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次抛消费”在年轻群体中愈发盛行,正悄然掏空年轻人的钱包,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今,“次抛消费”在年轻人生活中无处不在。坐高铁时,自带一次性坐椅套成为一些人的选择;为体验各类活动,一杯奶茶钱就能薅遍体验课;旅游时,“次抛衣”穿完就扔;甚至玩剧本杀都要组“次抛局”。在消费市场,次抛护肤领域发展迅猛,预计2025年中国次抛护肤市场规模将突破700亿元,其中次抛精华赛道更是火爆异常。
然而,“次抛消费”看似给年轻人带来了便利与新鲜感,实则暗藏诸多问题。从经济层面看,它对年轻人的钱包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数据显示,18-30岁的年轻人每月在次抛消费上的支出平均达到月收入的23%,远超必要生活开支。不少年轻人调侃,次抛消费只是掏空当月钱包,而房贷则是掏空未来30年的钱包,但次抛消费的累积影响也不容小觑。
在消费过程中,“次抛消费”还存在诸多陷阱。社交货币陷阱便是其中之一,网红同款经济催生出限量版咖啡杯等商品,不少人购买后仅使用1次,就为了拍照30分钟用于社交平台“晒单”;打卡式消费也十分盛行,人均300元的“沉浸式艺术展”,大多数人停留时间不到1小时,仍有62%的Z世代承认购买过完全不需要的“晒单商品”。
对于“次抛消费”,社会舆论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在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情况下,追求这种“次抛”带来的精致感并无过错;但也有人指出,这其实是消费降级的表现,大件商品买不起,便转向一次性消费,而且这种消费模式违背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专家提醒,年轻人应警惕“次抛消费”背后的陷阱,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要被所谓的“精致”“氛围”等营销概念所迷惑,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消费,避免钱包被掏空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