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关键词  > 艾豚科技最新资讯  > 正文

获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 艾豚科技AI工业机器人设备加速多行业落地

2025-05-12 14:53 · 稿源:站长之家资讯动态

近日,中国人工智能设备领域创新企业、世纪华通生态成员——艾豚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本轮由泰和盛趣新材料创业基金领投,徐州产业投资基金跟投。此次融资将重点投向工业AI设备核心技术迭代、垂直行业场景深化及全球化销售与服务体系搭建。

值得关注的是,艾豚科技面向纺织行业推出的“艾布机器人”和汽车行业推出的“艾智检”两款拳头产品已实现大规模销售, 2024 年其工业AI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50%,进一步验证了公司在AI硬件规模化落地的能力。

政策驱动千亿级市场,AI赋能传统制造升级

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与新质生产力政策的推进, 2025 年我国工业设备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3000 亿元。面对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的“用工难、良率低、能耗高”等痛点,艾豚科技以“AI+产业”为切入点,在多个细分领域推出了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并迅速获得客户认可。

在纺织行业,“艾布机器人”通过高精度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布匹瑕疵的全自动筛查——通过万级的瑕疵数据形成验布行业统一模型,设备漏检率低于3%,帮助某头部纺织企业减少80%质检人力。 2024 年,“艾布机器人”出货量已超百台。

在汽车行业,艾豚科技推出的“艾智检”产品通过汽车行业统一模型,能实现汽车零配件视觉检测的柔性化,降低视觉检测设备对光环境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漏检率。目前已有多家汽车零配件头部厂家已批量使用。

在农产品领域,艾豚科技的“艾选”基于神经网络的蔬菜分拣设备,日均可处理 20 吨蔬菜,分拣准确率达99.9%,目前已被多家知名超市供应商采用。

凭借“需求定义—模型训练—硬件交付—持续运维”的全链条服务模式,艾豚科技成功跨越了模型准确度、产品成熟度与成本控制三座“大山”,成为行业中少有的真正实现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企业之一。公司已被评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已进入魏桥、延锋等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

三大战略方向明确,全球化布局提速

随着新一轮融资到位,艾豚科技将重点向三个方向发力。其一,技术升级,在纺织、汽车、农产品的行业模型持续加大投入,形成行业模型的核心竞争力;其二,探索更多的场景应用,在上述三个行业开发更多的人工智能设备产品;其三,面向全球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加快市场拓展。

公司CEO杨凯健还透露了AI工业机器人设备的“出海”进程。目前“艾布机器人”已成功进军越南市场,未来将把东南亚作为战略重心进行深度拓展。与此同时,“艾智检”产品将伴随中国各大汽车厂商的全球化进程协同出海,以智能化检测技术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海外布局。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从单点测试到批量部署,这家世纪华通的生态成员正用实际行动诠释“AI+制造”的真实价值。此次融资不仅是资本市场对公司技术实力和商业化能力的高度认可,也预示着国产AI工业设备在全球智能制造浪潮中的崛起之势。未来,艾豚科技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助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举报

  • 相关推荐
  • AI重构文档效率!UPDF完成数千万PreA 轮融资

    全球PDF效率服务商UPDF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凯德赛恩创投与上海安亭实业联合领投。UPDF将聚焦"AI+商业化"战略,加速PDF处理及智能办公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作为融合AI技术与PDF核心能力的工具,UPDF已服务全球数百万企业及个人用户,覆盖法律、教育、金融等多场景。其核心功能包括:1)智能编辑:支持跨设备协作与格式转换;2)AI辅助阅读:提供文档总结、翻译等功能;3)安全加密:支持权限管理与电子签名;4)效率工具:具备批量处理等13项功能。UPDF凭借自主PDF引擎和本土化运营,快速占领市场。本轮融资将重点投入AI算法研发,未来将持续深耕文档处理场景,重新定义全球化协作效率标准。

  • 和机器人做工友?华为博士天团详解盘古具身智能的工业落地

    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5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发展,多位专家围绕机器人智能化展开深度探讨。会议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基础运动控制,但需突破3D空间理解、长序列物理推理等核心技术。华为云推出CloudRobo平台,通过数字仿真、生成式AI等技术解决工业场景数据短缺问题,已应用于物流分拣等场景。专家预测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将率先落地,家庭陪护机器人仍需长期技术突破。会议特别强调需建立机器人伦理边界,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相协调。华为将持续探索AI与机器人融合,推动具身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

