孙答应”评价:“没想到内娱长剧拍不出的乱世求生,让短剧拍出来了。”
精良的制作则放大了这种文化爽感。
行业野蛮生长期的成功案例让不少短剧从业者相信,即使制作粗糙、题材烂俗也能以小博大,但汪帅始终坚持用正剧标准制作短剧。据悉,早期男频短剧的成本多在50万元以下,但《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的制作成本均在百万元以上。
汪帅认为,拍摄历史题材短剧一定要尊重历史,即使是架空的《一品布衣》,也要通过服化道、演员表演等各种细节构造出一个相对真实的时代风格。
正是因为潘子剑等优秀演员的加入,才让短剧中的故事活了起来,成功打造出徐牧、王扬、司虎、巴东王等人物群像。《冒姓琅琊》中王扬在荆州郡学用大量文言文证伪《古文尚书》的情节,就让不少观众联想起《庆余年》中范闲的背诗名场面。

王扬证伪《古文尚书》的名场面
《冒姓琅琊》不是为了单纯满足观众“装逼打脸”的幻想,而是希望借助王扬的视角,带领观众参与到南北朝的历史洪流中,见证南北朝的清谈文化和残酷时代。
《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并不是个例。艺恩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2025年男频短剧产量达3000+部,头部作品首播月单平台播放量达8.5亿。
今年以来,部分短剧创作者一改往年对龙王战神的偏爱,开始从爽点、制作、题材等方面对男频短剧进行全方位改造。朱道宇举例,从《一品布衣》中小人物对家国的坚守,到《老千》的反赌主题,再到《凡骨:问道篇》的狭义精神,越来越多男频短剧开始跳出过去的单一爽点。
《一品布衣》等男频爆剧的出现也坚定了不少从业者的信心。汪帅透露,目前《一品布衣2》已经完成拍摄,不日即将上线,《冒姓琅琊2》也已经在计划当中。
女粉占比40%,
男频短剧爆火背后
男频短剧为何能在2025年迎来复兴?
汪帅认为,之前的龙王战神剧完全忽视女性的感受,只为满足男性的情绪幻想,但如果一部短剧只拍给男性或女性看,天然就把天花板框死了。“创作者不应该刻意去讨好某个性别,而是专注创作好的内容。好的作品是不分男频、女频的。”
《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能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大批女性观众的认可。朱道宇透露:“《一品布衣》的女粉占比40%,《冒姓琅琊》的女粉占比预估也在40%左右。”
那么,如何创作出男女皆宜的优秀作品?
回顾短剧历史可以发现,短剧的一个重要源头是信息流广告,需要用强烈情绪刺激消费者下单,由此延伸出的付费短剧则将这种情绪刺激发挥到了极致,部分从业者甚至研究出第几秒扇嘴巴、第几秒下跪的情绪刺激公式。
情绪是第一代短剧的核心,男频的典型代表是将“扮猪吃老虎”发挥到极致的《无双》,女频的典型代表则是各种霸总甜宠剧。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就在最近的公开分享中调侃:
“这一年,大概有五千多名总裁轮流被下药,三千多名短剧女演员精准走错酒店房间,还有两千位千金上演团圆戏码,就连剧中的巴掌戏加起来可能都得绕地球好几圈。”
但情绪流短剧多了,观众也就腻了。在汪帅看来,觉得观众只喜欢下沉短剧是部分短剧从业者的偏见。短剧观众的需求其实非常多样。
率先做出改变的是女频短剧,靠着唯美的画面、浪漫的故事,以及颜值极高的男女主,女频赛道先后跑出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盛夏芬德拉》等精品短剧,迅速与男频短剧拉开差距。
有短剧从业者估算,去年男女频短剧的市场份额比约为3:7。2025年初,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透露,2024年以来,红果女性用户占比同比提升14%。
女频短剧靠审美突围,那男频短剧呢?朱道宇认为,男频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从不是流量演员,而是世界观构建、强情节节奏与逻辑闭环。故事才是男频短剧的突围方向。
什么才是好的故事?
随着大数据的流行,越来越多创作者开始用数据指导创作,但汪帅觉得,影视行业的逻辑不应该是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因为观众的需求一直在变,数据永远是滞后的。
相比数据,汪帅更相信创作者的直觉。“我第一次看到《一品布衣》的故事就觉得应该把它的家国情怀、人物群像拍出来,让观众跟我一起呐喊。”
事后来看,《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的爆火,恰恰不是对所谓数据、方法论的迎合,而是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内娱沉迷于女将军的行为艺术时,《一品布衣》这种聚焦小人物成长和家国情怀的王道故事已经许久不曾出现,《冒姓琅琊》这种以经学辩论为核心的穿越故事更是从未出现。

