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智元机器人全系列产品818商城开售最新资讯  > 正文

从24小时直播到破界进化:智元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未来图景

2025-08-18 10:31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智元机器人全系列产品818商城开售

#智元全系列产品上线商城

#智元机器人产品全面商业化

#智元远征A2直播24小时CityWalk

2025年8月17日8:20至8月18日8:20,智元机器人在上海浦东新区启动“夏日City Walk”24小时全直播活动。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远征A2完成全球首次高温环境下完全自主的24小时行走作业挑战,全程模拟真实户外场景,涵盖柏油、砖石等多材质路面,设置锥桶、减速带等障碍,更经历日间35℃以上高温、夜间弱光等复杂条件。直播中,远征A2全程无遥控干预,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步态调整等动作,并通过“热插拔换电”技术实现快速补能,验证了自主行走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及硬件可靠性,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演示迈向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直播期间,“畅想机器人的‘破界’进化之旅”圆桌对谈同步开启。本次对谈汇聚四位跨领域嘉宾,包括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首形科技创始人兼CEO及CTO胡宇航、科技博主洪玲、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共同探讨AI与机器人融合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及未来形态。

主持人:从技术实现、场景落地到用户体验的不同维度,AI为机器人赋予了哪些突破传统机械执行模式的具象能力?这些能力如何让机器人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需求?

彭志辉:从常规技术角度,按感知、决策、执行三段论划分,真正的泛化智能并非流水线式的固定作业,而是类即兴应对的能力。真实生产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环境,例如机器人在仓库取零件时遇到货架移位,倒水时面对不同颜色、形状的杯子,甚至在家庭场景中遭遇宠物干扰等,这些情况都需要机器人具备泛化性,需依托系统架构及大小脑分层架构实现突破。当前技术的重点不仅在于让机器人感知世界,更在于使其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与上下文逻辑。真正的智能,是在不按预设剧本运行的世界中仍能保持优雅与从容,这需要多项技术突破支撑。

主持人:在技术演进中,“通用智能”的核心特征是什么?从当前弱AI到强AI的跨越,需要突破哪些技术与场景门槛?

彭志辉:通用智能的核心特征是泛化性,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自动化规则式弱AI的关键,当前技术正逐步向强AI状态靠近。实现通用智能需要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完成开放任务,具备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与任务闭环能力,实现“大脑”与本体的有机结合及端到端执行,每一步都面临巨大挑战。机器人为何需要类人形态?因物理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台阶高度、门把手位置、工具使用方式等均适配人类身体,这不仅能体现生产力价值,还能提供情绪价值,但需突破“恐怖谷效应”,让人产生与伙伴交互的感受,这需要技术突破,应用前景广阔。

主持人:从工具到伙伴,人机关系的进化背后,是人类对“能力延伸”的需求还是对“共生体”的期待?这种融合将如何重构人类的认知与行动边界?

彭志辉:这涉及对机器人的定位,是工具、伙伴还是其他角色。从技术角度看,可类比于人类与手的关系:手是实用工具,若将自我定义为思想、大脑与意识,那么整个身体均可视为工具。人类的自我认知是在与环境交互中形成的自我建模,例如原始人将武器视为手臂的延伸,现代人将手机视为“电子器官”。未来机器人可能逐步具备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替代人类完成任务,成为身体或器官的延伸,届时“替代”的讨论将不复存在,就像现在人们不会担忧“手机替代大脑”一样,机器人也会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持人:技术发展常被低估,若以十年为期,具身智能产业在技术成熟度、场景渗透与社会接受度上可能呈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王闯:过去一年,机器人从蹒跚学步演进到能够跑、跳、进行双语对话及完成操作任务,变化极为迅速。十年后,我坚信机器人能够承担照顾老人的工作,解决人类不愿从事的任务,甚至能在太空参与城市建设,火星等星球缺乏氧气与食物,人类需依赖生命维持系统,而机器人可先行参与基地建设。若十年后再次访谈,或许已有机器人在火星开展建设工作。

洪玲:作为观察者,我对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但王闯的展望更为前瞻。十年后,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像汽车、手机一样普及,人们对机器人出现在街头将习以为常,实现人机协同共生与互补,这将是理想的社会形态。

胡宇航:未来可能催生诸多新业态。迪士尼乐园的角色让人们感受到童话世界的氛围,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面对陌生人。未来或许能在街头见到许多熟悉的机器人角色,它们不一定完全仿真,也可结合远程AR技术,依托大语言模型实现更自然的交互,整个环境如同一个更广阔的开放式迪士尼乐园。

主持人:安全是机器人走进生活的前提,这种“前置化”的安全考量,反映了公众对技术的哪些深层担忧?构建安全体系时,硬件、软件与算法层面需形成怎样的全链路冗余?

