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智能体开发最新资讯  > 正文

腾讯大模型战略首次全景亮相!智能体平台重磅上线,从“落地可用”到“智能协同”

2025-05-23 09:30 · 稿源: 量子位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克雷西(ID:QbitAI),作者:量子位,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智能体的开发门槛,又又又被打下来了!

昨天,腾讯云在他们的AI产业应用峰会上,正式上线了全新的智能体开发平台,率先在行业内实现零代码配置多智能体协同构建

除了上线智能体开发平台,腾讯云也对从AI Infra到模型到应用的整个体系来了波全面升级。

包括混元系列大模型,也迎来了重磅更新。

腾讯云副总裁吴永坚对量子位表示:“腾讯云在智能体领域的产品布局,是围绕企业真实需求逐步演进的。整体思路是从场景出发,扎实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能力从‘落地可用’逐步迈向‘智能协同’。”

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更新当中,可以看到鹅厂的企业级AI产品体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完整。

对腾讯云自身而言,这些发布和更新也意味着其产品能力被进一步补齐。

多智能体开发,零代码搞定

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的前身是“大模型知识引擎”。据吴永坚介绍,平台在RAG能力、工作流能力、多Agent协作机制及To B实战场景支持方面具备明显差异化优势。

平台具备先进的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能力,先从知识库中检索信息,再由大模型基于检索结果生成准确可追溯的回答。

在具体能力上,在复杂表格问答场景中表现突出;同时支持基于文档自动生成问答对并进行溯源校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平台还率先实现新旧文档比对与高效决策,支持仅针对增量内容生成问答对,显著减少token消耗。

图片

在支持拖拉拽零代码流程搭建的工作流中,腾讯云智能体平台首次推出了具备全局视野的Agent,支持灵活的节点回退和全局意图洞察,智能控制节点跳转。

吴永坚举了个例子,假如让Agent帮忙获取一份天气预报,明确地点和时间后就已经进入了执行环节,但用户突然发现把地点说错了,这时智能体可以回退到地点信息获取节点重新询问,而不是“傻傻的”往前执行而不顾用户反馈。

此外,腾讯云智能体平台还率先支持了零代码配置多Agent协同转交,灵活配置满足不同的Multi-Agent协同方式的搭建需求。

插件生态方面,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整合了内部优质能力(如腾讯地图、腾讯医典)、RAG组件(如网页解析、文档解析、Text2SQL)、以及通过MCP协议接入的第三方插件,实现全面开放与能力融合。

同时,平台沉淀了很多经过To B实战打磨沉淀的优势,支持平台级、应用级、知识库等完整权限体系配置,同时具备企业级智能体运维的管理后台,真正做到灵活、可控、安全。

智能体平台的落地,对基础大模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腾讯云在大会上还带来了混元系列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模型的发布和既有模型的升级。

  • 深度思考模型T1全面升级,采用多阶段强化学习训练,竞赛级数学能力提升8%;

  • 快思考模型Turbo S,在全球arena榜单中上升到全球第八;

  • 此外还包括视觉深度模型、端到端语音通话模型、生图模型imageV2.0、3D生成模型3D V2.5以及可以实现工业级游戏资产生成的混元游戏模型。

随着智能体开发平台的上线以及既有AI产品矩阵能力的提升,可以看到腾讯云在大模型领域的产品体系正在日渐完善。

腾讯云为什么要做智能体开发平台?

