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8:20至8月18日8:20,智元机器人在上海浦东新区启动“夏日City Walk”24小时全直播活动。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远征A2完成全球首次高温环境下完全自主的24小时行走作业挑战,全程模拟真实户外场景,涵盖柏油、砖石等多材质路面,设置锥桶、减速带等障碍,更经历日间35℃以上高温、夜间弱光等复杂条件。直播中,远征A2全程无遥控干预,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步态调整等动作,并通过“热插拔换电”技术实现快速补能,验证了自主行走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及硬件可靠性,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演示迈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直播期间,“畅想机器人的‘破界’进化之旅”圆桌对谈同步开启。本次对谈汇聚四位跨领域嘉宾,包括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首形科技创始人兼CEO及CTO胡宇航、科技博主洪玲、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共同探讨AI与机器人融合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及未来形态。
主持人:从技术实现、场景落地到用户体验的不同维度,AI为机器人赋予了哪些突破传统机械执行模式的具象能力?这些能力如何让机器人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需求?
彭志辉:从常规技术角度,按感知、决策、执行三段论划分,真正的泛化智能并非流水线式的固定作业,而是类即兴应对的能力。真实生产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环境,例如机器人在仓库取零件时遇到货架移位,倒水时面对不同颜色、形状的杯子,甚至在家庭场景中遭遇宠物干扰等,这些情况都需要机器人具备泛化性,需依托系统架构及大小脑分层架构实现突破。当前技术的重点不仅在于让机器人感知世界,更在于使其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与上下文逻辑。真正的智能,是在不按预设剧本运行的世界中仍能保持优雅与从容,这需要多项技术突破支撑。
主持人:在技术演进中,“通用智能”的核心特征是什么?从当前弱AI到强AI的跨越,需要突破哪些技术与场景门槛?
彭志辉:通用智能的核心特征是泛化性,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自动化规则式弱AI的关键,当前技术正逐步向强AI状态靠近。实现通用智能需要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完成开放任务,具备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与任务闭环能力,实现“大脑”与本体的有机结合及端到端执行,每一步都面临巨大挑战。机器人为何需要类人形态?因物理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台阶高度、门把手位置、工具使用方式等均适配人类身体,这不仅能体现生产力价值,还能提供情绪价值,但需突破“恐怖谷效应”,让人产生与伙伴交互的感受,这需要技术突破,应用前景广阔。
主持人:从工具到伙伴,人机关系的进化背后,是人类对“能力延伸”的需求还是对“共生体”的期待?这种融合将如何重构人类的认知与行动边界?
彭志辉:这涉及对机器人的定位,是工具、伙伴还是其他角色。从技术角度看,可类比于人类与手的关系:手是实用工具,若将自我定义为思想、大脑与意识,那么整个身体均可视为工具。人类的自我认知是在与环境交互中形成的自我建模,例如原始人将武器视为手臂的延伸,现代人将手机视为“电子器官”。未来机器人可能逐步具备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替代人类完成任务,成为身体或器官的延伸,届时“替代”的讨论将不复存在,就像现在人们不会担忧“手机替代大脑”一样,机器人也会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持人:技术发展常被低估,若以十年为期,具身智能产业在技术成熟度、场景渗透与社会接受度上可能呈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王闯:过去一年,机器人从蹒跚学步演进到能够跑、跳、进行双语对话及完成操作任务,变化极为迅速。十年后,我坚信机器人能够承担照顾老人的工作,解决人类不愿从事的任务,甚至能在太空参与城市建设,火星等星球缺乏氧气与食物,人类需依赖生命维持系统,而机器人可先行参与基地建设。若十年后再次访谈,或许已有机器人在火星开展建设工作。
洪玲:作为观察者,我对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但王闯的展望更为前瞻。十年后,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像汽车、手机一样普及,人们对机器人出现在街头将习以为常,实现人机协同共生与互补,这将是理想的社会形态。
胡宇航:未来可能催生诸多新业态。迪士尼乐园的角色让人们感受到童话世界的氛围,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面对陌生人。未来或许能在街头见到许多熟悉的机器人角色,它们不一定完全仿真,也可结合远程AR技术,依托大语言模型实现更自然的交互,整个环境如同一个更广阔的开放式迪士尼乐园。
主持人:安全是机器人走进生活的前提,这种“前置化”的安全考量,反映了公众对技术的哪些深层担忧?构建安全体系时,硬件、软件与算法层面需形成怎样的全链路冗余?
