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正文

政策引领,云计算支撑脑机接口加速突破

2025-08-08 14:00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发展高通道、高速率脑机芯片,增强脑信号采集放大能力,到2027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到2030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在政策鼓励和科研积累的双重驱动下,我国脑机接口领域正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7月,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China pours money into brain chips that give paralysed people more control》(中国全力推进脑芯片技术,助瘫痪患者重获控制能力)的论文,深度报道了中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技术成果,重点聚焦优刻得合作伙伴脑虎科技的两项临床试验成果——实时运动解码与实时汉语言解码技术,标志着其核心技术获得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高度认可。

内容节选自《Nature》

文章介绍了脑虎科技的两项里程碑案例:2024年7月,一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大脑皮层顶部植入脑虎科技设计的256通道柔性脑机接口,经过两周训练,患者可通过意念操作社交媒体应用并控制智能轮椅。同年12月,一名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植入同款设备,经训练实现了普通话交流,速度达每分钟50字,延时小于100毫秒,实现了首次汉语普通话的实时解码。凭借这两项核心技术,脑虎科技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实时运动解码与实时汉语解码能力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

脑虎科技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优刻得云服务底座的强力支持。自2022年起,优刻得与脑虎科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依托优刻得的高性能、弹性部署的算力资源,实现对实验产生的大量多模态信号的实时解码分析,以及模型训练和算法优化。借助优刻得安全、可靠的云存储能力,研究人员不仅能够即时上传和备份大规模实验数据,还可自动化完成数据清洗与整理,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向“高精度、低延迟、多模态”方向发展,应用场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和消费级市场,对数据处理能力、模型训练效率及系统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刻得云计算在信号实时解码、跨设备协同、数据闭环训练、隐私保护与合规管理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撑,助力脑机技术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推动中国脑机产业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先地位。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陈天桥抢先押注,脑机接口公司成功首秀苹果

    美国脑机接口公司Synchron首次公开演示其血管介入技术,渐冻症患者仅凭意念即可操控苹果设备。该公司采用血管微创植入方式,比Neuralink开颅手术更安全,早在2021年就获得FDA临床批文。中国企业家陈天桥早在2021年就投资Synchron,比马斯克和比尔·盖茨更早布局脑机接口领域。陈天桥通过10亿美元资助全球脑科学研究,并孵化出中国脑机接口头部企业脑虎科技。Synchron的技术突破标志着脑信号识别可能成为继触摸、键盘和语音后的新型人机交互方式。

  • 非侵入脑机接口“读心”助眠,破解数亿人睡眠困境

    文章概述了脑机接口技术从科幻走向现实的发展历程。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团队近期完成两例脑机芯片植入手术,帮助瘫痪患者实现意念操控;中国在非侵入式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通过脑电波监测实现精准睡眠管理。全球首款集成脑电技术的AI床垫"宝酝·BrainCo"问世,能实时监测睡眠状态并动态调节,标志着睡眠科技进入"神经级"智慧睡眠新阶段。中国脑机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进入全球领先梯队,预计2025年将成为临床转化元年。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与3亿睡眠障碍人群需求,脑电技术正构建个性化睡眠健康管理生态,未来有望延伸至智能家居多场景应用,推动万亿级睡眠健康产业发展。

  • 腾讯云通过信通院云计算系统智能化可观测性能力最高等级认证

    7月22日,腾讯云可观测平台在2025可信云大会上通过《云计算系统智能化可观测性能能力成熟度模型》标准认证,获评最高级——智能引领级(Lv5)。该平台在智能可观测能力上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具备自然语言检索、可视化、问题分析等智能功能,能更高效满足业务需求。平台采用Agent决策引擎、三层测试体系等技术突破,支持告警分析、应用健康检查等六大重点场景,提供一体化监控解决方案。用户可通过控制台一键启用AI工作台,上传企业知识构建专属知识库,实现从被动告警到主动防御的智能运维转型。

