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互联网监管最新资讯  > 正文

调查发现:近 50% 年轻人宁愿活在“没有互联网”的世界!

2025-05-21 09:00 · 稿源:站长之家

图片.png

新调查显示,青少年希望数字空间更安全、更少让人上瘾 —— 或者干脆不要……

对于一代伴随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长大的年轻人来说,人们可能会以为他们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的生活。但比较新研究结果却显示出相反的趋势:在 16 至 21 岁的年轻人中,近一半表示他们实际上更愿意成长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世界。

这一令人意外的“结论”来自英国标准协会(BSI)最近的一项调查 —— 揭示了Z世代对线上生活对其心理健康、自我形象和安全造成影响的深切担忧。

刷屏的阴暗面

高达 68% 的年轻人坦言,使用社交媒体让他们对自我的感觉变得更差了。像 Instagram 和 TikTok 这样的应用,通过无限滚动和算法驱动的内容吸引注意力,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用户的自尊心。

对此,50%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欢迎在晚上 10 点之后启用某些 APP 的“数字宵禁”。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技术部长彼得·凯尔甚至建议政府考虑对特别容易让人上瘾的平台实行强行限制。

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问题不只是上网的“时间”,而是上网时的“感受”。

线上“分身”生活

图片.png

调查还揭示了青少年为应对“时刻在线”的压力所做的各种努力。约 25% 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花至少四小时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还掩饰自己的网络行为:42% 承认对父母或监护人撒谎,隐瞒自己在网上的行为。

更令人担忧的是,42% 的人承认曾谎报年龄,40% 使用小号或“影子账号”,27% 甚至曾假扮成另一个人…… 这些发现显示,这一代人常常隐藏在“数字身份”之后,不只是为了好玩 —— 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持匿名,或逃避评判。

安全风险:过早、过度的分享

除了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还暴露了危险的行为习惯。大约 27% 的年轻受访者承认曾向陌生人在线分享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

英国儿童保护组织NSPCC的儿童在线安全政策经理拉妮·戈文德(Rani Govender)指出,虽然“数字宵禁”可能有一定帮助,但不能仅靠时间限制。“孩子们在任何时间段都可能面临风险,”她表示,“我们必须要求更安全、更少让人上瘾的平台,将用户利益放在首位。”

戈文德强调,如果不进行有意义的改革,无论孩子是在晚上 10 点还是早上 10 点上网,他们都仍可能受到伤害。

疫情加剧青少年网络依赖

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一步加重,其长期影响至今仍旧存在。调查中,约 75% 的受访者表示疫情封禁期间自己的屏幕使用时间显著上升,其中 68% 表示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无论是因为网络霸凌、不现实的审美标准,还是持续在线带来的情绪耗竭,许多青少年表示互联网已不再是一个安全或愉快的空间,而是变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

求助与呼吁监管

图片.png

倡导者们呼吁科技公司和立法者认真倾听年轻人的声音。预防自杀慈善机构 Molly Rose Foundation 的首席执行官安迪·伯罗斯(Andy Burrows)强调,问题不仅在于屏幕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

“年轻人可能在没有主动搜索的情况下就被拉入有毒内容,”伯罗斯指出,“算法会替他们完成这些步骤 —— 让他们陷入有害、甚至令人痛苦的‘内容陷阱’之中。”

他呼吁立刻立法,强制实行“安全即设计”的方案,将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安全置于企业利润之上。“科技公司必须被追责,”他说,“我们的年轻人值得拥有更好的网络环境。”

一代人开始重新思考互联网

或许这项调查最深远的启示在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宁愿在没有互联网的世界中成长。对许多成年人来说,网络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对年轻一代而言,它更像是一个陷阱 —— 一个模糊了连接与孤独界限的陷阱。

BSI 的这项调查共收集了 1293 名年轻人的意见,从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一幅“在数字生活中日渐疲惫”的群像。他们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这些平台究竟是在支持我们,还是操控我们?我们是否真的拥有掌控权?

随着各国政府商讨科技监管的未来,Z世代传递出的信号十分明确:他们希望拥有不会伤害心智、不剥削数据、不偷走内心安宁的数字空间。如果,这些要求无法实现,他们之中的部分人甚至宁愿完全抛却互联网。

可以肯定的是,年轻人不再只是互联网的使用者和追随者 —— 他们正在成为它的批评者,并发出改变的呼声。

举报

  • 相关推荐
  • 孟羽童被多次造黄谣 警方立案: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

    近日,孟羽童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分享了她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于2020年及近期拍摄的合照,此举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就在该动态发布后不久,律师瞿泽林在评论区发表留言,就近期网络上针对孟羽童的不实传言作出回应。他指出,部分网络用户多次恶意编造关于孟羽童的不当谣言,对此,杭州警方已正式立案调查。瞿泽林强调,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呼吁广大网友不�

  • 中老年团播,年轻人围观,谁赚钱?

