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服务机器人最新资讯  > 正文

INDEMIND:AI视觉赋能服务机器人,“零”碰撞避障技术实现全天候安全

2025-02-21 16:06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机器人正以比较罕见的速度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从酒店到餐厅,从超市到医院,服务机器人的身影无所不在。然而在享受这些智能伙伴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摆在人们面前——安全。

安全能力决定场景渗透深度

安全能力,不仅是确保服务机器人能够稳定、可靠执行任务的基石,更是保障人员与场景安全的防线。与工业机器人所处的结构化、相对简单的工作环境不同,服务机器人需要直面更多复杂多变的非结构化场景。这里人员密集、环境复杂且多变,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这无疑对机器人的安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提升机器人安全性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增强结构稳定性、配置安全防护装置、优化制动系统、提升传感器性能等。然而,在这些方法中,提升机器人的避障能力无疑是重中之重。

它不仅决定了机器人的安全性能,还直接影响机器人的作业效率、自主性、智能性以及可应用的场景范围和维护成本。

而随着应用场景从常见的大型商用场景不断深入到越来越多的零售小场景,场景的复杂度与多样性持续攀升,对机器人安全能力的要求还在持续提高。机器人不仅要避的快、避的稳、避的准,还要一定程度上实现主动避障。

避免碰撞应是机器人的基本功,机器人不仅要能够准确规避常规物体,如玻璃、镜面等高反光障碍物,地插、桌椅底座等低矮障碍物,以及桌面、警戒线等全高障碍物,同时,机器人还要能智能识别并灵敏规避行人、动物、抛物等动态物体。

而在此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作业场景,机器人越来越需要具备“预见风险”的能力,除了稳定“避免碰撞”,还要能实时判断潜在风险,提前做出规避策略,实现主动安全。

要实现这种技术目标,不同厂商有着不同的答案,而INDEMIND走向了视觉路线。

融合多项前沿技术,为机器人拉满安全感

目前,大多数机器人采用激光、ToF、结构光、双目等传感器采集场景点云信息,构建栅格地图进行避障。虽然这些方案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对传感器依赖严重、成本较高,且无法有效检测所有动静态、低矮及悬空障碍物。尤其是主流的激光雷达方案,由于信息丰富度不足,难以结合深度学习实现智能化避障。

为了实现从"避免碰撞"向"预见风险"进化,INDEMIND开发了全新的视觉技术方案。通过融合多项前沿技术,INDEMIND研发了一套系统化的安全决策体系,不仅实现智能避障,还赋予机器人主动安全能力。

1.感知升维,视觉多模态融合架构

自研异构数据融合算法,能够灵活融合双目视觉模组、Lidar、ToF、跌落传感器、碰撞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实现时空同步,全面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2. 认知进化,从AI识别到语义地图构建

基于ToF、camera、Lidar等传感器数据,结合独有识别算法,能够准确识别物体及场景信息。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识别得到的语义信息结合机器人位姿信息,还能够实时构建环境语义地图,且支持地图实时更新(场景格局变化)。

3. 决策升级,类脑决策引擎

基于设备端、云端智能决策平台及大数据平台,模仿“人脑”决策,对语义地图叠加决策属性信息,执行安全决策。同时,通过关键数据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持续提升场景处理与问题应对能力。

卓越性能: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表现

基于独有的视觉识别技术和INDEMIND微秒级的安全决策,机器人能够稳定检测各类障碍物。

静态避障:支持低矮障碍物、高反光障碍物、全高障碍物的准确检测与避障,确保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运行。

动态避障:实时检测并规避抛物、行人、快速移动物体。

主动安全:基于风险预测机制,主动判断潜在风险,并根据风险分类,执行相应规避策略,实现主动安全。

光线适应性:基于强光规避策略及内置的亮度补光、纹理补光设备(符合人眼安全等级C1),机器人能够在强光直射、无光源、昏暗等特殊光照环境下稳定工作。

INDEMIND的视觉技术方案不仅为服务机器人提供了卓越的避障能力,还通过智能化决策与多传感器融合,全面提升了机器人的安全性能。在复杂多变的商用场景中,这一技术为机器人赋予了更高的自主性、智能性与可靠性。

目前,INDEMIND视觉技术已推出标准化技术方案,商用机器人AI Kit,并获得ICE、空客等多家国内外头部厂商的合作。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 普渡机器人发布球首款商用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