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的出现,顺应了企业AI应用的演进过程,以及在一系列过程中涌现出的用户需求。

吴永坚认为,To B是用于生产的严肃场景,用户输入问题的复杂度和多样性比To C场景更高,对输出的回复要求更高,目前大模型能力在To B严肃场景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需通过产品能力体系化去解决。

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的出现,其实是围绕着企业对于AI应用的多样化需求逐步演进。

大模型的产品落地,按照产品形态可以分为:API接入、RAG应用、工作流应用和Agent自主决策的应用。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企业级大模型应用的发展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最简单的大模型API接入,用户需求直接传递给大模型,由模型根据自身知识返回结果,用以AI聊天、搜索等相对简单的场景,通过更加自然、有趣的交互,帮助企业获取更多流量收益;

第二个阶段,通过RAG的加持,可以让大模型结合企业垂直领域的知识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回复;

第三个阶段,通过工作流编排“原子能力”,搭建复杂工作流程,解决企业业务流程定制化的问题。

这三种方式,也是过去腾讯云逐步演进并完善的主要智能体构建方式,并且已经交付了众多行业与场景,真正在落地在生产环境中,为企业产生价值。

近期,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升级,“模型自驱动”Agent也越来越火热,即支持模型主动选择和调用工具,并能够主动纠错和反思,相比于RAG能够解决任务执行类的企业需求;相比工作流编排,配置成本更低,表现更灵活。

但是每一类模式的To B落地都会面临非常多挑战,比如:

  • API接入形式虽然轻量易用,但难以应对专业领域问题和复杂任务链路;

  • RAG提升了问答回复精准度,但对流程执行类任务支持有限;

  • 工作流编排支持人工编排固定流程,但很难保证灵活对话;

  • Agent虽具备更强的自主性与智能性,但要全面适配企业级稳定性要求,仍需结合场景深入打磨。

这些问题都是企业使用大模型上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大模型落地如此困难的背景下,一站式开发平台的重要性和实战经验沉淀就显得尤为明显了。

站在企业用户的角度看,市面上的智能体平台已经琳琅满目,选择腾讯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腾讯云的智能体开发平台经过To B实战打磨,沉淀了在RAG、工作流实际的产品优势功能,并升级支持了多Agent协同。

  • RAG:端到端的多模态解析大模型和检索链路沉淀、支持复杂表格结构查询(Text2SQL)、问答对自动生成;

  • 工作流:内置全局洞察Agent,具备流程回退能力;支持异步任务控制;满足企业级流程管控需求;

  • Agent:严审插件中心的插件质量,保障工具识别准确率与执行稳定性;新增支持多Agent协同编排,缓解单Agent的决策压力和工具选择压力,让不同的Agent各司其职,形成类似“专家协作”的机制,满足企业复杂场景的需要。

平台同时配套完备的权限体系,和运营排查工具和管理后台,能够确保服务可靠运行。

目前智能体开发平台已经在腾讯云多家客户的多个场景中落地,据了解,在智能客服落地场景,腾讯云与一汽丰田合作,全面升级智能客服体系,显著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通过整合企业专属知识,构建高质量问答能力,自2024年1月接入以来,智能客服独立解决率从37%提升至84%,大幅减轻坐席压力,优化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在医药零售领域,大参林基于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构建了覆盖药品知识、销售场景、职能办公等多个场景的专属AI知识库,打造了“AI小参”问答助手,已服务总部与上万家门店的5万名员工,查询响应时间缩短超80%。

在医疗行业文书撰写场景,腾讯云与迈瑞合作推出“启元重症”智能体。迈瑞通过行业模型结合工作流,对接院内系统,实现病情问答、文书生成、知识检索一体化。医生只需一句话,即可生成完整参考病例,病历书写效率提升近一倍。

从智能客服到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

万丈高楼平地起,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也并非一蹴而就。吴永坚表示,腾讯云始终坚持从企业业务场景出发,一步步完善底座能力,从模型到平台,从工具到智能体,最终构建出一套真正能跑业务、能接工具、能持续演进的智能体体系。

前面介绍过,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的前身是“大模型知识引擎”,但实际上它真正的起点是企点智能客服。

最初腾讯云聚集在大模型需求最为旺盛的智能客服领域,基于客服场景,在企点智能客服上对知识问答场景共性的、核心能力进行打磨。

落地过程中,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和变化,腾讯云智能团队发现还有非常多值得探索的场景,比如标签提取、文案创作、角色扮演、还有需要自定义流程并对接企业等,于是开始推动其产品向着“智能体构建平台”的方向上进化。

