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机器学习最新资讯  > 正文

MIT研究人员利用AI技术发现多层电子材料的隐藏磁力特性

2022-04-03 08:02 · 稿源: cnbeta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来促进对一种有趣的材料现象的检测,这种现象可以催生出不存在能量耗散的电子器件。长期以来,超导体一直被认为是实现没有电阻率的电子产品的主要方法。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个新的量子材料系列,"拓扑材料"为实现没有能量耗散(或损失)的电子产品提供了一个替代但有希望的手段。

与超导体相比,拓扑材料具有一些优势,如抗干扰性强。为了达到无耗散的电子状态,一个关键的途径是所谓的"磁接近效应",当磁力稍微渗透到拓扑材料的表面时,就会发生这种效应。然而,观察临近效应一直是个挑战。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生陈占涛(音译)说,"问题是,人们正在寻找的表明存在这种效应的信号通常太弱,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确凿的检测。"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科学家团队--位于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决定尝试一种非传统的方法最终产生了令人惊讶的好结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人员依靠一种被称为偏振中子反射仪(PNR)的技术来探测多层材料的深度相关的磁性结构,以及寻找诸如磁接近效应等现象。在PNR中,两个具有相反自旋的偏振中子束被从样品中反射出来,并在一个探测器上收集。"如果中子遇到一个磁通,比如在磁性材料内部发现的磁通,它具有相反的方向,它将改变其自旋状态,导致从自旋上升和自旋下降的中子束中测量到不同的信号,"材料科学和工程博士Nina Andrejevic解释道。因此,如果一个通常非磁性材料的薄层--紧挨着磁性材料放置--显示出被磁化,就可以检测到磁接近效应。

但是这种效应非常微妙,只延伸了大约1纳米的深度,当涉及到解释实验结果时,可能会出现含糊不清的情况和挑战。领导该研究小组的核科学与工程系Norman C. Rasmussen职业发展教授李明达(音译)指出:"通过将机器学习引入我们的方法,我们希望能更清楚地了解发生了什么。这一希望确实得到了证实,研究小组的发现于2022年3月17日发表在《应用物理评论》上。"

研究人员调查了一种拓扑绝缘体--一种在内部是电绝缘的,但在表面可以传导电流的材料。他们选择关注一个由拓扑绝缘体硒化铋(Bi2Se3)和铁磁绝缘体硫化铕(EuS)组成的层状材料系统。Bi2Se3本身是一种非磁性材料,因此磁性的EuS层主导了两个偏振中子束测量的信号之间的差异。然而,在机器学习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并量化对PNR信号的另一个贡献--在Bi2Se3与相邻的EuS层的界面上诱导的磁化。Andrejevic说:"机器学习方法在从复杂的数据中引出潜在的模式方面非常有效,使我们有可能辨别出PNR测量中像邻近磁化那样的微妙影响。"

当PNR信号第一次被送入机器学习模型时,它是非常复杂的。该模型能够简化这一信号,使接近效应被放大,从而变得更加显眼。利用PNR信号的这种简化表示,该模型然后可以量化诱导磁化--表明是否观察到磁接近效应--以及材料系统的其他属性,如组成层的厚度、密度和粗糙度。

通过人工智能更好地辅助观察

"我们已经减少了以前分析中出现的模糊性,这要归功于使用机器学习辅助方法实现的分辨率翻倍,"参与这项研究的本科生研究人员Leon Fan和Henry Heiberger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0.5纳米的长度尺度上辨别材料特性,这是接近效应的典型空间范围的一半。这就好比从20英尺外看黑板上的文字,却无法看清任何文字。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个距离减少一半,你可能就能看清所有内容。

通过对机器学习的依赖,数据分析过程也可以大大加快。该框架已被安装在几条反射仪光束线上,以支持更广泛类型的材料分析。

一些外部观察家赞扬了这项新的研究--它是第一个评估机器学习在识别接近效应方面的有效性的研究,也是第一批用于PNR数据分析的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包之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工程系特聘教授兼雷神讲座教授Kang L. Wang说:"Andrejevic等人的工作为捕捉PNR数据中的精细细节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显示了如何能够持续实现更高的分辨率。"

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奈特大学特聘教授Chris Leighton评论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进步。他们新的机器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大大加快这一过程,而且可以从现有数据中挤出更多的材料信息"。

由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小组已经在考虑扩大他们的研究范围。"磁接近效应并不是我们唯一关心的弱效应,"Andrejevic说。"我们开发的机器学习框架很容易转移到不同种类的问题上,比如超导接近效应,这在量子计算领域是很有意义的。"

举报

  • 相关推荐
  • 量子机器学习或“搅动”芯片制造,谷歌/微美全息攻关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