  • 浙大“卓越中心”发布两项成果突破,为航空航天科学计算注入新动能

    浙江大学与华为合作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两项重要突破:夏一帆团队基于昇腾平台开发新型隐式神经网络算法,用于微分方程求解和流场预测,相比传统方法精度提升10%以上;张继发团队基于鲲鹏平台开发高效可变飞行器流动仿真软件,运行速度提升30%-50%。两项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实践,为飞行器研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展现了"算力+算法"融合创新的重大价值。

  • 太阳电缆的“安全哲学”:在看不见的地方,做最踏实的支撑

    文章聚焦家装电线这一隐蔽却至关重要的家居"生命线",指出其虽藏于墙内却承担着安全隐患:线路老化易引发火灾、短路损坏家电、漏电风险及后期维修困难等问题。太阳电缆作为行业领军品牌,通过真实场景警示唤醒用户安全意识,凭借60余年技术积累和107项专利背书,重新定义家居用电安全标准。品牌通过入选"电线电缆十大领军品牌"等权威认证,结合终端体验店布局,构建从风险感知到信任建立的完整认知路径,推动行业从"被动忽视"转向"主动重视"家装电线安全。这既是品牌实力的彰显,更是对用户生命安全的责任担当。

  • “芯片+场景”双轮驱动,云天励飞冲刺H股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云天励飞已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公司2023年登陆科创板后业绩快速增长,2024年收入达9.174亿元,同比增长81.3%,主要得益于AI芯片及算力服务的商业化加速。作为中国前三的AI推理芯片供应商,其NPU驱动产品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二。公司构建了覆盖企业、消费、行业三大场景的产品矩阵,拥有1052项专利和489名研发人员。未来将重点推进NPU产品迭代,布局数据中心、智能设备等领域,开发专用指令集提升芯片效率。中国AI推理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将达1.38万亿元,复合增长率53.4%。

  • Neuralink脑机突破新里程碑,微美全息(WIMI.US)多线发力抢滩百亿市场

    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宣布成功完成首例同日双台脑机接口手术,标志着手术效率显著提升。该公司计划2028年实现全脑接口,电极数量将从2026年的3000个增至超2.5万个,并与AI深度融合。脑机接口技术已进入高速增长期,主要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千亿美元。微美全息等科技企业正加速布局,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尽管仍处商业化初期,但不同技术路线的脑机接口已逐步进入临床,预计未来五年将在医疗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 提前预判脑机风口?是长期科技主义!喜临门开启AI睡眠新时代

    中国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脑机接口技术纳入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政策明确支持非侵入式设备在医疗康复、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预计2028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睡眠科技企业喜临门与BrainCo合作推出全球首款结合脑电技术的AI床垫,通过实时监测脑波信号实现睡眠质量改善。该技术突破传统物理助眠局限,形成"AI陪伴"的智能睡眠生态闭环。中国睡眠健康产业预计2030年将达万亿规模,其中科技助眠赛道增速高达90%。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正推动脑机接口从医疗领域向消费级市场加速拓展。

  • 销售易 X 腾讯乐享:构建企业统一知识网络,为业务跟进客户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探讨了企业业务人员在客户跟进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分散问题,并介绍了销售易CRM与腾讯乐享的整合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传统模式下销售人员需手动整合内外部资料,效率低下;2)销售易CRM通过AI助手"百事通"打通多源知识,实现智能搜索和精准推送;3)四大应用场景展示如何提升拜访准备、方案制作、复盘跟进和客服应答效率;4)解决方案通过权限管理确保信息安全,并实时更新知识库。该整合方案将企业沉淀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业务团队的底层能力,帮助提升响应速度和服务专业性。

  • 政策东风叠加企业让利 智能门锁市场从“高端尝鲜”到“大众刚需”转型

    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迎来普惠民新拐点,全渠道销量达897万套,同比增长6.8%。政策补贴和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均价降至887元,C端市场占比提升至57.6%。王力安防等企业通过智能制造体系降低成本,推出1699元高性价比产品组合,并创新研发超C级圆柱体锁芯、三防分立技术等安全方案。生物识别技术加速下沉,人脸识别已渗透至中端市场,掌静脉识别正从中高端向主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