王闯:我们始终重视安全建设,作为行业首个量产企业,也是唯一获中美欧三国认证的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优化设计以通过安全认证,覆盖硬件、软件、算法层,对系统能力要求极高。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稳定性标准,如8台机器人连续行走60小时、360小时,目前正开展720小时测试,本次直播也是因为实验已验证其稳定性。

洪玲:工业场景的安全冗余较高,但进入家庭后需考虑老人、儿童等复杂环境,涉及力度控制、本体安全、交互安全等多维度。信任是关键,如同自动驾驶初期存在的担忧,随着使用增多,信任建立后安全问题会逐步缓解。当前对机器人的接纳是第一步,信任需要技术支撑,家庭场景的安全问题会更为突出。

胡宇航:C端场景风险较高,我们会先从B端切入。交互中的安全涉及避免误导用户或产生负面内容,我们会进行严格管控。

主持人:从技术本质与用户需求出发,好的人形机器人应具备哪些核心特质?这些标准背后,是优先考量工具价值还是伙伴价值?

胡宇航:首先是安全,能预判人类场景中的风险,防止伤人;其次,对工具属性需有容忍度,能完成任务即可,再追求更快更高效;最后,能与人自然交互。

洪玲:进入生活的机器人,需安全、美观、智能且反应迅速,当下许多机器人反应不够快,但技术迭代会加速,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对答。目前对机器人的包容度较高,未来需提高要求以推动技术进步。

王闯:智元的标准包括:成本可控,避免过高定价;无明显短板,本体强壮、交互智能、运动能力适配生活场景、作业能力持续提升。最终机器人未必需要无所不能,但商业化后可能有几百万台出货量,就像人类虽有短板仍能在社会立足。

主持人:从感知、决策到执行,当前制约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最核心技术瓶颈是什么?突破这些瓶颈需要哪些跨领域的协同与生态支撑?

胡宇航:首行科技认为,模型反应速度与智能水平影响交互智能,关键在于小脑与大脑的协同,这是AI技术的核心瓶颈。制造业能造出精密设备(如手表、飞船),硬件问题可解决,更底层的瓶颈在于模型智能。

洪玲:作为观察者,我认为只要保持对技术的好奇心、支持与信任,创业者坚守产业信念,用户愿意体验,就没有难以突破的难题。不必恐慌“被替代”,未来将是深度人机协同时代。

王闯:机器人与人类的差距巨大:人类全身具备触觉、温度感知,味觉难以模拟,视觉避障能力强,大小脑协同能力(如闭眼扣扣子、系鞋带)对机器人而言极具挑战。从硬件到软件算法,处处都是难题,需要上下游伙伴共同攻克,再深耕十年应该能持续突破。

本次对谈围绕AI赋予机器人的核心能力、通用智能的本质与门槛、情感交互与生产力的融合、外观美学的价值、技术瓶颈与未来图景等核心议题展开,四位嘉宾从技术研发、商业落地、用户视角等维度,勾勒出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到“智能协同”的“破界”路径。

从远征A2的24小时直播验证,到对谈中对通用智能、人机融合的深入探讨,这场交流不仅连接了技术突破与真实场景,更揭示了机器人进化的底层逻辑,以技术可靠性为基,以场景需求为纲,以人机协同为向。它既是对当下技术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锚定:机器人的“破界”不仅是技术参数的突破,更是对“如何服务人类”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回应,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方向指引。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普渡机器人发布 CC1 系列自清洁工作站,商用清洁进入全栈智能时代

    9月23日,深圳普渡科技发布全球首款全流程自主清洁工作站CC1系列,适配PUDU CC1及CC1Pro清洁机器人。该工作站采用超声波+高温技术,实现吸水扒全面洁净,内置100W超声波模块与65℃高温水热模块,可快速溶解糖类、脂类污渍,避免二次污染。同时配备隐藏式清洁刷,自动清洁滚刷,去除95%以上可见脏污,延长设备寿命。工作站支持三种形态切换,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维护效率提升35倍以上,实现“解放双手”与深度清洁效果,推动商用清洁行业迈向全栈智能时代。

  • 华为云CloudRobo构筑云上机器人工厂,助力机器人开发应用成本全面降低

    华为在2025全联接大会上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通过云端赋能打破机器人硬件限制,实现轻量化、智能化和场景泛化。该平台整合数据生产、训练及运行管理,支持多领域落地应用,并联合行业伙伴共建R2C协议,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 HUAWEI WATCH GT 6系列全新发布: 驭风而行 实力进阶