王闯:我们始终重视安全建设,作为行业首个量产企业,也是唯一获中美欧三国认证的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优化设计以通过安全认证,覆盖硬件、软件、算法层,对系统能力要求极高。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稳定性标准,如8台机器人连续行走60小时、360小时,目前正开展720小时测试,本次直播也是因为实验已验证其稳定性。
洪玲:工业场景的安全冗余较高,但进入家庭后需考虑老人、儿童等复杂环境,涉及力度控制、本体安全、交互安全等多维度。信任是关键,如同自动驾驶初期存在的担忧,随着使用增多,信任建立后安全问题会逐步缓解。当前对机器人的接纳是第一步,信任需要技术支撑,家庭场景的安全问题会更为突出。
胡宇航:C端场景风险较高,我们会先从B端切入。交互中的安全涉及避免误导用户或产生负面内容,我们会进行严格管控。
主持人:从技术本质与用户需求出发,好的人形机器人应具备哪些核心特质?这些标准背后,是优先考量工具价值还是伙伴价值?
胡宇航:首先是安全,能预判人类场景中的风险,防止伤人;其次,对工具属性需有容忍度,能完成任务即可,再追求更快更高效;最后,能与人自然交互。
洪玲:进入生活的机器人,需安全、美观、智能且反应迅速,当下许多机器人反应不够快,但技术迭代会加速,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对答。目前对机器人的包容度较高,未来需提高要求以推动技术进步。
王闯:智元的标准包括:成本可控,避免过高定价;无明显短板,本体强壮、交互智能、运动能力适配生活场景、作业能力持续提升。最终机器人未必需要无所不能,但商业化后可能有几百万台出货量,就像人类虽有短板仍能在社会立足。
主持人:从感知、决策到执行,当前制约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最核心技术瓶颈是什么?突破这些瓶颈需要哪些跨领域的协同与生态支撑?
胡宇航:首行科技认为,模型反应速度与智能水平影响交互智能,关键在于小脑与大脑的协同,这是AI技术的核心瓶颈。制造业能造出精密设备(如手表、飞船),硬件问题可解决,更底层的瓶颈在于模型智能。
洪玲:作为观察者,我认为只要保持对技术的好奇心、支持与信任,创业者坚守产业信念,用户愿意体验,就没有难以突破的难题。不必恐慌“被替代”,未来将是深度人机协同时代。
王闯:机器人与人类的差距巨大:人类全身具备触觉、温度感知,味觉难以模拟,视觉避障能力强,大小脑协同能力(如闭眼扣扣子、系鞋带)对机器人而言极具挑战。从硬件到软件算法,处处都是难题,需要上下游伙伴共同攻克,再深耕十年应该能持续突破。
本次对谈围绕AI赋予机器人的核心能力、通用智能的本质与门槛、情感交互与生产力的融合、外观美学的价值、技术瓶颈与未来图景等核心议题展开,四位嘉宾从技术研发、商业落地、用户视角等维度,勾勒出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到“智能协同”的“破界”路径。
从远征A2的24小时直播验证,到对谈中对通用智能、人机融合的深入探讨,这场交流不仅连接了技术突破与真实场景,更揭示了机器人进化的底层逻辑,以技术可靠性为基,以场景需求为纲,以人机协同为向。它既是对当下技术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锚定:机器人的“破界”不仅是技术参数的突破,更是对“如何服务人类”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回应,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方向指引。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