在智能体构建平台上,腾讯云的演进路径非常明确:从最初的RAG知识库问答,到流程编排的工作流,再逐步引入Agent能力,演进为多智能体协同的Multi-Agent架构,MCP协议出现后,也进行了快速适配。

当然Multi-Agent不是终点,人工智能技术和企业用户需求的演变也不会停止。

但在变化之中保持不变的,是坚持满足客户需求。

吴永坚介绍,“构建一个离产业最近的AI平台”,就是腾讯云的核心主张之一。

在他看来,企业级AI产品的研发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追求潮流而堆砌产品功能,而是要切实满足用户的价值。

“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构建离产业最近的AI平台’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比拼,更是对产业痛点的深度理解和价值闭环能力的考验。”吴永坚说。

目前来看,整个行业仍然处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状态,具体哪种技术或产品路线更具优势仍待检验,可以说各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但是,通过技术提升、生态共建与场景化落地,腾讯云在“离产业最近”的目标上,一直在修炼内功,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在行业Konw-How深度内化方面,腾讯云已构建覆盖金融、教育、零售、出行、消费电子等30多个行业的解决方案。

腾讯云预计,未来企业应用会更加行业垂直化,用户对精度的要求会更高,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将通过模型能力升级、平台工具完善、场景解决方案打磨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产品能力。

除了应用之外,进一步强化降本增效能力,还需要基础设施的升级,具体来说,更高效与自动化的训练技术、分布式推理技术、主流模型内核优化、主流芯片的推理加速能力将是主要演进方向。

吴永坚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以用户需求为本,去做产品和技术的持续迭代,更好地构建距离产业更近的AI。”

举报

  • 相关推荐
  • 网易数智发布CoreAgent智能体开发平台及多款行业智能体

    5月23日,网易在杭州举办"万象新生"2025创新企业大会。网易数智宣布品牌升级,LOGO颜色从"科技蓝"变为"网易红",展现拥抱AI时代的决心。会上发布一站式智能体开发平台CoreAgent,整合知识库、运行沙箱等功能,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同时成立AI生态联盟,首批成员包括英特尔、人民中科等上下游企业。网易数智还推出导购数字员工、智能外呼数字员工等多款行业智能体产品,加速企业数字化进程。

  • 智能体生态圈破茧,联想与ISV编织千行百业 AI 落地未来

    5月9日,联想在上海举办2025智能体解决方案生态论坛,发布面向AI生态伙伴的私有化部署与行业场景落地合作战略。联想将通过品牌力、方案力、营销力与销售力四大核心方向,为AI解决方案提供商(ISV)提供全栈支持,加速智能体在垂直行业落地。联想集团副总裁王立平指出,每个场景背后都是真实行业问题,需要多方合作解决。联想推出"擎天AI适配中心"提供软硬件全栈适配支持,并发布"擎天智能体集市"平台,汇集超百家ISV产品,实现"线上体验+线下部署"闭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ISV,联想推出三种合作模式:品牌代销、联合品牌和方案整合,助力ISV跨越技术验证与商业转化鸿沟。联想ThinkStation智能体工作站系列成为硬件载体,其中PX型号支持4张RTX 5880 Ada GPU,兼顾高性能与便捷部署。天士力、蜜度等合作伙伴现场分享了与联想共同打造的医疗、政务行业智能体落地案例。

  • ​海信重磅发布“云信·通途交通大模型”: 以AI之力,解锁智能交通无限可能

    4 月 23 日,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海信网络科技公司重磅发布“海信云信·通途交通大模型”, 标志着其在智慧交通领域的AI技术创新应用迈入了全新阶段。 该交通大模型是海信深度融合二十余年交通行业经验与前沿AI技术的产物。基于海量交通专业数据与多模态感知能力,构建“问答-分析-决策”一体化系统,通过AI指挥官

