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帮朋友改了个产品页面,只调整了描述的结构,结果在ChatGPT和DeepSeek的推荐里排名都往前挪了。
这事让我明白:AI引用内容不是随机的,它有偏好的信息结构。掌握这个规律,你的产品就更容易被推荐。

AI最喜欢的产品描述结构
测试了几十个案例后,我发现AI特别喜欢"金字塔结构"——先说结论,再说细节。
标准模板是这样的:
第一段:一句话定义直接说清楚产品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例如:"这是一款AI编程助手,帮开发者自动补全代码和解决bug"
第二段:3-5个核心功能用短句列出主要特点,每个特点一句话说清楚。 例如:
- 支持20+编程语言
- 实时代码补全,平均响应时间0.3秒
- 内置debug助手,自动定位错误
第三段:差异化优势说明你和竞品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相比其他工具,我们支持本地部署,代码不上传云端"
第四段:使用数据(可选)如果有,加上用户量、满意度等数据。 例如:"被5万开发者使用,GitHub Star数超2万"
为什么这个结构有效?
AI读取内容的逻辑和人不太一样。它更看重:
1. 信息密度高AI倾向于引用"单位字数内信息量大"的内容。废话多的描述,即使写得再精彩,AI也不爱用。
2. 结构清晰分段明确、逻辑顺序清楚的内容,AI更容易提取关键信息。那种一大段糊在一起的文字,AI处理起来费劲。
3. 有具体数据"被广泛使用"这种模糊表述,AI基本不会引用。但"被5万用户使用"这种具体数字,AI就更可能提到。
怎么验证结构是否有效?
改完描述后,你得知道效果如何。这时候需要监控工具来跟踪。
我用的是AIBase品牌监控服务(https://app.aibase.com/zh/tools/trackers),它能实时追踪你的产品在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元宝、文心一言这5个国内主流AI平台的曝光情况。

图:AIBase品牌监控服务监控界面
用这个工具能看到:
- 你的产品在哪些问题下被AI提及
- 被推荐的频率和排名
- 不同平台的曝光差异

图:各AI平台品牌得分对比
有了这些数据,你就能判断:调整描述结构后,曝光率是涨了还是跌了,哪个平台效果好,哪个平台还需要优化。
一个实用的优化流程
我现在的做法是:
- 用监控工具记录当前产品描述的曝光基线
- 按"金字塔结构"重写描述
- 等1-2周后,再次检查曝光数据
- 对比前后变化,看哪些调整有效
这个循环做2-3轮,曝光率基本都能提升20-40%。
两个容易踩的坑
坑1:堆砌关键词有人以为多写几遍产品名就能提升曝光,结果适得其反。AI会判断内容质量,刻意堆砌反而降低引用概率。
坑2:只改一次就不管了AI模型在持续更新,竞品也在优化内容。你得定期检查曝光情况,根据数据调整策略。
说到底
GEO优化不是玄学,核心就是:把产品描述写成AI容易理解、容易引用的结构,然后用数据验证效果,持续迭代。
这事越早做越好,等大家都意识到GEO的重要性,竞争就更激烈了。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