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正文

咸鱼翻身!瑞幸咖啡居然反超了星巴克

2023-08-03 20:08 · 稿源: TechWeb.com.cn

8月3日消息,国际咖啡巨头星巴克披露了截至7月2日的2023财年第三财季业绩。报告期(为2023年4-6月)内,星巴克总收入增长12.5%,达到创纪录的91.68亿美元。

其中,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总收入达到8.22亿美元,同比增长51%,去除汇率变动影响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10%。同店销售额增长46%,同店交易量增长48%,但平均客单价下降了1%。

就在星巴克披露财报前一天,瑞幸咖啡也披露了今年二季度的财报。瑞幸咖啡总收入为62.01亿元(约8.55亿美元),同比增长88%。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9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1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赫然发现,在中国市场,今年二季度瑞幸咖啡的营收超出了星巴克约0.33亿美元。

谁能想到,当初打着“东方星巴克”概念成功登陆美股的瑞幸咖啡,历经财务造假、创始团队大清洗系列风波后,竟然咸鱼翻身,反超了咖啡巨头星巴克。

瑞幸咖啡季度新增门店数量是星巴克6倍

瑞幸咖啡季度营收反超星巴克背后,是单季度新开门店1485家,总门店数量环比增长15.9%。截至二季度末,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10836家,其中自营门店7188家,联营门店3648家。

星巴克季度内新增门店237家,不及瑞幸咖啡的1/6,截至二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总数6480家,也比瑞幸咖啡要少4000多家。

尽管瑞幸咖啡的饮品单价不及星巴克,不过胜在数量上。

星巴克也意识到门店数量在营收增长中的重要性,在2022年9月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发布2025中国战略愿景,计划到2025年新增开3000家门店,覆盖中国300个城市。

根据计划,至2025年,星巴克中国市场总门店数量将达到9000家,并实现净收入翻倍,营业利润为当前四倍的增长目标。

反超能否持久?

2017年11月,原神州优车高管的钱治亚离职创业成立瑞幸咖啡。

自创立以来,瑞幸咖啡通过“疯狂”开店和持续发放大量低折扣优惠券补贴开辟市场、培养消费习惯的打法,迅速在中国咖啡市场站稳脚跟。成立不到2年,瑞幸咖啡2019年5月就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刷新中概股IPO速度,瑞幸股价也曾站上历史高位51.38美元/股,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1月31日,知名做空机构浑水声称,收到了一份长达89页的匿名做空报告,直指瑞幸数据造假 。

瑞幸咖啡陷入财务造假质疑漩涡中,并最终于2020年4月2日发布公告,承认虚假交易22亿人民币。瑞幸咖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公告称自查发现公司首席运营官(COO)刘剑等人财务造假,牵涉约22亿元交易额。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轰动中美资本市场,瑞幸咖啡也于2020年6月被勒令退市,瑞幸从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层退市,进入场外粉单市场维持交易。

随后瑞幸公司创始管理团队全面洗牌,任命郭谨一为新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2020年底,瑞幸咖啡与SEC就部分前员工涉嫌财务造假事件达成和解,瑞幸咖啡称公司和门店运营稳定、经营正常。

经此变故,彼时业内人士对瑞幸咖啡的未来发展走向普遍较为悲观。

不过,瑞幸咖啡董事长、CEO郭谨一曾用“涅槃重生”一词形容现在的瑞幸咖啡:“如今的瑞幸咖啡和三年前相比,除了还保留着最初的名字,其实已经是一家全新的企业。”

如同星巴克全球拓展一样,瑞星咖啡也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今年3月,瑞幸咖啡新加坡两店齐开,进入试营业阶段。

经历财务造假、疫情的影响后,今年二季度瑞幸咖啡在营收上反而超过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这一逆袭尤其让人唏嘘。

不过,相比长期保持稳定利润的星巴克,瑞幸咖啡在二季度刚刚实现同比扭亏为盈。今年秋天,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将正式开园,这是星巴克在美国市场以外最大、最可持续的生产性投资,未来还将继续在中国市场更多领域拓展机会。

另外,今年初开始,前瑞幸创始团队创办的库迪咖啡相继发起9.9元、8.8元、1元喝咖啡等活动抢占市场。

《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 2022年中国咖啡连锁品牌共计733个,其中28个品牌门店数量超过100家。截至2023年,21家连锁咖啡品牌现存门店数量达25352家。

在巨头、挑战者环伺下,瑞幸咖啡二季度的营收反超星巴克的这一股后劲到底足不足、反超会否成为常态?这还需要时间检验。

举报

  • 相关推荐
  • 霸王茶姬赴美上市,对手其实是星巴克

    王祖蓝上市了,成为行业第二。虽然他头顶正盛的品牌,但因失聪、心悸等问题,让一些人谈之色变;而喜爱他的网友,每每遇上王祖蓝,往往彻夜难眠。祖蓝产品常让人失聪,罪魁祸首在于太多添加剂,其纯咖啡的配置很容易把人听觉丧失;饮品中的成分冰乙醇,又让很多消费者,陷入科技与生活的困惑。看似简单的祖蓝咖啡,最终受到网友青睐,似乎与品牌调性密不可分�

  • 星巴克回应五月天联名杯炒到1000元:已紧急安排补货

    星巴克中国4月28日推出与五月天联名系列产品,包括限定星冰乐饮品和周边杯具。产品上线后因抢购火爆导致App和小程序一度崩溃,部分用户支付页面无法加载。联名产品在二手平台出现高价转卖现象,原价199元的玻璃吸管杯被炒至399元,249元的不锈钢杯最高标价达1000元。星巴克表示库存有限采取先到先得原则,正在紧急安排补货,否认存在饥饿营销和黄牛提前拿货情况。此次抢购热潮反映出明星联名产品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 半马最独立的机器人诞生:不用人陪跑、靠自己完成反超

    快科技4月19日消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今日在北京亦庄开跑,共有21支机器人队伍与12000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赛道。目前,天工机器人已经冲线完赛,夺得冠军,不过还有很多人关注到了一个呆萌的小机器人,它就是来自松延动力的N2小顽童。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场比赛中,绝大多数机器人都需要两到三名人类工作人员陪跑,然而它却根本不需要,全程都是自己一个在战斗,甚至还能不断反超其他机器人。如此独立的一幕也让不少人感慨万千,盛赞其是这届比赛中最为独立、最为励志的机器人。据介绍,松延动?

  • 啡漫AIP首发!AI+咖啡+动漫跨界融合,解锁咖啡产业AI新玩法

    4月29日,佛山GALA咖啡节在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作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咖啡盛会,今年活动汇聚全球精品咖啡品牌,更成为创新科技与行业碰撞的舞台。新兴品牌"咖漫"以"AI+咖啡+动漫"为核心,通过机器人咖啡师、区块链溯源等创新玩法成为焦点。活动亮点包括:AI客服"小咖"提供个性化推荐、华里潮玩IP互动、咖啡全产业链展示等。咖漫通过AI技术重构咖啡产业生态,实现从产品到体验的升级,为行业提供技术赋能和流量共享平台,推动传统咖啡品牌向"科技+文化"跨界转型。

  • 王腾用REDMI Turbo 4 Pro给咖啡机充电:一部手机能打300杯咖啡

    Redmi Turbo 4 Pro将于4月24日发布,配备7550mAh大电池和22.5W反向快充,可为手表、耳机等设备充电。该机采用6.83英寸1.5K大屏,首发第四代骁龙8s移动平台,安兔兔跑分240万。新平台采用台积电4nm工艺,CPU性能提升31%,GPU提升49%。王腾还展示创新玩法:用手机给咖啡机供电,一部手机电量可制作300杯咖啡。此外,新机将配备Redmi超强冰封散热系统。

  • 魏建军:车展现场准备了1万杯免费咖啡 欢迎大家参观打卡

    文章主要讲述了技术4月21日的创新,涉及到在高山上的技术发展,特别是对10000英尺高度的技术改进。这些技术的进步允许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新的高山技术。文章提到,通过分析技术发展,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4.0TV8的创新潮流。同时,V6+3.0也在大幅改进,与太阳能电池板的结合实现了高效能源供应。文章还提到了AI技术和智能,强调了未来V6技术的潜在发展。

  • 践行“珠峰守护计划”:太阳雨空气能“垃圾换咖啡”点亮地球日

    2025年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太阳雨集团联合珠峰大本营管理站在珠峰核心保护区发起"垃圾换咖啡"环保公益活动。活动以"珍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通过创新形式吸引游客参与。作为《珠峰守护计划》的实践成果,该活动体现了太阳雨集团在清洁能源技术应用与环保行动方面的努力。自2024年启动该计划以来,集团通过安装空气能采暖系统等项目�

  • 品牌战略咨询:奇正沐古与后谷咖啡达成战略合作

    近日,亚洲规模最大的咖啡深加工企业“后谷咖啡”与上海奇正沐古品牌战略咨询公司签约启动“后谷咖啡品牌营销战略升级”战略合作。

  • 中产阶级喝不起了:星巴克大幅放缓在印度的扩张计划

    印度压力重重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削减了在星巴克的消费,致使这家国际企业大幅放缓了其在印度的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据星巴克印度合资伙伴塔塔消费产品公司首席执行官SunilDSouza称,公司去年1月宣布,到2028年将把其在印度的门店数量增加近两倍,达到1000家,但在2024年的最后三个月,其开业数量仅为当季30家目标的一半多一点。在印度市场,去年财年其扩张至421家门店,截至本月4日,星巴克在该国共有487家门店,其中8家是汽车餐厅门店。

  • 星巴克热饮烫伤外卖员被判3.6亿赔偿后,坚称:我们没错!

    最近,星巴克被责令向迈克尔・加西亚支付5000万美元的损害赔偿金——加西亚是一名外卖员,2020年,他在洛杉矶的一家星巴克取餐时,因热饮泼洒被严重烧伤,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星巴克方面依旧坚称,这起事件只是一次不幸的意外,并非他们的过失导致的!食品和饮料行业很可能会将此视为一个关键契机,重新评估并加强自身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未来发生类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