    9月24日,华为发布HUAWEI WATCH GT 6智能手表,主打“驭风而行”理念,兼顾运动健康与时尚设计。新品搭载全新高硅叠片异形电池,续航大幅提升,Pro版最长可达21天。升级版向日葵定位系统提升定位精度20%,新增骑行模拟功率功能,适配越野跑、滑雪等户外场景。健康管理全面升级,支持12种情绪识别及房颤负荷统计功能。设计上,Pro版采用立式计时表圈,46mm款灵感源自骑行,41mm款更小巧轻盈。售价1488元起,9月29日正式开售。

  • 华为WATCH GT 6/Pro系列手表发布 售价1488元起

    华为于9月24日正式发布WATCH GT6系列智能手表,起售价1488元。该系列提供41mm和46mm两种尺寸,搭载OLED屏幕,续航最长可达21天,支持5ATM防水和IP69防尘。GT6 Pro新增跌倒检测、ECG心电图分析及专业运动模式,并配备蓝宝石玻璃表镜。全系采用高硅叠片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提升37%,支持无线快充。此外,首次应用骑行模拟功率功能,并搭载TruSense技术,精准监测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标。GT6 Pro起售价2488元,进一步满足专业用户需求。

  • 聚焦“视觉+机器人”!思看科技与艾利特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

    9月22日,思看科技与埃利特机器人在苏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视觉+机器人”领域,在资源共享、市场拓展、生态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视觉感知与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思看科技在三维视觉数字化领域技术领先,埃利特机器人拥有协作机器人全栈自研能力,双方优势互补,致力于在高端制造场景中实现“手眼合一”,赋能行业智能化转型。此次合作标志着两家企业在机器人与视觉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将共同推动三维视觉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协同创新。

  • 金蝶参编工信部机器人行业场景图谱(2025 版)

    工信部印发《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参考指引(2025版)》,聚焦14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金蝶依托机器人行业数字化实践经验,深度参编机器人行业场景图谱,为行业转型提供参考。该指引以“一图四清单”体系为核心,明确转型路径与四大攻关重点(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金蝶通过企业AI平台提供“SaaS+智能体+数据”服务,分步助力制造业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vivo X300系列首发索尼LYT-828:挑战专业视频能力

    9月26日,vivo举行X系列影像技术沟通会,发布X300系列影像细节。该系列首发索尼LYT-828传感器,搭载Hybrid Frame-HDR技术,动态范围达100dB,配合云台级防抖,夜景和逆光表现出色。vivo与MediaTek联合重构视频通路,实现多焦段4K 120fps杜比视界HDR视频录制,支持安卓首发的4K 120fps双轨EIS防抖及ACES工作流认证,为后期创作提供空间。X300 Pro还独家首发剪映APP,支持4K 120fps视频编辑导出,实现拍摄到分享的无缝专业体验。此外,长达5小时43分钟的4K 60帧稳定录制能力解决了专业创作者的续航焦虑,使X300系列在视频创作各环节具备与行业顶级选手竞争的实力。

  • 2025工博会观察:当机器人行业追逐具身热点,慧闻iBen为何坚持场景优先?

    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慧灵科技iBen以务实技术路径脱颖而出。不同于追逐热门概念,其聚焦工业搬运、智能盘点等具体场景,践行“场景驱动”差异化发展。iBen强调机器人应无缝集成至现有产线,解决客户痛点,如X300智能搬运机器人实现30分钟快速部署、60cm窄道通行,无需改造环境。其智能盘点机器人S01应用RFID技术,漏读率低于1%,并支持多品牌机器人混合调度。慧灵坚持产品化思维,以九年技术积累深耕行业需求,推动机器人从技术可行向商业可行跨越。

  • 9月25日发布!小米17系列三款机型配置、售价曝光:全系标配骁龙8E5 全系256GB起步

    小米17系列将于9月25日晚19点正式发布,包含标准版、Pro、Pro Max和Ultra四款机型。全系搭载骁龙8E5处理器,256GB存储起步。标准版主打续航和快充,Pro系列聚焦影像和屏幕技术,Ultra定位高端探索。外观采用6.3英寸纯平直屏,超窄边框设计,整机轻薄至8.06mm/191g。售价区间从4.5K至7K档位,延续小米旗舰的高性价比策略。

  • 续科天下发布全新XUKE TECH产品体系,为AI时代构建可靠数据基石

    续科天下发布XUKE TECH完整AI数据处理系统,推出Base、Embed、Vault三款核心产品,解决企业AI化过程中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难题。该系统能统一处理多模态数据,通过向量化转换和安全存储管理,形成端到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将70%的数据预处理精力转向模型开发,显著缩短AI项目上线周期,已在金融、互联网等领域验证实效。

今日大家都在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