  • 英特尔亮相超聚变探索者大会2025,共建智能体时代

    2025年4月16日,郑州将举办"超聚变探索者大会",主题为"共建智能体时代"。大会汇聚2500余名行业领袖、专家及合作伙伴,探讨智能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英特尔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展示其至强6处理器家族,该系列采用性能核(P-core)与能效核(E-core)混合架构,支持AI加速、高密度计算等多样化业务需求。性能核专为AI、浮点运算等密集型场景设计,支持128核504MB三级缓存;能效核侧重高密度与能效比,单路支持288核216MB三级缓存。双方还将深化技术合作,基于至强6处理器升级服务器解决方案,为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高性能算力支持。

  • 智邦国际一化ERP:企业一智能体成型,重塑企业未来

    近期制造业、轻工业、电子凭证、人工智能等领域密集出台政策,推动企业全方位数智化转型。智邦国际推出"企业一体化+"数智生态体系,以ERP为核心构建全维一体化管理平台,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其一体化ERP系统支持30多套软件灵活组合,并集成AI获客、智能客服等创新应用,帮助企业打通内外数据孤岛,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升。该方案通过一站式的数据互通和智能协同,正在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新引擎,引领万物互联时代的数智化转型浪潮。

  • 联想Lecoo战者G1智能体AI眼镜首发1999元: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

    据悉,这款产品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天禧的突破在于,它首次将感知、认知、决策与自主演进能力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双胞胎”逻辑。支持AI翻译/AI对话/AI识图,通过Hi小天”启动多模态AI助手。

  • 大模型时代的智能营销,从“玩具”到“工具箱”

    百度在Create大会上强调AI应用创造真正价值,发布智能营销一体化应用"客悦·ONE"。李彦宏指出,没有应用场景的芯片和模型毫无价值。百度智能云升级后整合文心、DeepSeek等大模型能力,实现从数据洞察到智慧触达的闭环营销体系。该产品在金融等行业已落地见效,自助解决率达93%以上,支持多模态交互和全渠道管理。百度通过全栈自研AI架构降低开发成本,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

  • 数智引领 共建智能体时代:超聚变亮相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4月29-30日在福州召开。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携算力、城企数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等创新成果亮相,获得广泛关注。公司聚焦AI驱动下的算力产业发展,推出AI Space等创新产品,加速AI应用落地。在城企数智领域,打造xIBT业务变革与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构建城市、企业智能体。智慧能源方面,推出分体式智能直流充电主机等新产品,服务充电网络多场景应用。超聚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持续探索AI、算力、数据、能源的深度融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 宝马中国将接入DeepSeek!爆新世代车型搭载AI智能体

    宝马中国4月27日宣布接入深度求索(DeepSeek)AI大模型,深化本土AI生态布局。这是继宝马与阿里巴巴达成AI大语言模型合作后,再次联手中国科技企业。从今年三季度起,搭载第九代宝马操作系统的多款国产新车将率先应用该技术,通过智能个人助理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宝马还计划将DeepSeek功能应用于新一代国产车型。此前3月,宝马已与阿里云合作开发车载AI引擎,双方在上海车展展示了识别率达99%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此次合作将突破车载场景限制,实现车辆与外部世界的智能连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出行体验。

  • AIbase解锁AI无限可能!MCP 圈疯传的神器,让AI智能体直接原地起飞

    AI时代来临,MCP资源宝库网站(https://mcp.aibase.cn)横空出世,一站式整合12万+AI开发资源。该平台提供网页搜索、数据库交互、图像视频处理等全方位服务,包含DuckDuckGo搜索API、百度地图MCP协议等热门工具。精选服务如Figma设计数据转换、EdgeOne网页快速部署等,大幅提升开发效率。网站还提供详细教程,新手也能轻松上手。紧跟AI发展前沿,这个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平台为开发者搭建了通往无限可能的桥梁,助力打造更智能的AI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