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智元机器人全系列产品818商城开售最新资讯  > 正文

从24小时直播到破界进化:智元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未来图景

2025-08-18 10:31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智元机器人全系列产品818商城开售

#智元全系列产品上线商城

#智元机器人产品全面商业化

#智元远征A2直播24小时CityWalk

2025年8月17日8:20至8月18日8:20,智元机器人在上海浦东新区启动“夏日City Walk”24小时全直播活动。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远征A2完成全球首次高温环境下完全自主的24小时行走作业挑战,全程模拟真实户外场景,涵盖柏油、砖石等多材质路面,设置锥桶、减速带等障碍,更经历日间35℃以上高温、夜间弱光等复杂条件。直播中,远征A2全程无遥控干预,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步态调整等动作,并通过“热插拔换电”技术实现快速补能,验证了自主行走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及硬件可靠性,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演示迈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直播期间,“畅想机器人的‘破界’进化之旅”圆桌对谈同步开启。本次对谈汇聚四位跨领域嘉宾,包括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首形科技创始人兼CEO及CTO胡宇航、科技博主洪玲、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共同探讨AI与机器人融合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及未来形态。

主持人:从技术实现、场景落地到用户体验的不同维度,AI为机器人赋予了哪些突破传统机械执行模式的具象能力?这些能力如何让机器人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需求?

彭志辉:从常规技术角度,按感知、决策、执行三段论划分,真正的泛化智能并非流水线式的固定作业,而是类即兴应对的能力。真实生产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环境,例如机器人在仓库取零件时遇到货架移位,倒水时面对不同颜色、形状的杯子,甚至在家庭场景中遭遇宠物干扰等,这些情况都需要机器人具备泛化性,需依托系统架构及大小脑分层架构实现突破。当前技术的重点不仅在于让机器人感知世界,更在于使其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与上下文逻辑。真正的智能,是在不按预设剧本运行的世界中仍能保持优雅与从容,这需要多项技术突破支撑。

主持人:在技术演进中,“通用智能”的核心特征是什么?从当前弱AI到强AI的跨越,需要突破哪些技术与场景门槛?

彭志辉:通用智能的核心特征是泛化性,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自动化规则式弱AI的关键,当前技术正逐步向强AI状态靠近。实现通用智能需要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完成开放任务,具备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与任务闭环能力,实现“大脑”与本体的有机结合及端到端执行,每一步都面临巨大挑战。机器人为何需要类人形态?因物理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台阶高度、门把手位置、工具使用方式等均适配人类身体,这不仅能体现生产力价值,还能提供情绪价值,但需突破“恐怖谷效应”,让人产生与伙伴交互的感受,这需要技术突破,应用前景广阔。

主持人:从工具到伙伴,人机关系的进化背后,是人类对“能力延伸”的需求还是对“共生体”的期待?这种融合将如何重构人类的认知与行动边界?

彭志辉:这涉及对机器人的定位,是工具、伙伴还是其他角色。从技术角度看,可类比于人类与手的关系:手是实用工具,若将自我定义为思想、大脑与意识,那么整个身体均可视为工具。人类的自我认知是在与环境交互中形成的自我建模,例如原始人将武器视为手臂的延伸,现代人将手机视为“电子器官”。未来机器人可能逐步具备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替代人类完成任务,成为身体或器官的延伸,届时“替代”的讨论将不复存在,就像现在人们不会担忧“手机替代大脑”一样,机器人也会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持人:技术发展常被低估,若以十年为期,具身智能产业在技术成熟度、场景渗透与社会接受度上可能呈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王闯:过去一年,机器人从蹒跚学步演进到能够跑、跳、进行双语对话及完成操作任务,变化极为迅速。十年后,我坚信机器人能够承担照顾老人的工作,解决人类不愿从事的任务,甚至能在太空参与城市建设,火星等星球缺乏氧气与食物,人类需依赖生命维持系统,而机器人可先行参与基地建设。若十年后再次访谈,或许已有机器人在火星开展建设工作。

洪玲:作为观察者,我对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但王闯的展望更为前瞻。十年后,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像汽车、手机一样普及,人们对机器人出现在街头将习以为常,实现人机协同共生与互补,这将是理想的社会形态。

胡宇航:未来可能催生诸多新业态。迪士尼乐园的角色让人们感受到童话世界的氛围,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面对陌生人。未来或许能在街头见到许多熟悉的机器人角色,它们不一定完全仿真,也可结合远程AR技术,依托大语言模型实现更自然的交互,整个环境如同一个更广阔的开放式迪士尼乐园。

主持人:安全是机器人走进生活的前提,这种“前置化”的安全考量,反映了公众对技术的哪些深层担忧?构建安全体系时,硬件、软件与算法层面需形成怎样的全链路冗余?