  • 强强联手!华沿机器人与基恩士共同赋能工业检测升级

    6月5日,基恩士(KEYENCE)精密测量部门负责人到访华沿机器人,双方就全新"飞扫激光"测量技术展开深度交流。该技术采用电机扫描光切断方式,无需照明和编码器,0.2秒内即可完成尺寸、外观等检测,重复精度达0.3μm。双方在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联合展示了该智能检测方案,吸引众多电子制造行业客户关注。华沿机器人表示,其协作机器人可达到±0.02mm重复定位精度,与基恩士技术完美匹配,能实现1+1>2的效果。未来双方将深化合作,拓展更多行业应用场景。

  • 云迹科技港交所申请上市,加速AI服务机器人多元化布局

    近日,云迹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总裁支涛针对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尤其是机器人“智造”的发展等话题进行分享,她说,在国家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以及行业趋势的多重驱动下,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正迎来发展黄金期。

  • 荣耀确认进军机器人业务:跑步速度4m/s 打破行业记录

    今晚,荣耀新CEO李健在国内首秀,主讲荣耀400系列新品发布会。 在发布会开场,李健先是展示了其员工与机器人研发的故事,宣布荣耀进军机器人领域,同时还展示了荣耀机器人。 据介绍,荣耀机器人跑步速度已经达到4m/s,打破了行业记录,比前段时间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上冠军的最高速度还快。 不过目前荣耀还尚未展示过多内容,也没有公布机器人的相关设计、参数,应�

  • 普渡机器人发布AI全能清洁机器人PUDU CC1 Pro,商用清洁迈入AI时代

    5月27日,深圳普渡科技发布AI全能清洁机器人PUDU CC1 Pro。该产品通过AI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清洁,具备垃圾识别、力度调节、效果监测等功能,每小时清洁面积达1500-3000㎡。创新性地采用后视AI相机检测二次污染,搭载VSLAM+激光融合定位技术,简化部署流程。产品获得CE-MD认证,适用于商业综合体、医院等大场景。普渡科技作为服务机器人领导品牌,产品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

  • 机器人出招就是“佛山无影脚” 机器人格斗花式动作接连使出

    比赛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4台G1机器人分别佩戴红、粉、绿、黑四种颜色的护具,在真人选手的遥控下,施展直拳、勾拳、组合拳、侧踢、膝踢等多种格斗动作,并且灵活运用闪避和反击策略。机器人之间的对抗精彩纷呈,每一次出拳、踢腿都牵动着现场观众的心。 经过激烈的角逐,名为“AI策算师”的机器人凭借更强的稳定性和出色的战术表现脱颖而出,最终夺得冠军。在�

  • 破解机器人运动神经密码!远东柔性电缆实现千万次弯折不断芯

    《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分析与十五五规划前瞻2025版》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6.15亿美元激增至2031年的165.7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将达32.7%。行业爆发式增长下,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成为制胜关键。远东股份旗下智能缆网和智能电池板块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产品,以"隐形支撑"的强势卡位破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瓶颈。其高柔性电缆实现弯曲寿命超1000万次、耐油污腐蚀等极限性能,打破技术垄断;21700-6000mAh圆柱电池组通过创新设计,能量输出效率提升27%,循环寿命达500次以上,为工业机器人提供灵活能源方案。远东通过"材料创新+工艺升级"双轮驱动,以电缆的"运动神经"和电池的"能量心脏"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突破"卡脖子"难题,在全球化布局中展现"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

  • 第10万台机器人下线,普渡机器人领航全球服务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普渡科技在江苏盐城建湖超级工厂迎来第10万台机器人下线,标志着其产品累计出货量达重要里程碑。该工厂占地4万平方米,年产能10万台,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公司业务覆盖60多个国家地区,海外营收占比超80%,其中商用服务机器人"贝拉"成为出海代表产品。普渡已构建配送、清洁、工业配送三大产品线,并率先完成专用、类人形、人形机器人全形态布局。2023年公司以23%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预计203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950亿美元。

  • AI机器人赛道竞速,英伟达/微美全息GPU+AI全栈布局双轮驱动产业化浪潮!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omputex2025电脑展发表主题演讲,宣布公司转型为AI基础设施提供商。重点展示了四大方向:消费级RTX显卡、B300服务器芯片、Omniverse软件平台及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推出全新GB300 Blackwell Ultra AI平台,提升训练和推理能力。黄仁勋强调机器人技术将引领下一场工业革命,推出Isaac GR00T机器人开发平台和Jetson Thor处理器。摩根士丹利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0万亿美元,中国到2050年市场规模或达6万亿元。微美全息等企业正加速布局该领域,通过AI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提升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黄仁勋指出智能体(Agent)、模型(Model)和机器人(Robot)将成为未来十年技术话语权争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