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个做AI编程工具的朋友突然找我:"怎么回事?我的网站Google流量掉了一半,但产品明明更好用了。"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试过在ChatGPT里搜你的工具名?"
他试了试,愣住了。ChatGPT给出的推荐列表里,根本没有他的产品。
这就是 2025 年AI工具网站面临的新现实。根据SparkToro的研究,58.5%的美国Google搜索现在是零点击——用户在搜索结果页就得到答案,根本不点进网站。更关键的是,71%的美国人开始用AI搜索来研究产品和评估品牌(Superlines 2025)。
流量不是消失了,而是转移到了AI平台。这时候,你需要的不再是SEO,而是GEO(生成引擎优化)。
一、为什么AI工具网站必须做GEO?
先说个数据把我震到了:ChatGPT每天处理超过 10 亿次查询(Superlines 2025)。这什么概念?Google每天 47 亿次,ChatGPT已经接近五分之一的体量了。
更关键的是用户行为在变。我自己就是典型例子:以前想找个项目管理工具,我会Google"best project management tools 2025",点进5- 6 个测评网站对比。现在?直接问Claude或ChatGPT"推荐一个适合 10 人团队的项目管理工具",看AI给的答案就够了。
三个信号告诉你传统SEO正在失效:
信号1:AI Overviews在吃你的点击率
DemandSage的数据显示,当Google搜索结果出现AI摘要时,有机点击率下降34.5%。排名第一的结果,点击率从7.3%掉到2.6%。你辛苦做到第一名,结果点击率被AI腰斩。
信号2:用户直接跳过搜索引擎
我观察了下身边做ToB的朋友,他们的潜在客户越来越多是这样找工具的:打开ChatGPT → 描述需求 → 得到推荐列表 → 直接去官网。整个过程压根不经过Google。
Forrester的调研证实了这点:89%的B2B买家用AI做信息收集。对AI工具网站来说,你的目标客户可能根本不会在Google看到你。
信号3:AI的回答比你的Landing Page更有说服力
说实话,用户问AI"XX工具好用吗",AI给出的结构化回答(功能+优缺点+适用场景),往往比你官网那堆营销文案更客观、更容易理解。如果AI没推荐你,你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市场数据也在支持这个趋势。AI搜索引擎市场规模从 2024 年的 173 亿美元,预计 2034 年增长到 737 亿美元,年增长率15.6%(Market.us 2025)。这不是未来,是正在发生的现在。
二、AIBase GEO实战:从 0 到 1 的完整流程
聊完大趋势,来点实际的。我用AIBase GEO给那个朋友的工具做了一轮诊断,发现了几个关键问题。
先说说这个工具是干嘛的。
AIBase GEO是目前市面上少数专门监控国内AI平台的GEO工具。它覆盖 5 个主流平台: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元宝、文心一言。
为什么强调"国内"?因为你的用户在哪,你就该监控哪。很多国际工具只盯ChatGPT和Perplexity,但中国用户更多用国产AI。如果你的目标市场在国内,监控这些平台才有实际意义。

图:AIBase GEO工具界面
核心功能就三块:
1. 品牌曝光监控
你输入品牌名,工具会自动生成10- 20 个相关问题,然后去这 5 个AI平台"提问",记录你的品牌是否被提及、被推荐。
比如你是"Effie文档工具",它会测试这些问题:
- "推荐一个适合团队协作的文档工具"
- "Effie和Notion哪个好"
- "国产文档工具有哪些"
然后统计:在豆包推荐了你 3 次,DeepSeek推荐 1 次,通义千问没推荐...这就是你的基线数据。
2. 曝光数据分析
工具会给你四个核心指标:
- 总检测次数:测试了多少个问题
- 推荐数:你被明确推荐的次数
- 曝光数:你被提及(但不一定推荐)的次数
- 曝光率:曝光数/总检测次数
我朋友的工具当时的数据是:检测 50 次,推荐 2 次,曝光 5 次,曝光率10%。这意味着90%的相关问题里,AI根本不提他的产品。

