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电商在线,作者:王崭,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2025年5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公布2025财年Q4财报(2025年1月—2025年3月)及2025财年全年(2024年4月—2025年的3月)财报。
这一季度,阿里营收2364.5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298.47亿元,同比增长22%。同时,阿里在2025财年全年营收为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为1581.22亿元。
在电商发展超过20年的当下,阿里正从电商切入到AI,经历一场战略重构——一边收缩传统战线,分割非核心资产,一边向AI和云计算的深水区加速冲锋。
今年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超过过去十年的投入总和;今年5月“阿里日”期间,阿里CEO吴泳铭在内网发文,呼吁全体阿里人在AI时代“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像创业公司一样思考,从中创造机遇”;在5月15日的财报电话会上,吴泳铭更是将AI称为“历史性机遇”。
相较于电商,AI需要更长周期的技术沉淀,也需要更持续坚定的投入。
目前来看,阿里已经做好了打长期仗的准备——财报显示,AI正在成为阿里的核心增长引擎,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的三位数增长,给资本市场铺开了一张全新的地图,也让阿里在资本牌桌上打出了一张全新的“技术牌”。
阿里电商,向“深”发展
这一季度,阿里营收2364.5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298.47亿元,全财年的营收为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为1581.22亿元。
诸多业务中,淘天集团的收入贡献依旧占据大头,在这一季度收入达到1013.69亿元,较上年增长8.7%,其中,作为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的“客户管理收入”达到710.77亿元,同比增长12%。
客户管理收入,指的其实就是在淘宝天猫平台内经营商家的广告费和佣金,财报中表示,客户管理收入的增长主要是被“Take rate”同比提升而带动。
Take rate,指的是电商平台运营模式下将GMV转化为营收的比率。
2024年4月,阿里妈妈推出了广告产品“全站推广”,变相盘活了搜索、首页等整个淘系的全局流量,也提升了商家市场营销的效率。商家对于在平台内经营的热情和意愿增加,商家在平台内付费做广告的投入,也由此变得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中淘天集团部分内容,专门强调了88VIP消费群体。
这一季度中,淘天集团的88VIP持续同比两位数增长,数量超过了5000万,财报中还表示,“我们将会持续专注于提升88VIP会员留存率”。
88VIP会员数量持续爬坡,一方面是阿里持续吸引用户,增强平台内的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也证明高净值用户对于平台选择的偏好性,已经有一定聚集效应。
88VIP会员的价值也在得到延伸——比如带动跨业务线的用户流量。通过让88VIP绑定优酷、饿了么等,阿里正在渗透进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国内,挖掘电商业务的变现能力,深挖高净值、高粘性用户人群;在国外,阿里同样选择将业务做“深”。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业务方面数据显示,该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2%至335.79亿元,主要由跨境业务的强劲表现所带动,AIDC在本季度专注提升运营和投资效率,速卖通Choice业务(速卖通基于托管和半托管业务推出的业务,相当于精选商品)的单位经济效益也得到了环比改善。
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曾在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三财季的业绩电话会上表示,预计未来几年国际业务将呈现稳定趋势,努力实现大规模显著盈利,同时,“国际业务盈利路径已经比较清晰”。上一季度,AIDC收入同比增长32%至377.56亿元,这一季度同样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可以看出,现阶段淘天集团,正在通过海外国际业务扩展电商版图,深挖电商业务在海外的可能性,持续为阿里的电商业务寻找更有力的增长曲线。
AI+云,阿里的未来引擎
在财报和电话会上频繁被提及的,是阿里的AI 和云业务。
阿里云的成立,早期是为了解决淘宝算力不足的问题,其雏形是2008年阿里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操作系统“飞天”,2009年,阿里在这一基础上投资成立阿里云。
这一有着17年历史的业务,在近几年成为阿里业务版图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电话会上,阿里多次强调AI相关产品收入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并且在包括互联网、零售、制造业和文化传媒等多个垂直领域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