    六十岁,正是打拼的时候。这句流传一时的调侃,正在直播赛道上成为现实。 不久前,话题#300岁TVB老人跳晚安大小姐 冲上热搜、由六位香港资深男艺人团播打PK跳《晚安大小姐》的表演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尽管弹幕上频频出现“全都是老人家”“TVB的视帝们都要靠这个来挣钱了吗”“不要虐待老人”“好像在做复健”......直播间的热度却是只增不减。 事实上,中老年直播赛

  •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爱非遗:与这些因素有关

    近日,一股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之风在年轻人群体中悄然兴起,引发社会关注。不少年轻人一改往日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开始主动探寻并热衷于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体验活动。 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并非偶然。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非遗文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形式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让年轻人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非遗的机会。非遗传承人独特的技艺展示、

  • 7项关键标准已立项, 国家超算互联网成为《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前沿实践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旨在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推动算力资源高效利用与高质量发展。计划提出到2026年建立较完善的算力互联标准体系,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国家超算互联网作为重要实践,已连接全国14个省区市的20多个超算和智算中心,日均访问量突破300万,累计提供近百亿计算时,服务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等超100个细分行业。平台成功赋能多个行业场景,如研发大型AI同声传译系统、全球首个科学大模型Uni-3DAR等。该计划将通过技术攻关、标准建设等五大专项行动,构建"建-用-评"完整生态闭环,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算力支撑。

  • 3个月回本5万,年轻人如何靠Labubu赚钱?

    “去年一时冲动,花300多买了labubu,结果现在一看2万8了。” 可能没有人想到,labubu摇身一变成为新一代“理财产品”的日子来得这么快。 今年4月,泡泡玛特上线了labubu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前方高能”系列,甫一发售即被一抢而空,而在千岛平台上,原价99元的labubu均价都在300元以上,隐藏款“本我”的价格更是被炒到了3700元。但这还不是labubu的价格天花板——原价599元�

  • 董明珠参加饭局建议年轻人说的这番话 句句真言

    为了更好地说明观点,她还举了个例子:就好比业务员,总想着做老总的机会,眼下的东西可能都会伪装,做的都是表面功夫,并非实质内容。” 她进一步阐释道:当你把事情做到足够好的时候,机会自然就会降临。当出现混乱局面,需要选拔人才时,你就会成为唯一的选择。” 随后,董明珠再次强调:什么叫机会?我一辈子干,我一辈子都让人喜欢你!机会不是你抢来的�

  • 互联网有记忆 骗人只能骗一时!董明珠:格力改变100多年空调历史 让它风不吹人

    董明珠对格力产品拥有绝对的信心,这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还有质量、设计等方面。 对于自家的玫瑰空调,董明珠介绍称,借助格力独创的风不吹人”技术,该产品能够实现冷风从顶部吹出再自然下沉的沐浴式制冷,以及暖风先从下吹出再自然上升的地暖式制热效果。 我们长期听到消费者反映说空调不用不行,但吹久了冷气对身体也会有伤害,所以我们研发了怎么让它风不�

  • 年轻人为何选择简办婚礼: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更加务实、简约的婚礼方式。他们选择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旅游或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定制化服务在婚庆市场中愈发受欢迎。泡泡玛特盲盒成为伴手礼、婚礼上不喝酒改喝喜茶等新颖形式层出不穷。更有甚者,一些新人选择用公交车作为婚车,载着亲朋好友开启一场创意十足的婚礼旅程。 此外,社会宽容度的�

  • 年轻人氪金“塑料茅台”,Labubu养肥了谁?

    去年开始,一个名叫Labubu的新系列潮玩在北美悄然走红。 这个有着尖耳朵和“邪恶笑容”的小怪物,突然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上。从洛杉矶的网红咖啡馆到纽约的潮流买手店,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分享自己与Labubu的合影,这种热潮像一阵风似的越刮越猛。 这股风潮很快跨过大洋吹到了国内。几乎是一夜之间,泡泡玛特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地铁里能看到年轻人手机壳上�

  • 小红书千万围观,这届年轻人竟用蜜雪冰城做菜?

    当下,一场关于用蜜雪冰城做菜的全民实验在小红书悄然发酵。 当贵州酸汤牛肉的红汤里漂浮着香柠百香果的金黄,当圣代冰淇淋化身意面奶油的平替,网友们突然发现,那个手持冰淇淋权杖的雪王,早已突破奶茶店的玻璃橱窗,在千万个厨房中跳起了跨界之舞。 截至5月,#蜜雪冰城做菜 话题在小红书累计获得904万次围观,1.4万讨论。从一线城市白领的精致料理到小镇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