    3月31日,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商用场景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该款机器人由普渡创新实验室PuduX-Lab研发,在普渡旗舰专用型商用服务机器人闪电匣的基础上,集成了移动、操作、交互多技术栈,具备泛化操作能力,能够在酒店、楼宇、餐饮、零售、医疗等各类商业场景中完成多种任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2023年,普渡机器人以23%的领先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 擎朗智能正式发布“为服务而生的”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打造多形态具身服务机器人协作生态

    3 月 31 日,为了满足服务行业的更多复杂需求,全球领先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基于海量真实场景数据积淀,正式发布“为服务而生的”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打造多形态具身服务机器人协作生态。具人之形,为服务而生XMAN-R1 以“岗位化、亲和力、安全性”为设计理念,适配擎朗智能所深耕的服务行业场景。目前,XMAN-R1 已可完成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

  • TCL Ai Me亮相AWE 2025!看INDEMIND如何让Ai Me成为纵横家庭的AI舞者

    继CES2025首秀引发全球关注后,全球首款分体式AI陪伴机器人TCLAiMe再次登陆AWE2025,凭借其颠覆性交互设计与强大的自主移动能力又一次成为全场焦点。这款由TCL与INDEMIND联合打造的创新产品,不仅重新定义了家庭陪伴方式,更通过全场景视觉感知技术助力机器人实现从"功能执行"到"情感共生"的跨越式突破。它不仅重新定义了家庭AI的交互边界,更预示着人机关系从"功能执行"向"情感共生"的范式转移。

  • vivo将瞄准家务机器人赛道:已成立机器人LAB

    vivo已成立机器人LAB,将专注于机器人相关产品的孵化与研究,这次vivo的研究方向之一为家务机器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我国居民每日做家务的平均时间为1小时59分钟。智能生活正不断从科幻走进现实。

  • 宇树机器人1分钟售机器狗超百万 成为球首个AI机器人主播

    3月31日深夜,“交个朋友控股”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其淘宝直播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宇树人形机器人G1。当晚,G1作为全球首个AI机器人主播,正式登上电商直播的舞台,并在一分钟内创造了超过100万元的销售额,这一成绩几乎与经验丰富的头部主播在大促期间的销售效率持平,彰显了G1强大的带货实力。直播中,G1采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向观众介绍了宇树科�

  • 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本周举行:参赛机器人首次路测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3日在北京亦庄举行。近期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在跑道上进行首次路测,其中包括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北京昌平的松延人形机器人等。控制方式方面,机器人可以是手动遥控,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

  • 风口上的荷尔蒙,AI情趣机器人杀疯了

    人形机器人浪潮正席卷全球,特斯拉宣布年内量产1万台Optimus,中国本土企业宇树科技凭借春晚舞台快速出圈。也吹进了一个小众赛道——AI情趣机器人,热度属实有些令人措手不及。或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情趣机器人仍会是私密的“地下产业”。

  • 国首款!情感大模型养老陪护机器人落地重庆

    快科技3月21日消息,据报道,全国首款情感大模型养老陪护机器人裴裴”近日在重庆正式落地,标志着情感陪伴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现实,为养老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裴裴”不仅仅是一个执行指令的机器人,更是一个能够主动感知、理解并回应老人需求的家庭成员”。通过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裴裴”能够主动感知老人的情绪波动,预警健康风险,并提供个性化的情感陪伴和照护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老人的孤独感和缺乏照顾问题日益凸显。情感陪伴机器人能够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陪伴,缓解其孤独感?

  • 机器人装大脑,智元又拉来一位技术大拿

    罗剑岚博士已在近期加入智元机器人,任首席科学家,根据披露,他将全面领导智元具身智能研究中心。“已经和智元的团队共同工作了两三个月,智元在工程方面、在执行力等各种能力上,给了我很大信心,我觉得我们是有机会做出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系统的”,在今天早间时候的沟通会上,罗剑岚博士对我们表示。凤凰网科技了解到,智元机器人还在以150亿估值进行新一�

  • 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在北京起跑

    快科技4月19日消息,今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21支机器人队伍将与12000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赛道。其中既有来自企业或研究机构的队伍,也有清华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科研组织,其中包括众擎PMOI、宇树G1等热门人形机器人。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赛道起点,设在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终点为通明湖信息城,

热文

  • 3 天
  • 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