蒋凡在电话会上表示,AI在电子商务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能重塑消费者购物体验,提升员工和商家工作效率,还能创造新的互动和参与模式,“AI将在推动淘宝用户体验的长期提升以及商业效率的提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财报中,阿里CEO吴泳铭也表示,“本季度和整个财年的业绩显示,我们的‘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持续见效”。在AI需求的强劲推动下,该季度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8%,达到301.27亿元。同时,云智能集团不计来自阿里巴巴并表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7%,主要受更快的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带动。
在两年前提出“AI驱动”战略后,阿里就在AI的道路上一路狂飙。
但相较电商,AI需要更长期的技术沉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今年2月,吴泳铭就宣布阿里计划在未来三年花费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相当于每天将花费3个“小目标”,这一投入直接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拥有中国最丰富商业生态的阿里,是率先将AI深度植入商业操作系统的平台。
光子星球曾在报道中表示,马云曾在一次闭门会议中强调,“AI不是选择题,而是阿里重生的必答题”。两年前,在2023年阿里云峰会刚发布初代通义大模型后,阿里立刻宣布所有产品未来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时间转到现在,淘宝、天猫都已经进行了AI改造,阿里已有200余个业务线与通义千问展开联合开发智能功能。同时,阿里还不断发展针对C端的AI业务,从夸克到通义千问,都获得了不少C端用户和市场的注意,2025年4月,通义APP宣布,其全球用户规模已经突破5000万。
今年“五一”前,阿里云还正式上线了Qwen3系列模型,而作为目前全球最大开源模型族群的通义千问,同样有着不少大客户。今年年初,阿里和苹果达成合作,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本地AI功能,近期阿里还和宝马达成了合作,除此之外,荣耀、蔚来、小鹏、海尔、美的等多个不同的行业,也正在或者已经接入了通义系列大模型。
财报中,2025财年的自由现金流为738.7亿元,同比下降53%,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可以看出,阿里已经做好了AI+云业务的长期准备,也准备好了足够的备战资金。
刀锋向内,瞄准长期主义
电商业务是阿里扎实的根基,云业务则为阿里提供增长引擎,除此之外,阿里还在收拢阵营,变得更灵活。
季度内22%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离不开阿里业务版图的新梳理。比如,2025年2月,高鑫零售被终止合并,阿里通过分割重新聚焦起自己的核心优势业务。
菜鸟集团在本季度收入为215.7亿元,同比下降12%,但业绩走弱背后,原因是部分电商业务承接其他物流平台职责,导致物流服务收入下降。但如果从另一个纬度来看,因为业务整合,菜鸟集团在本季度的亏损实际上是有了明显下降。
2024年3月,菜鸟撤回上市申请后,就开始回归阿里内部,和阿里电商开启了更为亲密的合作,为阿里电商提供服务支持,同时承接阿里在海外电商业务的需求,和阿里的电商主业务打配合。
同样是2024年,菜鸟一边布局国际业务,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专业服务,一边向外扩展——2024年双11,阿里与京东拆墙合作,菜鸟自营业务也开始接入京东非自营商家,为京东pop商家提供物流服务。
同时,自京东打响外卖大战以来,本地生活市场硝烟再起,阿里旗下本地生活集团的饿了么也颇受关注——这是阿里近场零售的主阵地,也是应对外卖“三国杀”的主战场。
财报数据显示,本地生活集团在本季度收入161.34亿元,同比增长10%,整体亏损同比持续收窄。业绩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高德和饿了么的订单增长,以及市场营销服务带来的增长。
QuestMobile在202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高德的月活达到了8亿。这一数据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移动应用,高德也想要将流量商业化。2024年12月,高德选择和抖音团购合作,双方资源互补,持续加码本地生活赛道。
面对美团老对手和京东这个新对手的饿了么,今年更是动作频频。财报涉及的季度内,饿了么引入AI技术为商家、骑手提升效率,还宣布给商家发放超10亿元补贴,提升商家的数字化经营能力。
从今年4月开始,饿了么推出外卖百亿补贴活动,还和淘宝小时达升级后的“淘宝闪购”合作,一边借助淘宝的流量,一边发挥自己的本地生活优势,用百亿补贴、免单奶茶和大额红包,加入了硝烟味十足的外卖大战中。
蒋凡还在此次电话会上表示,“将即时零售作为一项新服务或新类别进行提升,并将其整合到淘宝平台中,是完全自然的选择”。通过和淘宝闪购合作,饿了么可以得到淘宝流量的“补剂”,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张,同时,高频次的外卖服务也将影响淘宝的用户活跃度,将淘宝的用户引入了阿里的即时零售业务中。
随着本地生活赛道又一次的火热,阿里的本地生活集团备受市场的关注,如果能在这次三国杀中跑出来,阿里本地生活集团也将找到更长期的价值,为阿里提供更多增长的可能。
想要活102年的阿里,踏入了自己的第26年,迈过四分之一的路程,竞争格局也悄然发生变化。
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见顶,靠GMV狂奔的时代已经和618、双“11”大屏上的数字一样,成了过去式。阿里一边深挖电商,一边掏出AI与云的组合拳,而财报电话会上的提问也从曾经的电商业务增速转向了AI成长和基建,也证明阿里找到了新的增长密码,瞄准AI的战略转型正走向成功。
但AI和云背后的高投入、长周期,也让阿里始终不敢松懈。未来,资本市场想要听阿里讲述的,不仅是电商故事,还有科技故事,而计划拿出3800亿元做AI的阿里,显然也做好了准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