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 关键词  > 正文

新研究称多吃盐长寿遭质疑,瑞维拓NAD 技术仍是抗衰主流

2024-04-25 18:02 ·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健康离不开清淡饮食,而清淡饮食离不开少盐少油,这几乎成为了当今的“常识”。然而,在2020年4月,一篇发表在期刊《Nature》上的论文公布了一个违背上述常识的结论:高盐饮食可以激活免疫监测,抑制实验小鼠肿 瘤的生长。

仅停留在动物层面的研究并不能严格证明高盐饮食的利弊,人类临床研究才会有一定说服力,而下面的研究,似乎在“颠覆常识”的道路上走出了不回头的气势。

2020年,瑞士伯尔尼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钠摄入量,预期寿命和全因死亡率》的临床研究论文,该研究统计了181个国家及地区的数据,发现全球范围内钠摄入量的增加与出生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呈正相关。

在排除各国GDP和平均体重指数等影响因素后,研究发现,每天多吃2.5克食盐,出生预期健康寿命就会增加2.6岁。这似乎表明,吃得越咸,活得就越长。

难道这些年坚持清淡饮食的人全吃错了?这项研究是否真能说明吃盐多多益善呢?

“这个研究只是观察性结果,并不能作为营养干预的指导。”论文作者Franz Messerli解释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不能要求它既好吃又完全健康。”

研究发现,依靠增加盐摄入其实并不靠谱。盐摄入量和预期寿命随着年龄的增大,相关性迅速递减:每天多吃2.5克食盐,60岁时的健康预期寿命仅延长0.3岁,盐摄入量超过10克后,预期寿命不再与之呈正相关。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首 个《全球减少钠摄入量报告》,指出:钠摄入过多是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明确原因,据估计每年有189 万人因食盐摄入过多而死亡。2019年,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因饮食问题造成的死亡人数位居全球榜首,而高盐饮食正是引起高死亡率的三大因素之一。看来,单靠这项实验就急着把饮食调整成“重口味”,还是太仓促。

与此相比,和中国同处东亚的日本,却因为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常年稳居全球人均预期寿命榜首。低盐饮食是日本特有的饮食习惯之一,他们通常用酱油、味增等低盐调味品代替盐。世界闻名的日本第 一长寿村——大宜味村就严格遵循低盐饮食。

面对完全冲突的两个结果,人们每天究竟该吃多少盐才能健康地活到更久呢?

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都找不到标准答案: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天吃3.8克食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吃5克盐,欧洲心脏病学会则建议5.8克盐。减少钠摄入量,仍被各国公认为是改善健康和减轻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最经济方式之一。因此,多吃盐延寿并不切合实际,想要战胜衰老还需要依靠近20年来不断井喷的NAD+(体内维持能量代谢的关键分子)提升等前沿生命技术。

“不必对自己太过严苛,因为这并不是唯 一有效的路。”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大卫·辛克莱尔(David A. Sinclair)因其在衰老抑制领域的突出贡献被称为“抗衰教父”。

早在2013年,辛克莱尔便证实了通过NAD+提升技术,22月龄(相当于人类60岁)的老年实验动物的各项关键身体机能指标,恢复到了近似于6月龄(相当于人类20岁)的水平。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更加坚信“不必刻意改变自己,让科技塑造你需要的世界”。

此后,衰老抑制领域便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无论是卡戴珊姐妹追随辛克莱尔的脚步直接注射价值70万的NAD+药剂后直呼“找回了活力和快乐”,还是硅谷科技大亨布莱恩·约翰逊斥资千万三代换血年轻5岁,名人富豪们耗在上面的资源往往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直到2022年,哈佛大学和全球第 一医学中心梅奥诊所联合参与成立的麦克斯科学(MaxScientific)公司推出新一代瑞维拓口服衰老抑制剂,不仅整合了哈佛NAD+提升和梅奥希诺裂(Senolytics,衰老细胞靶向清除,使老年实验动物寿命延长36%)两大前沿衰老干预技术,还将价格下探至中高净值人群可触达的范围,迅速在中国京东、天猫、日本乐天等平台收获近百万关注。

卡戴珊家族注射NAD+

至于说靠调节饮食咸度来延长生命,目前并没有什么操作性。

“这是一篇命运多舛的论文,是我科研生涯中被拒稿最多的论文。”据论文作者Franz Messerli说,证实吃盐与寿命长短相关性的这篇文章接连被拒稿8次,虽然最终得以发表,但仍未打消学界质疑。

 “钠的摄入量与长寿成正相关”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吃得越咸与活得越久暂时没有确定的联系。但相关研究蓬勃发展,或许这个结论会像瑞维拓所经历的一样,最终迎来新突破。

推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站长传媒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站长之家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页面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及时向站长之家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点击查看反馈联系地址)。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依规核实信息,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