王闯:我们始终重视安全建设,作为行业首个量产企业,也是唯一获中美欧三国认证的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优化设计以通过安全认证,覆盖硬件、软件、算法层,对系统能力要求极高。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稳定性标准,如8台机器人连续行走60小时、360小时,目前正开展720小时测试,本次直播也是因为实验已验证其稳定性。

洪玲:工业场景的安全冗余较高,但进入家庭后需考虑老人、儿童等复杂环境,涉及力度控制、本体安全、交互安全等多维度。信任是关键,如同自动驾驶初期存在的担忧,随着使用增多,信任建立后安全问题会逐步缓解。当前对机器人的接纳是第一步,信任需要技术支撑,家庭场景的安全问题会更为突出。

胡宇航:C端场景风险较高,我们会先从B端切入。交互中的安全涉及避免误导用户或产生负面内容,我们会进行严格管控。

主持人:从技术本质与用户需求出发,好的人形机器人应具备哪些核心特质?这些标准背后,是优先考量工具价值还是伙伴价值?

胡宇航:首先是安全,能预判人类场景中的风险,防止伤人;其次,对工具属性需有容忍度,能完成任务即可,再追求更快更高效;最后,能与人自然交互。

洪玲:进入生活的机器人,需安全、美观、智能且反应迅速,当下许多机器人反应不够快,但技术迭代会加速,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对答。目前对机器人的包容度较高,未来需提高要求以推动技术进步。

王闯:智元的标准包括:成本可控,避免过高定价;无明显短板,本体强壮、交互智能、运动能力适配生活场景、作业能力持续提升。最终机器人未必需要无所不能,但商业化后可能有几百万台出货量,就像人类虽有短板仍能在社会立足。

主持人:从感知、决策到执行,当前制约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最核心技术瓶颈是什么?突破这些瓶颈需要哪些跨领域的协同与生态支撑?

胡宇航:首行科技认为,模型反应速度与智能水平影响交互智能,关键在于小脑与大脑的协同,这是AI技术的核心瓶颈。制造业能造出精密设备(如手表、飞船),硬件问题可解决,更底层的瓶颈在于模型智能。

洪玲:作为观察者,我认为只要保持对技术的好奇心、支持与信任,创业者坚守产业信念,用户愿意体验,就没有难以突破的难题。不必恐慌“被替代”,未来将是深度人机协同时代。

王闯:机器人与人类的差距巨大:人类全身具备触觉、温度感知,味觉难以模拟,视觉避障能力强,大小脑协同能力(如闭眼扣扣子、系鞋带)对机器人而言极具挑战。从硬件到软件算法,处处都是难题,需要上下游伙伴共同攻克,再深耕十年应该能持续突破。

本次对谈围绕AI赋予机器人的核心能力、通用智能的本质与门槛、情感交互与生产力的融合、外观美学的价值、技术瓶颈与未来图景等核心议题展开,四位嘉宾从技术研发、商业落地、用户视角等维度,勾勒出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到“智能协同”的“破界”路径。

从远征A2的24小时直播验证,到对谈中对通用智能、人机融合的深入探讨,这场交流不仅连接了技术突破与真实场景,更揭示了机器人进化的底层逻辑,以技术可靠性为基,以场景需求为纲,以人机协同为向。它既是对当下技术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锚定:机器人的“破界”不仅是技术参数的突破,更是对“如何服务人类”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回应,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方向指引。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华为Mate 80系列已在华为商城开启预约

    华为Mate80系列将于11月25日亮相,被称为史上最强Mate旗舰。设计延续经典星环造型,背部集成主摄、超广角、潜望长焦镜头及无线充电圈,辨识度高。核心搭载首发麒麟9030芯片,性能显著提升;全系配备鸿蒙OS6系统,优化交互体验。共推四款机型,均支持3D人脸识别与直屏设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目前华为商城已开启预约,引发消费者抢购热潮。

  • 联合国向善机器人青少年挑战 首次登陆中国

    国际电信联盟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起的“2025-2026国际电联机器人向善青少年挑战赛”在中国启动。这是联合国官方支持的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活动首次在华举办,标志着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赛事以“粮食安全”为主题,邀请全球10-18岁青少年设计机器人应对农业挑战,探索AI在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中国区活动由复旦大学等承办,将于2026年3月在上海举行总决赛,优胜队伍将代表中国参加全球峰会。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向善理念,通过实践提升创新能力与全球视野。