观众对《一品布衣》(左)和《冒姓琅琊》(右)的评价
“影视行业的逻辑不是某个题材一定会火,而是因为某个题材有了一个好故事,然后带火了这个题材。”汪帅总结。
有了好故事,还需要把好故事拍出来。
面对外界对《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成片质感的称赞,汪帅坦言,对专业影视从业者来说,这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他也没有为此花费太多额外时间和金钱。“得益于横店成熟的影视基建,这些都可以找专业人士解决。比如演员总是要穿衣服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多花点心思挑出更契合短剧气质的服装。”
好剧的重点不是花更多时间,而是用更多心思。以《冒姓琅琊》中被不少人夸奖的齐武帝为例,当时为了更好的效果,汪帅特意将齐武帝的扮演者重新请回剧组完成配音。
男频短剧的复兴,其实是用户需求升级的必然。“之前观众不是不喜欢看好东西,而是没得看。当好的作品出现后,自然会带动观众对男频短剧的兴趣。”汪帅说。
缺内容、不涨粉,
男频短剧如何持续爆火?
对比红果的女频爆剧可以看出,男频短剧虽已复兴,但与头部女频作品相比仍有差距。目前女频赛道已经有《好一个乖乖女》等多部30亿播放短剧,远超男频短剧。

男频短剧稍显落后,但男性用户占比却不落后,《2025快手短剧白皮书》显示,2024年快手星芒短剧男性用户占比达到51.8%;阅文展示过的一组数据则显示,短剧用户中男性比例从第一季度的49%上升至第三季度的52%。
相比竞争愈发激烈的女频短剧,男频短剧当下仍然是个颇有想象空间的蓝海市场。那么,男频短剧要如何继续追赶女频脚步?
汪帅认为,好内容的源头是感动,如果一个创作者对故事没感觉,那拍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灵魂的。“《冒姓琅琊》我拍得非常过瘾。很多人是不了解南北朝历史的,但这次我感觉是带着观众看了一段中国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太多故事可以讲,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多拍一些具有文化、历史底蕴的故事。”
朱道宇则提到,目前男频短剧赛道正逐渐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业内头部男频短剧团队也开始通过差异化定位建立各自的壁垒。“赛博修仙、考古悬疑、机甲科幻这些题材都有挖掘潜力,关键还是坚持 ‘好故事 + 强节奏 + 精准情绪’ 的创作思路。”
除此之外,男频短剧还需要解决优质内容稀缺、人气演员缺乏等难题。
女频短剧的爆发源于创作者们对大量好故事进行了成功影视化改编,但这件事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好故事?好的故事是否愿意改编成男频短剧?
《一品布衣》原著虽然是17k头部小说,但在整个男频赛道,它却算不上头部作品。格物致知拍摄的《牧神记之延康变法》不仅原著是起点顶流男频小说,动漫版也多次登上B站国创榜TOP1,但短剧版的成绩却远不如《一品布衣》。
女频短剧强大的造星能力,捧出了柯淳等一批人气演员,反过来又提升了女频短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相比之下,男频短剧的造星能力却尚未开发出来。
以潘子剑为例,虽然连续主演了《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两部男频爆剧,但截至发稿前,潘子剑的抖音粉丝数仅4.7万,远低于柯淳的594万。人气演员的缺乏,让男频短剧少了一大抓手,客观上限制了男频短剧的资源调动能力。

男频短剧头部作品数量不如女频短剧,本质其实是其在IP挖掘能力、精品制作体系、成熟演员经纪等方面仍落后于女频短剧。对男频短剧来说,需要的不仅是更多《一品布衣》和《冒姓琅琊》,更重要的是搭建起更完善的生态体系。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