图:AIBase GEO查询结果示例
3. 竞品对比
这个功能特别实用。你可以同时监控3- 5 个竞品,看他们在哪些问题下被推荐,频率如何。
我们对比了他的工具和两个竞品,发现:
- 竞品A在"代码补全"类问题下曝光率35%
- 竞品B在"AI编程助手"类问题下曝光率28%
- 我朋友的工具两类问题加起来才10%
差距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竞品A被推荐的那些问题,很多是因为他们官网有专门的"使用场景"页面,内容结构化、案例详细。这给了我们明确的优化方向。
实际操作建议:
第一周别急着优化,先建立基线。选10- 20 个核心问题(覆盖你产品的主要使用场景),跑一遍完整监控,记录初始数据。这是你后续衡量效果的对比基准。
三、提升品牌曝光率的 3 个关键动作
有了监控数据,接下来就是针对性优化。我总结了三个动作,照着做, 3 个月曝光率提升40%是能做到的(Princeton大学的GEO论文也证实了这个数字)。
动作1:每周检查,快速响应
GEO不是一次性项目,是持续监控。我建议每周一固定时间跑一次核心问题检测。
重点看两个变化:
- 排名下降:原本被推荐的问题,现在不推荐了
- 新问题出现:工具会发现用户开始问新的相关问题
一旦发现排名下降,立即分析原因。我朋友遇到过一次:他的工具在"AI代码补全"问题下消失了。查了下发现,竞品更新了一篇详细的技术博客,内容比他官网的产品介绍更深入。
我们当天就调整了官网的技术文档,增加了代码示例和使用场景。一周后,排名回来了。
动作2:竞品分析,找优化方向
别光盯着自己的数据,看看竞品为什么被推荐。
我们分析竞品A后发现,他们有几个优势:
- 内容结构化:每个功能都有"是什么-怎么用-适合谁"的清晰结构
- 案例丰富:官网有10+个不同行业的使用案例
- 关键词密度:技术文档里自然重复核心关键词
AI引用内容时,更喜欢结构清晰、信息密度高的页面。我们参考这个逻辑,重写了官网的 3 个核心页面, 2 周后曝光率从10%提升到18%。
动作3:内容优化闭环
这是最关键的。GEO监控只是开始,重点是监控-优化-验证的闭环。
具体流程:
- GEO工具发现问题(比如某类问题曝光率低)
- 分析原因(内容质量?关键词?页面结构?)
- 针对性优化内容(可以用QuickCreator等AI写作工具辅助)
- 2 周后再用GEO验证效果
我朋友用这个方法优化了 5 轮,每轮针对1- 2 个核心问题。 3 个月下来,整体曝光率从10%提升到42%。更重要的是,官网自然流量也涨了35%——好内容对SEO和GEO都有效。
三个避坑提醒:
坑1:不要刷数据
别想着通过大量重复提问来提升曝光数据。AI平台会识别,而且这种数据对实际业务没意义。你要的是真实用户问相关问题时,你的品牌出现的概率。
坑2:重质量不重数量
被推荐在 1 个高价值问题下(比如"最好的XX工具"),比被提及在 10 个无关问题下(比如"XX工具是什么时候发布的")更有用。监控时,优先关注转化价值高的问题。
坑3:别期待立竿见影
GEO优化是长期战役。AI模型的训练数据有更新周期,你的内容改进需要时间被AI"学习"到。我的经验是,单次优化至少等 2 周再看效果,别着急。
结语
说到底,GEO解决的是一个核心问题:让AI在合适的时候推荐你。
传统SEO时代,你要让Google爬虫找到你、理解你、排名你。GEO时代,你要让AI模型理解你的价值、记住你的特点、在用户询问时想起你。
从我朋友的案例看,做好GEO有两个直接好处:一是品牌在AI平台的曝光率确实能提升( 3 个月40%是可复制的),二是优化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质量问题,这些改进对SEO也有帮助。
立即可以做的三件事:
- 用AIBase GEO或类似工具,跑一遍基线监控,看看你现在的曝光率
- 选3- 5 个最关键的问题(用户最可能问AI的那种),重点优化对应页面
- 每周一固定时间检查数据,快速响应排名变化
AI搜索已经不是趋势,是现实。与其担心Google流量下降,不如主动布局AI平台。越早开始,越有先发优势。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