  • 马斯克:数字“永生”有望20年内实现 人类意识上传至机器人

    在上周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埃隆马斯克再次抛出震撼性预言:人类有望在20年内,通过其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结合,实现某种形式的数字永生”。 根据他的构想,这一过程将分两步实现:首先由Neuralink捕捉并创建人类心智的数字快照”,涵盖记忆、思维模式甚至个性特征。 Optimus是一款双足机器人,设计目标是在真实世界中导航、与人类互动并执

  • 从“主动预防”切入,首款家庭具身机器人开启一场大规模社会实验

    星动力公司推出首款家用具身智能机器人星动力H1,通过“千台臻享计划”招募1000个体验家庭,开展大规模用户共创活动。该产品定位“主动预防”健康管理,集自主移动、精细操作、环境感知与人机协同于一体,致力于成为家庭智能伙伴而非单一功能设备。此举旨在探索具身智能在非标准化家庭场景中的可行性,通过真实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产品,为人机协同模式提供实践样本。

  • 机器人“全能导航大脑”来了!银河通用发布NavFoM大模型

    银河通用发布全球首个跨本体全域环视导航基座大模型NavFoM,实现机器人从“学会完成导航任务”到“真正理解移动”的跨越。该模型支持全场景、多任务、跨本体应用,通过统一“视频流+文本指令→动作轨迹”范式,融合800万条跨任务导航数据,在真实机器人上实现零样本自主避障、路径规划等复杂任务。其技术突破将推动具身智能从单一功能进化为基础设施,为规模化商业落地奠定关键基础。

  • 人形机器人让小鹏走上了神坛

    这场由机器人引爆的重估,效果或许超乎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的预料。 IRON登场那几天,全网都在找拉链,还有批评声指出,何小鹏在演戏。这种不信任,恰恰是市场对小鹏,乃至所有中国车企的刻板印象:会堆料、会营销,但搞不定具身智能这种真科技。 市场越是质疑里面藏人,那把最终亮出的剪刀就越有分量。何小鹏要的,本就不是一句“信了”,而是一个迫使资�

  • 打破乐器边界:AeroBand空气吉他助力机器人高交会开唱

    2025年11月1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开幕。全球智能乐器品牌AeroBand空气乐队携智能乐器亮相,重点展示其明星产品AeroBand空气吉他。该产品是全球首款手自一体智能吉他,曾获2023年红点设计奖,具备手自一体、律动伴唱、APP互动学习及无痛硅胶弦等功能。展会现场,机器人化身演奏家与音乐人同台献艺,引发观众热烈反响。AeroBand通过科技重塑音乐全链路体验,致力于打造新一代智能乐器生态系统,让音乐学习更自由、创作更高效、表演更具突破性。

  • 何小鹏: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不划算 做家务不安全

    今日,小鹏汽车发布旗下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 作为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IRON拥有骨骼-肌肉-皮肤”: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头部3D曲面显示、仿生灵动双肩、实现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 据何小鹏介绍,它的猫步走得像人一样轻柔,还拥有像人一样思考的大脑”,它不光是世界上最高算力的人形机器人,明年更会是最聪明的机器人之一。 现场,何小鹏还

  • 小鹏机器人会走猫步太像人了!小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

    在第七届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人形机器人IRON,其拟人化程度领先,拥有仿生脊柱、肌肉及柔性皮肤,配备3D曲面显示与灵巧双手,实现22个自由度。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达2250TOPS,支持对话、行走等智能交互,并采用全固态电池提升安全性。集成自研物理世界模型与VLT/VLA/VLM能力,实现环境感知与反馈。IRON将优先应用于商业场景,并与宝钢合作探索工业巡检。小鹏宣布开放SDK,邀请全球开发者共建机器人应用生态。

  • 京东点评、京东真榜上线!刘强东宣布:永不商业化

    今日,第三场京东品酒会”在三亚保利瑰丽酒店举办,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亲自现身宣布:京东点评正式上线。 他在现场表示:我们经过一年的筹备与思考,最终决定京东点评正式上线,我们采用人工智能把全网关于餐厅、酒店、景点、航司等,所有好吃、好玩的数据经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分析然后生成点评。 这个AI点评背后是几十万条、几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