    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开发出结合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原理的新型量子机器学习技术,可能改变微芯片制造方式。该技术仅需5个量子比特,性能优于7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可立即应用于现有量子架构。2023年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微软成功创建拓扑量子比特,D-Wave量子退火处理器性能超越经典模拟器,谷歌量子AI团队探讨扩展超导量子计算机面临的挑战。量子科技正从理论研究迈向工程实现阶段,微美全息(WIMI.US)等企业积极推进量子密码生成器、QGAN技术等研发,有望为数据安全提供更高保障。量子技术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将推动行业进入更安全可靠的发展阶段。

  • 工程端需求升级 麦克保罗瓷砖成为开发商交付力的代名词

    在楼市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开发商面临如何在有限预算和紧张工期中实现高品质、稳定可控交付的挑战。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瓷砖作为硬装基础材料直接影响交付效果和客户口碑。麦克保罗瓷砖凭借强大供应链、稳定品质和数字化能力,成为开发商信赖选择,通过严苛质检和精准物流支持,显著降低交付风险,提升项目确定性,已成为品质交付的重要保障。

  • 备战开学“秋老虎”!华北理工大学8000套海尔空调已就位

    秋季开学临近,全国多地仍受“秋老虎”高温影响。华北理工大学一次性采购8000套海尔空调,已全部安装到位,为学生应对高温天气做好准备。今年全国多所高校密集推进校园空调安装工程,其中海尔空调在高校招投标项目中占比超50%,市场份额第一。高校集中采购需求为空调市场带来增长动力,海尔7月市场份额达15%,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成为行业TOP3品牌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

  • 可丽尔博士:国内隐形矫治厂家

    可丽尔博士医疗科技(常州)有限公司隶属博恩登特集团,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及成人隐形矫正解决方案。公司以“让百姓看得好牙,看得起牙”为使命,深耕口腔正畸领域。总部设于上海,分公司在成都,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2024年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用于隐形矫治器全自动产线研发、生物力学产品开发及AI智能化方案。产品矩阵覆盖全人群,提供个性化精准方案,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正畸全流程。

  • 开学季必备妈咪爱 肠道稳稳在线,娃学习状态拉满

    开学季孩子易出现肠胃问题,如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主要因季节转换、作息调整和饮食变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家长可选用妈咪爱益生菌调节肠道,帮助改善消化功能,让孩子以更佳状态迎接新学期挑战,提高学习效率和活力。

  • 河南鹤壁学子蒋明辰圆梦北大,读书郎双师学习机助力学霸之路

    河南鹤壁高中学生蒋明辰以689分考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他分享了自己使用读书郎双师学习机近十年的经历,强调AI精准学和错题机功能对提升学习效率的帮助。蒋明辰认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单纯依赖设备更重要,并鼓励高三学子持之以恒。读书郎品牌向他颁发了一万元圆梦奖学金,并邀请他成为首位“05后清北学霸规划师”。

  • AI学习路线图:用“每天五分钟”系统化构建你的AI入门知识库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效AI学习方法:通过每日投入5分钟,利用AIbase资讯平台系统学习。建议从建立AI认知框架开始,关注技术、应用、产业三个维度;每日浏览全球AI新闻速递积累术语;主动探索特定领域;定期回顾构建知识图谱。强调持续微学习的重要性,无需熬夜苦读,一年后即可建立系统的AI知识体系。

  • 香港理工大学 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揭牌 培育计算人才创新生态

    8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宣布成立"香港理工大学+鲲鹏昇腾科技创新孵化中心"。该中心将依托华为鲲鹏、昇腾技术路线,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重点开展前沿科技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双方将在算力、算法及数据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计算产业发展,孵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是华为在香港落地的首家科研生态共�

  • 跨越星辰,时空道宇携手中联重科探索空天地一体化工程机械新生态

    8月9日,吉利星座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11颗卫星,其中一颗命名为"中联重科号"。这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次与商业航天企业合作冠名卫星项目。吉利星座是时空道宇建设的全球低轨物联通信星座,一期72颗卫星组网,可实现全球实时物联通信。中联重科与时空道宇合作研发了卫星通信芯片、模组等系列产品,完成商用测试。此次合作刷新了行业跨界合作高度,将助力中联重科强化"科技+智造"品牌形象,拓展设备出海与全球运维新空间。

  • “与智同行,共启新元”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暨 “IT老友会走进智元机器人”系列活动圆满举办

    2025年8月21日,智元机器人在上海成功举办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主题为“与智同行,共启新元”。大会同步开展“IT老友会走进智元机器人”系列活动,汇聚多领域精英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边界与产业生态构建。活动展示超100台智能机器人,呈现工业智造、商业服务等多场景应用实效,并深入交流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加速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各领域的规模化商用与生态发展。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